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八旗子弟不會耕種,生存吃飯都成問題,乾隆為此煞費苦心

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任何封建專制力量都是不可能長久的。 旗人, 尤其是滿洲八旗, 是清朝賴以支撐其封建統治的基礎力量。 然而歷史任務完成之後, 這支滿洲的隊伍衰竭了, 遇到了危及生存的吃飯問題。

乾隆元年(1736), 剛執政不久的乾隆在其所下達的兩道相關諭令中說到了旗人的生計問題。 這些諭令也即政府的法規。 在這兩道諭令中, 他說:“八旗生齒(指人口), 日漸繁庶, 而生計漸不及前。 朕為旗人詳細籌畫, 于喜農之事, 照常給與恩賞銀兩外, 屢次賞賜兵丁銀糧。

又降旨查免欠項, 仍恐于旗人生計, 不能永遠有益, 今又飭查官房官地, 賞給以為產業。 但旗人甚眾, 繭行賞賚, 未能周遍。 ”“朕因八旗兵丁寒苦者多, 再四思維, 特命借給官庫銀兩, 俾伊等營運有資, 不憂匿乏。 伊等自應仰體膚心, 諸凡撙節?以為久遠之計, 乃聞領銀到手, 濫行花費, 不知愛惜。 而市肆貿易之人惟利是圖,

將綢緞衣服等項增長價值, 以巧取之。 ”

在清軍人關後, 八旗兵丁及子弟大都隨著人關居住在北京城裡, 然而旗人本是過遊牧生活的, 京城裡沒有土地牧場, 所以只有當兵這一種職業可選擇, 依靠兵丁俸餉作為唯一來源維持生活。

但隨著人口不斷滋生, 兵額又固定不變, 愈來愈多的旗人己陷入了生活無著的境地, 連街頭的小吃都吃不起。 到乾隆執政時期, 八旗兵生計問題已到了不容再拖、不可不解決的地步。

八旗生計困難從康熙時已開始出現, 當時很多八旗兵丁將旗地偷賣給漢民, 以求生計, 而一旦沒有了土地, 生活更加困難。 幾百萬旗人坐困在北京, 身為旗人的清朝皇帝無法不深為憂心。 旗人生活的窘困, 又會直接影響到清朝軍隊的支柱八旗兵的素質, 沒有強大的八旗軍隊, 得不到八旗的傾心擁護, 清朝的江山便不會穩固了。

早在康熙年間, 康熙帝就經常性地無償賞給、貸給八旗子弟銀兩和糧食, 並多次豁免八旗子弟所貸銀兩, 賜銀和免欠銀數量達到了一千萬兩之多。 然而, 由於人口不斷上升, 加上部分旗人生活奢侈腐化, 生活上更加入不敷出。 到了雍正時期, 雍正帝也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而時常焦慮, 也曾大量賞銀給八旗人員, 並增加了“養育兵”制度, 使無謀生之道的旗人可以有所給養,

然而雖有收效, 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隨著養育兵的增多和老化, 新的問題更迫切地體現出來。

時光荏苒, 歲月倥傯。 到了乾隆執政時, 八旗生計仍在困頓之中。 乾隆深知其祖父以八旗為國家根本的重要性, 所以, 在他剛登基之初就下諭改善八旗生計。

乾隆元年(1736), 為使旗人“家給人足”, 乾隆下令寬免旗人虧空的錢糧, 賜還部分旗人官員因罪被革去的世職。 乾隆此外還接受臣子的建議, 借給八旗兵銀餉, 幫助他們買地謀生。 但令人歎息的是這些貸款往往都是有去無回, 因為八旗子弟花費不知節省, 根本無力償還, 乾隆心裡再有氣, 再怒其不爭, 也往往只能加恩免去這些債務, 而一時別無良策。

為使八旗人有地可耕,乾隆又撥出大量銀兩幫助贖回被八旗子弟典賣的田地數千萬畝,到了乾隆中期又撥銀贖回田地近一萬五千頃,給八旗窮苦之人作為“恆產”。

在挽救八旗生計的政策中,乾隆效仿其父雍正帝,大批增加旗人“養育兵”名額。乾隆認為旗人兵丁擴招,則無產無業的窮苦旗人就會減少很多。於是,乾隆三年(1738),乾隆下令增加八旗兵丁中的馬甲、護軍等和養育兵的名額,最後共增加兵額一萬五千多人,每年增加的軍餉就有四十多萬兩白銀。後來,又曾增加養育兵名額一萬多人。

