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你真的瞭解便秘嗎?

來聊聊便秘……

作者丨周文聰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頻道

人生有3大快事:吃飯、睡覺、上廁所, 一個“很能吃”、“很能睡”的人必定活得很痛快, 不過提及上廁所估計很多人都會難以啟齒。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影響, 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為4%-6%, 並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像我們醫務工作者每天都非常忙碌, 每天可能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要憋便, 等查完房, 等寫完病歷, 等開好醫囑, 等下手術…結果粑粑每天都要在腸道裡等等等, 便秘可能就這樣慢慢憋出來了。

便秘的定義

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硬和(或)排便困難。 排便次數減少指每週排便少於3次。 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便不盡感、排便費事及需手法輔助排便。 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為6個月。

便秘的病因及診斷

便秘的病因主要包括器質性和功能性兩種, 其中以功能性為主, 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BS-C)。

圖片截自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年, 武漢)

以往我們將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定義為不同的疾病, 即有腹痛、腹脹、肛門不適且在排便後能獲得改善的診斷為IBS-C, 而功能性便秘無此症狀。 一項前瞻性研究使用羅馬診斷標準, 發現89.5%符合IBS-C的患者也符合功能性便秘, 43.8%符合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也符合IBS-C, 超過1/3患者在12個月的隨訪過程當中的診斷會發生改變。 最新的功能性胃腸病羅馬IV標準較顯著的一個改變就是對腸道疾病症狀譜的解釋:即將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功能性腹脹以病理生理特徵為聯繫存在於一個症狀診斷譜內,

只是在臨床上表現的症狀次數、強度、嚴重程度有所差異。 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IBS的診斷可因腹痛程度的變化而轉換, IBS的亞型也可能隨著糞便性狀發生變化而改變。

便秘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嗎

來自美國的Guérin醫生團隊對28854名慢性便秘患者和86562名非便秘患者進行了為期1年的隨訪, 發現兩組結直腸癌的患病率分別是2.7%和1.7%, 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分別是24.8%和11.9%, 便秘患者的結直腸癌和息肉的發病率均顯著增高, 並且便秘程度越重, 結直腸癌的的患病率越高, 再經過2年和5年的隨訪得出的結論依然是便秘會增加結直腸癌和息肉的發病率。 另一項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研究便秘和緩瀉劑與結腸癌的發生是否有關:該研究選擇美國北卡羅納州農村和城市的40-80歲的643例便秘患者和1048例志願者,

結果顯示, 便秘(每週排糞次數<3 次)與增加結腸癌的危險性呈正相關。

但也有研究認為便秘不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英國里茲大學醫學院胃腸病學研究所的學者對發表日期截止至2012年7月的研究便秘與結直腸癌關係的文獻進行了Meta分析, 結果表明便秘與結直腸癌發病率之間並無顯著相關性。 該研究總共檢索了2282篇文獻, 其中28篇符合納入標準, 8項橫斷面研究發現因存在便秘而進行結腸鏡檢查, 降低了結直腸癌的發病率;3項佇列研究的結果也提示結直腸癌發生呈低風險趨勢;17項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提示在結直腸癌患者中便秘的發生率顯著高於非結腸癌患者,

但便秘患者中結直腸癌發病率無明顯上升。 國內學者王小蕾等也對慢性便秘與結直腸癌風險進行了Meta分析, 共納入 11 篇文獻, 結論顯示病例對照研究及佇列研究均提示便秘與結直腸癌無顯著相關性。 研究間存在異質性, 有待高品質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以上研究提示, 便秘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 但能否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尚需要進一步探討。

便秘的治療

便秘的治療原則是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包括推薦合理的膳食結構, 建立正確的排便習慣, 調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對有明確病因者進行病因治療;需長期應用通便藥維持治療者, 應避免濫用瀉藥。 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在未進行全面檢查前即可給予治療。

1、調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飲水、運動、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慢性便秘的基礎治療措施。

2、藥物治療:使用前應考慮下面圖片中的循證醫學證據。輕、中度便秘患者首選容積性及滲透性瀉藥,因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可導致不可逆的腸神經損害,所有人群都應慎用刺激性瀉藥,只能短期、間斷使用;慢傳輸型便秘可加用促動力藥。

①瀉藥:經調整生活方式無效後可適當使用輕瀉劑,其基本作用是刺激腸道分泌和減少吸收,增加腸腔內滲透壓和流體靜力壓。使用前應告誡患者避免長時間過度使用輕瀉劑。瀉藥主要包括(1)容積性瀉藥(歐車前、聚卡波非鈣、麥麩等)、(2)滲透性瀉藥(聚乙二醇、乳果糖)、(3)刺激性瀉藥(比沙可啶、酚酞、蒽醌類藥物和蓖麻油等)、(4)潤滑性瀉藥(石蠟油)、(5)栓劑瀉藥(開塞露)。

