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長安當街刺殺宰相!大唐連恐怖襲擊都這麼生猛?

元和十年(西元816年)六月初三, 曉色朦朧中, 門下侍郎、平章事武元衡如同往常一樣, 在隨從們的簇擁下離開位於靜安裡的府邸, 準備上朝。 此時官街鼓聲已經擂響, 隨著大內的鼓聲隆隆響起, 長安城的各條街道上所設置的官街鼓也依次響起, 有詩道:“遮莫冬冬鼓, 須傾湛湛杯。 金吾儻借問, 報導玉山頹”。 這鼓聲由近及遠, 傳向整個都市, 各個坊市的大門也漸次打開, 長安城在此時開始醒來。

“街鼓動, 禁城開, 天上探人回”, 這官街鼓是貞觀時期的名相馬周所創, 當年馬周上書要求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衛在每條街隅都懸掛一鼓, 每天日暮及淩晨時分敲響, 用來警戒盜賊, 同時也用以報時。 太宗皇帝採納了其建議, 下令在連接外郭城城門的六條大街設置大鼓, 由專人負責擊鼓。 每天清晨, 這鼓聲將響起三千次, 直至天色變明, 而在晨鼓擂響之前, 街上禁止行人走動。

天色快黑時, 暮鼓則從承天門想起, 各街鼓緊接著擂響八百下, 內外各門便依次關閉, “黃昏戍, 鼓罷長街人不出”。

▲唐長安城想像圖

百官們都散居在長安城的各個街坊中, 距離天子所居住的大明宮都有著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這鼓聲便是催促他們上朝的信號,

如果從長安城的上空往下看, 便會看到這樣的一幅景象:“五鼓初起, 列火滿門, 將欲趨朝, 軒蓋如市”。

▲唐長安城平面圖

此時有隨從為武元衡牽來馬, 還有隨從掌燭在前為其照明, 武元衡翻身上馬, 走出靜安裡的東門, 向宮城方向行去。 剛出坊門,

忽然身前有數人如如魅影般出現在夜色中, 他們躲在陰影中大喝, 要武元衡的隨從熄滅蠟燭。 武元衡控住座駕, 呵問是誰膽大妄為敢阻攔宰相車駕, 便發現來者俱攜帶武器, 心中暗道不妙, 待要轉身, 卻見一點寒光在夜色中亮起, 武元衡下意識側肩一閃, 一支箭矢已射入其肩膀, 身上的紫袍瞬間被鮮血染紅。 這時左右隨從方才反應過來, 連忙驚呼有刺客, 想要上前營救, 路邊樹陰裡又有隱藏的刺客沖出, 只見那人舞動木棍, 沖上前來狠狠砸在武元衡的左腿上。 此時木棍與肌肉接觸發出的聲音、痛苦的呼喊聲, 統統混在鼓聲中。

隨從們很快便被兇悍的刺客殺散。 武元衡大腿受傷, 無法下馬, 很快便被刺客控制住。 刺客抓住武元衡馬韁牽行十余步後, 將其拉下馬來, 武元衡正要去看刺客的面貌, 便見刀光一閃而過, 留在他雙瞳裡的最後印象是一彎紅色的殘月。 很快, 刺客們便如潮水般散去, 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大街上, 失去主人的駿馬不知主人已經遇害, 依舊按照熟悉的路線獨自向著大明宮方向走去。 附近金吾衛所設武侯鋪的士卒聽到動靜後也終於趕來。當時的朝廷為加強京城治安,命令金吾衛在城門坊角都設置類似於現在公安派出所的武侯鋪,派駐衛士彍騎守衛,大城門百人,大鋪二十人,小城門一十人,小鋪五人。

這些武侯鋪的士卒每天二更時分,便對長安城實行戒嚴宵禁,遇到夜間行人便厲聲質問,對方若不及時回答,金吾衛先彈響弓弦以警告,再旁射以示威,最後還不應聲便可射殺之。但是在這個夜晚,金吾衛卻形同虛設,既沒有發現潛伏的刺客,更來不及拯救遇刺的宰相。當武侯鋪的士卒們趕往武元衡被刺的現場時,沒人會想到,在大唐天子腳下的長安城內還會有另外一場刺殺,刺客們的對象則是朝廷的另一位主戰大臣禦史中丞裴度。不久之前,裴度剛剛作為天子的使節前往討伐淮西叛軍的行營中宣慰各鎮討伐軍,同時查看用兵形勢。裴度回京後力陳淮西必可取,並舉薦大將李光顏勇而知義,必能立功。

