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經濟並不是簡單的概念套用

“共用”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創業者和資本將目光轉移和投入到“共用+”領域, 希望搭上這一波迅速膨脹的浪潮。 然而共用經濟不應該是簡單的概念套用, 而應當具有更多創新和改變。 對此我認為, 熱潮之下, 人們要更多地關注“共用經濟”下的產品是否真正能提高商業和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 企業能否從提高效率過程中獲得收益。

“共用+”的關鍵在於提高資源的平均使用效率

共用單車是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從社會的角度看, 只要能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並創造價值, 這些資源的所有權都相對不那麼重要。

在這個思維框架下, 無論是現存資源還是新增資源, 都應該用同一標準來衡量。 比如, 新增100輛共用單車, 其日均使用時間6小時, 而現有100輛私人單車日均使用時間為1小時, 那麼這100輛新增單車就將所有單車的平均使用時間提高到3.5小時, 這就是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從社會角度來說這就是值得鼓勵的。

究竟一個行業需不需要新增資源, 需要新增多少資源, 就要看新增資源後的使用效率能否得以提高, 如果能, 它就是有意義的創新和改變。 因此,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共用經濟的關鍵在於實現資源的最優匹配。 據此來說, “共用+”模式要實現創新和提升, 關鍵就是要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是社會和企業追求的共同目標

從早期的婚紗租賃、汽車租賃到今天的共用單車、共用充電寶, 形式雖變, 但其本質上並無不同。 我們現在提及的“共用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術的進步, 比如通過定位系統和二維碼讓借車還車變成用戶自主操作。 從本質上來看, 用戶對“車”本身並沒有需求, 而是對“移動”有需求, 恰恰是技術的進步用相對更少的物質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從單個的商業成功來說, 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是使用者在與之相關的各種業務中的總支付意願要大於它的運營成本, 而這個運營成本包括經濟成本, 同時也包括社會成本。 從企業旁觀者的角度並不能也不需要簡單地去判斷某一個創新的模式是否能盈利,

因為這包含公司的運營效率和方式, 以及其他相關業務的發展情況。 資本基於自身對商業前景的判斷, 去承擔風險獲取利潤, 應該完全是獨立的商業決策, 旁人並無資格指手畫腳。 而對於社會和監管部門來說, 需要重視的是企業經營的外部成本, 也就是真正的社會資源, 而不是商業資源的使用效率, 這個是在現階段最容易被忽視的。 從社會角度來看, 其實單車的亂停亂放與工廠的污染物排放在社會成本這個層面上並沒有本質區別。 在這個商業資源和政府資源的平衡中, 政府、企業、用戶在這個過程中各自該擔有哪些責任和義務, 需要更加明確。

目前, 刻不容緩的是, 我們需要明確各個單位所應當承擔的相應角色,

通過創新監管模式明確成本的來源, 使得行業和社會雙方都能從發展中獲益。 比如, 用戶行為產生的社會成本應該由誰來買單?是用戶自身, 是社會, 還是企業?從歷史上來看, 針對污染排放的監督立法也需要平衡多方利益, 經過很長時間的考量。 但是如今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 對企業生產外部性成本做出監管, 刻不容緩。

(作者:張影, 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