這項措施!幾乎改善了一多半在京旗人的生活。

由於在京旗人只有當兵才可謀生,而且在兵額增多的情況下,仍有不小的一部分旗人生活仍得不到維持。所以,乾隆從乾隆五年(1740)就開始考慮如何安置剩下的這部分旗人的生計問題。

當時,大臣舒赫德奏請封禁東北龍興之地,不准漢人移居東北墾荒,以便把這些肥沃的土地留給旗人耕種,以保證當地旗人的生計。乾隆認為這一奏請有利於旗人,於是馬上批准了這個奏疏。

到了乾隆六年(1741),乾隆又開始籌畫在京旗人遷到東北耕種田地。為了落實這一計畫,乾隆派大學士查郎阿等人到東北考察,尋找適合旗人耕種的地點。在找到地點之後,乾隆鑒於旗人不會耕作技術的緣故,又派人先在那裡墾熟了一部分土地,並由國家出錢在那裡蓋好房屋,為旗人遷移做了非常周到的準備工作。

從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京旗人便逐漸向東北轉移。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遷往那裡的旗人已經生計漸裕。有了成功經驗的鼓舞,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乾隆的主持下,又遷往東北二千余戶旗人。

為減輕八旗人口壓力,乾隆在乾隆七年(1742)宣佈了允許漢軍出旗為民的決定。本來,在入關以前清朝八旗軍隊就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之分,由於在京滿旗人口日眾,還不能作其他的職業選擇,而漢軍八旗人本就是漢人,謀生手段比滿人要多得多。所以乾隆就作出了減少各省漢人軍旗人的名額,讓他們出旗為民。同時把在京的滿旗人派出駐守各省,以使在京旗人的生計有所緩和的決定。

解決滿旗人生計,表面上來看是為了維護滿旗人利益,然而,乾隆之所以花費如此大的力氣花去如此多的銀兩來贍養滿旗人,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力籠絡收買滿洲旗人,以賴以延續和支撐自己的統治。

更多明清歷史,敬請關注:歐陽說史

為使八旗人有地可耕,乾隆又撥出大量銀兩幫助贖回被八旗子弟典賣的田地數千萬畝,到了乾隆中期又撥銀贖回田地近一萬五千頃,給八旗窮苦之人作為“恆產”。

在挽救八旗生計的政策中,乾隆效仿其父雍正帝,大批增加旗人“養育兵”名額。乾隆認為旗人兵丁擴招,則無產無業的窮苦旗人就會減少很多。於是,乾隆三年(1738),乾隆下令增加八旗兵丁中的馬甲、護軍等和養育兵的名額,最後共增加兵額一萬五千多人,每年增加的軍餉就有四十多萬兩白銀。後來,又曾增加養育兵名額一萬多人。

這項措施!幾乎改善了一多半在京旗人的生活。

由於在京旗人只有當兵才可謀生,而且在兵額增多的情況下,仍有不小的一部分旗人生活仍得不到維持。所以,乾隆從乾隆五年(1740)就開始考慮如何安置剩下的這部分旗人的生計問題。

當時,大臣舒赫德奏請封禁東北龍興之地,不准漢人移居東北墾荒,以便把這些肥沃的土地留給旗人耕種,以保證當地旗人的生計。乾隆認為這一奏請有利於旗人,於是馬上批准了這個奏疏。

到了乾隆六年(1741),乾隆又開始籌畫在京旗人遷到東北耕種田地。為了落實這一計畫,乾隆派大學士查郎阿等人到東北考察,尋找適合旗人耕種的地點。在找到地點之後,乾隆鑒於旗人不會耕作技術的緣故,又派人先在那裡墾熟了一部分土地,並由國家出錢在那裡蓋好房屋,為旗人遷移做了非常周到的準備工作。

從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京旗人便逐漸向東北轉移。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遷往那裡的旗人已經生計漸裕。有了成功經驗的鼓舞,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乾隆的主持下,又遷往東北二千余戶旗人。

為減輕八旗人口壓力,乾隆在乾隆七年(1742)宣佈了允許漢軍出旗為民的決定。本來,在入關以前清朝八旗軍隊就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之分,由於在京滿旗人口日眾,還不能作其他的職業選擇,而漢軍八旗人本就是漢人,謀生手段比滿人要多得多。所以乾隆就作出了減少各省漢人軍旗人的名額,讓他們出旗為民。同時把在京的滿旗人派出駐守各省,以使在京旗人的生計有所緩和的決定。

解決滿旗人生計,表面上來看是為了維護滿旗人利益,然而,乾隆之所以花費如此大的力氣花去如此多的銀兩來贍養滿旗人,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力籠絡收買滿洲旗人,以賴以延續和支撐自己的統治。

更多明清歷史,敬請關注:歐陽說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