②促動力藥:促動力藥作用於神經末梢,釋放運動性神經遞質、拮抗抑制性神經遞質或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腸道動力,可用於慢傳輸型便秘,這類藥物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普卡比利等。

③促分泌藥:包括魯比前列酮、利那洛肽,可刺激腸液分泌,促進排便。

3、微生態製劑:可使腸腔內PH值下降,調節腸道正常蠕動,改變腸道微生態環境,對緩解便秘和腹脹均有一定作用

4、生物回饋治療:是指患者通過肛門和盆底肌肉活動的體表肌電圖、肛管壓力感受器、治療師的肛門指檢來瞭解自己的排便行為,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恰當地使用腹部肌肉增大腹壓和放鬆盆底肌肉減少出口阻力來完成排便過程。對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療效較佳。

5、手術治療:結直腸的外科手術是最後的選擇,經過正規保守治療仍無效者,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聊到這裡,我又該去拉一個痛快的粑粑了……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年,武漢)[J].中華消化雜誌,2013,33(5):291-297.

2、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劉寶華.慢性便秘與結直腸腫瘤的相關性[J].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17,20(3):255-257.

4、王小蕾,呂曉娟,王蔚虹等.慢性便秘與結直腸癌風險的 Meta 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4,8(20):3634-3639.

5、Guérin A, Mody R, Fok B, et al. Risk of developing colorectal cancer and benign colorectal neoplas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4,40(1):83-92.

6、Roberts MC, Millikan RC, Galanko JA, et al. Constipation, laxative use, and colon cancer in a north carolina population[J]. Am J Gastroenterol, 2003,98(4):857-864.

7、Power AM, Talley NJ, Ford AC.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tip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108(6):894-903.

8、Douglas A. Drossma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J]. Gastroenterology 2016;150:1262–1279.

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在未進行全面檢查前即可給予治療。

1、調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飲水、運動、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是慢性便秘的基礎治療措施。

2、藥物治療:使用前應考慮下面圖片中的循證醫學證據。輕、中度便秘患者首選容積性及滲透性瀉藥,因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可導致不可逆的腸神經損害,所有人群都應慎用刺激性瀉藥,只能短期、間斷使用;慢傳輸型便秘可加用促動力藥。

①瀉藥:經調整生活方式無效後可適當使用輕瀉劑,其基本作用是刺激腸道分泌和減少吸收,增加腸腔內滲透壓和流體靜力壓。使用前應告誡患者避免長時間過度使用輕瀉劑。瀉藥主要包括(1)容積性瀉藥(歐車前、聚卡波非鈣、麥麩等)、(2)滲透性瀉藥(聚乙二醇、乳果糖)、(3)刺激性瀉藥(比沙可啶、酚酞、蒽醌類藥物和蓖麻油等)、(4)潤滑性瀉藥(石蠟油)、(5)栓劑瀉藥(開塞露)。

②促動力藥:促動力藥作用於神經末梢,釋放運動性神經遞質、拮抗抑制性神經遞質或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增加腸道動力,可用於慢傳輸型便秘,這類藥物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普卡比利等。

③促分泌藥:包括魯比前列酮、利那洛肽,可刺激腸液分泌,促進排便。

3、微生態製劑:可使腸腔內PH值下降,調節腸道正常蠕動,改變腸道微生態環境,對緩解便秘和腹脹均有一定作用

4、生物回饋治療:是指患者通過肛門和盆底肌肉活動的體表肌電圖、肛管壓力感受器、治療師的肛門指檢來瞭解自己的排便行為,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恰當地使用腹部肌肉增大腹壓和放鬆盆底肌肉減少出口阻力來完成排便過程。對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療效較佳。

5、手術治療:結直腸的外科手術是最後的選擇,經過正規保守治療仍無效者,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聊到這裡,我又該去拉一個痛快的粑粑了……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2013年,武漢)[J].中華消化雜誌,2013,33(5):291-297.

2、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劉寶華.慢性便秘與結直腸腫瘤的相關性[J].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17,20(3):255-257.

4、王小蕾,呂曉娟,王蔚虹等.慢性便秘與結直腸癌風險的 Meta 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4,8(20):3634-3639.

5、Guérin A, Mody R, Fok B, et al. Risk of developing colorectal cancer and benign colorectal neoplas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4,40(1):83-92.

6、Roberts MC, Millikan RC, Galanko JA, et al. Constipation, laxative use, and colon cancer in a north carolina population[J]. Am J Gastroenterol, 2003,98(4):857-864.

7、Power AM, Talley NJ, Ford AC.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tip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108(6):894-903.

8、Douglas A. Drossma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J]. Gastroenterology 2016;150:1262–127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