果然不久之後,李光顏在與淮西軍的作戰中勇往直前,率數騎先後多次突入敵陣中,往來如無人之境,以至於“矢集其身如蝟毛”,仍不減鋒芒,最終大破不可一世的淮西軍。捷報傳來,當今天子更是嘆服裴度之知人善用。裴度的宅邸在通化裡,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它的南邊,便是鼎鼎有名的曲江池。如往常一般,裴度整理好儀容,便帶著隨從出了坊門。卻沒想到安靜的夜色中潛伏著殺機,突然間幽靈般的影子在夜色中出現,擋在了裴度馬前,裴度還未反應過來,刺客已經出手,長劍已如毒蛇的親吻般襲來,一連三劍,第一擊斬斷了裴度的靴帶,裴度身子一歪,第二劍又已襲來,砍中了裴度的背部,因為閃躲及時,只是劃破了單衣,但是第三劍又已襲來,此時再無閃躲餘地,這劍砍中了裴度的頭部,猩紅的血飛濺而出,裴度應聲落馬,滾落在旁邊的水渠中。

幸運的是,當天出門時裴度戴了一頂揚州產的氊帽。當時長安城以戴揚州氊帽為時尚,前一天,正好有友人送來一頂最新樣式的氊帽,裴度出門前順手戴在頭上。厚重的帽頂擋住了鋒刃,這才使得其只是頭部受傷,而未遭身受首分離之禍。見裴度墜馬,刺客便要上前想要檢驗生死,此時裴度的僕從王義飛身上前,死死抱住刺客,並大喝有刺客。刺客掙脫不開,只好反手斬斷王義的手,這才脫身。此時巡夜的金吾衛士兵聽到動靜,呼喊著同伴一起趕來,刺客心道裴度頭部中劍,必死無疑,於是便匆匆離去。此時,在另一個刺殺現場,當巡夜的金吾衛士卒趕來時,看見的只是躺在血泊中被割去頭顱的屍身。當時是夜漏未盡時分,路旁多是上朝的官員及其隨從,看到這一恐怖景象的人們無不震駭。

武侯鋪的士卒們奔相走告,呼聲連綿十多裡,街巷中都聽說宰相被賊人刺殺。這聲音一直傳到朝堂之上,百官們都恐懼驚駭,卻不知道遇害的是哪位宰相。直到武元衡的馬出現在視線中,眾人方才知道遇害的是武元衡。天子李純此時儀仗剛到紫宸門,有司急報武元衡遇害,震驚之餘,哀慟不已。不久追贈武元衡為司徒,定諡號為忠湣。這時,有人想起了不久之前長安城內流傳的一首童謠。不知何時開始,孩子們在街巷中紛紛唱道:打麥,麥打,三三三。唱完這三句還要舞動袖口,然後再說“舞了也”。結合此次的刺殺,會解釋讖語的人說,“打麥”是說打麥的時節,“麥打”則是暗中突擊的意思,而“三三三”,前面兩個三加起來是六,也就是六三,即六月三日,“舞了也”就是武了也,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六月三日打麥時節,有人暗中突擊,武元衡就此身亡。

如果從宿命的角度來看,一切似乎都是命中註定。但一千多年後,我們再次審視,這首童謠何嘗不是刺客們所造的輿論呢?恐怖活動的精髓在於造成民眾的無限恐懼。宰相喋血街頭,刺客逍遙法外,長安城中一時間人心惶惶。長安城內的治安歷來由金吾衛負責,為了防範新的刺殺事件,天子李純下詔但凡宰相出入,都派遣一隊金吾騎士負責保衛,這些衛士們如臨大敵,一路張弦露刃,所過坊門遇有可疑情況便大聲呵斥。裴度的宅邸也加強了警戒,專門派駐衛士予以保護。又在各城門增加衛兵,隨時檢查行人,觀察可疑情況,凡是身材高大、河北口音的都會被截住盤問。恐怖的氣氛很快傳染開來,一時間京師大恐,以至於百官上朝不到天亮不敢出行,天子往往在殿上等了許久,都等不齊上朝的官員。

雖然長安城加強了戒備,但是刺客的氣焰仍十分囂張,甚至於負責追捕刺客的長安各府縣及金吾衛都收到了刺客寄來的告示,紙上只寫著八個字“毋急捕我,我先殺汝”。因為刺客仍然潛伏在長安城的陰暗處,追捕的官吏心中懼怕,竟然不敢認真搜索。不得不說,此次刺殺行動是成功的,朝廷上下均如驚弓之鳥,沒有金吾衛保護的官員出行時也要僕人攜帶武器隨行。恐怖如同藤蔓般四處滋生,纏繞在長安城的所有街道、裡坊。被恐怖氣氛嚇壞了的一些官員此時竟然上書天子,要求將主戰的裴度罷官,以安定心懷不臣之心久矣的成德王承宗、平盧李師道之心。甚至於首先上書要求朝廷徹查此案,限期抓捕刺客,洗刷朝廷恥辱的左贊善大夫白居易也被一些膽小的官僚借機排擠,遠貶江州。而在江州司馬任上,白居易後來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當時,眾人都認為刺客是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所派來的,因此搜查的目標便是河北口音的可疑人員。當時的天子李純即位後,勵精圖治,先後削平了西川、鎮海、夏綏等藩鎮的叛亂。此時成德、淄青、淮西等鎮頗有唇亡齒寒之感,遂相互交通,同氣連枝,以沮朝廷佈置。在朝廷下詔討伐淮西吳元濟後,王承宗便上書要求朝廷罷兵寬宥之,並派遣大將尹少卿到長安城遊說宰輔大臣,結果被武元衡怒斥遣回。王承宗銜恨在心,多次上書稱武元衡有罪,要求天子予以處理。因此,王承宗成為刺殺武元衡的最大嫌疑對象。

但實際上,刺客其實來自鄆州。鄆州是當時天下最為強大的藩鎮淄青節度使的駐地。震驚天下的武元衡被刺案也正是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所策劃。他的目的就是想阻止朝廷的削藩大計。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秋七月,調查清楚一切的朝廷,下詔宣揚李師道所犯罪行,命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李師道惶惶不安,“聞風動鳥飛,皆疑有變,禁鄆人親識宴聚及道路偶語,犯者有刑”。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春二月,淄青大將劉悟倒戈,揮師進入鄆州,李師道與二子被殺於府中,傳首京師。

附近金吾衛所設武侯鋪的士卒聽到動靜後也終於趕來。當時的朝廷為加強京城治安,命令金吾衛在城門坊角都設置類似於現在公安派出所的武侯鋪,派駐衛士彍騎守衛,大城門百人,大鋪二十人,小城門一十人,小鋪五人。

這些武侯鋪的士卒每天二更時分,便對長安城實行戒嚴宵禁,遇到夜間行人便厲聲質問,對方若不及時回答,金吾衛先彈響弓弦以警告,再旁射以示威,最後還不應聲便可射殺之。但是在這個夜晚,金吾衛卻形同虛設,既沒有發現潛伏的刺客,更來不及拯救遇刺的宰相。當武侯鋪的士卒們趕往武元衡被刺的現場時,沒人會想到,在大唐天子腳下的長安城內還會有另外一場刺殺,刺客們的對象則是朝廷的另一位主戰大臣禦史中丞裴度。不久之前,裴度剛剛作為天子的使節前往討伐淮西叛軍的行營中宣慰各鎮討伐軍,同時查看用兵形勢。裴度回京後力陳淮西必可取,並舉薦大將李光顏勇而知義,必能立功。

果然不久之後,李光顏在與淮西軍的作戰中勇往直前,率數騎先後多次突入敵陣中,往來如無人之境,以至於“矢集其身如蝟毛”,仍不減鋒芒,最終大破不可一世的淮西軍。捷報傳來,當今天子更是嘆服裴度之知人善用。裴度的宅邸在通化裡,位於長安城的東南角,它的南邊,便是鼎鼎有名的曲江池。如往常一般,裴度整理好儀容,便帶著隨從出了坊門。卻沒想到安靜的夜色中潛伏著殺機,突然間幽靈般的影子在夜色中出現,擋在了裴度馬前,裴度還未反應過來,刺客已經出手,長劍已如毒蛇的親吻般襲來,一連三劍,第一擊斬斷了裴度的靴帶,裴度身子一歪,第二劍又已襲來,砍中了裴度的背部,因為閃躲及時,只是劃破了單衣,但是第三劍又已襲來,此時再無閃躲餘地,這劍砍中了裴度的頭部,猩紅的血飛濺而出,裴度應聲落馬,滾落在旁邊的水渠中。

幸運的是,當天出門時裴度戴了一頂揚州產的氊帽。當時長安城以戴揚州氊帽為時尚,前一天,正好有友人送來一頂最新樣式的氊帽,裴度出門前順手戴在頭上。厚重的帽頂擋住了鋒刃,這才使得其只是頭部受傷,而未遭身受首分離之禍。見裴度墜馬,刺客便要上前想要檢驗生死,此時裴度的僕從王義飛身上前,死死抱住刺客,並大喝有刺客。刺客掙脫不開,只好反手斬斷王義的手,這才脫身。此時巡夜的金吾衛士兵聽到動靜,呼喊著同伴一起趕來,刺客心道裴度頭部中劍,必死無疑,於是便匆匆離去。此時,在另一個刺殺現場,當巡夜的金吾衛士卒趕來時,看見的只是躺在血泊中被割去頭顱的屍身。當時是夜漏未盡時分,路旁多是上朝的官員及其隨從,看到這一恐怖景象的人們無不震駭。

武侯鋪的士卒們奔相走告,呼聲連綿十多裡,街巷中都聽說宰相被賊人刺殺。這聲音一直傳到朝堂之上,百官們都恐懼驚駭,卻不知道遇害的是哪位宰相。直到武元衡的馬出現在視線中,眾人方才知道遇害的是武元衡。天子李純此時儀仗剛到紫宸門,有司急報武元衡遇害,震驚之餘,哀慟不已。不久追贈武元衡為司徒,定諡號為忠湣。這時,有人想起了不久之前長安城內流傳的一首童謠。不知何時開始,孩子們在街巷中紛紛唱道:打麥,麥打,三三三。唱完這三句還要舞動袖口,然後再說“舞了也”。結合此次的刺殺,會解釋讖語的人說,“打麥”是說打麥的時節,“麥打”則是暗中突擊的意思,而“三三三”,前面兩個三加起來是六,也就是六三,即六月三日,“舞了也”就是武了也,合起來的意思便是六月三日打麥時節,有人暗中突擊,武元衡就此身亡。

如果從宿命的角度來看,一切似乎都是命中註定。但一千多年後,我們再次審視,這首童謠何嘗不是刺客們所造的輿論呢?恐怖活動的精髓在於造成民眾的無限恐懼。宰相喋血街頭,刺客逍遙法外,長安城中一時間人心惶惶。長安城內的治安歷來由金吾衛負責,為了防範新的刺殺事件,天子李純下詔但凡宰相出入,都派遣一隊金吾騎士負責保衛,這些衛士們如臨大敵,一路張弦露刃,所過坊門遇有可疑情況便大聲呵斥。裴度的宅邸也加強了警戒,專門派駐衛士予以保護。又在各城門增加衛兵,隨時檢查行人,觀察可疑情況,凡是身材高大、河北口音的都會被截住盤問。恐怖的氣氛很快傳染開來,一時間京師大恐,以至於百官上朝不到天亮不敢出行,天子往往在殿上等了許久,都等不齊上朝的官員。

雖然長安城加強了戒備,但是刺客的氣焰仍十分囂張,甚至於負責追捕刺客的長安各府縣及金吾衛都收到了刺客寄來的告示,紙上只寫著八個字“毋急捕我,我先殺汝”。因為刺客仍然潛伏在長安城的陰暗處,追捕的官吏心中懼怕,竟然不敢認真搜索。不得不說,此次刺殺行動是成功的,朝廷上下均如驚弓之鳥,沒有金吾衛保護的官員出行時也要僕人攜帶武器隨行。恐怖如同藤蔓般四處滋生,纏繞在長安城的所有街道、裡坊。被恐怖氣氛嚇壞了的一些官員此時竟然上書天子,要求將主戰的裴度罷官,以安定心懷不臣之心久矣的成德王承宗、平盧李師道之心。甚至於首先上書要求朝廷徹查此案,限期抓捕刺客,洗刷朝廷恥辱的左贊善大夫白居易也被一些膽小的官僚借機排擠,遠貶江州。而在江州司馬任上,白居易後來寫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當時,眾人都認為刺客是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所派來的,因此搜查的目標便是河北口音的可疑人員。當時的天子李純即位後,勵精圖治,先後削平了西川、鎮海、夏綏等藩鎮的叛亂。此時成德、淄青、淮西等鎮頗有唇亡齒寒之感,遂相互交通,同氣連枝,以沮朝廷佈置。在朝廷下詔討伐淮西吳元濟後,王承宗便上書要求朝廷罷兵寬宥之,並派遣大將尹少卿到長安城遊說宰輔大臣,結果被武元衡怒斥遣回。王承宗銜恨在心,多次上書稱武元衡有罪,要求天子予以處理。因此,王承宗成為刺殺武元衡的最大嫌疑對象。

但實際上,刺客其實來自鄆州。鄆州是當時天下最為強大的藩鎮淄青節度使的駐地。震驚天下的武元衡被刺案也正是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所策劃。他的目的就是想阻止朝廷的削藩大計。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秋七月,調查清楚一切的朝廷,下詔宣揚李師道所犯罪行,命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李師道惶惶不安,“聞風動鳥飛,皆疑有變,禁鄆人親識宴聚及道路偶語,犯者有刑”。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春二月,淄青大將劉悟倒戈,揮師進入鄆州,李師道與二子被殺於府中,傳首京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