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皇家供品美味,許多北京官員吃了多年還沒有弄清楚它是香是臭

明武宗請太監喝酒(之五)

河蟹之外, 明武宗當然還要吃鎮江當地特產的鰣魚。

明代尚食鰣魚, 洪武元年規定, 每月的初一要向太廟進獻時鮮的食物, 稱為“薦新”, 鰣魚就被列入其中。

遷都北京之後, 新鮮的鰣魚要由貢船由南京運往北京, 在太廟中供奉以後, 皇上再拿去賞賜閣臣。 神宗萬曆年間的禮部尚書于慎行寫過一首《賜鮮鰣魚》, 誇讚這種帶冰的鰣魚, 語氣中帶著幾分驕傲:

六月鰣魚帶雪寒, 三千江路到長安。

堯廚未進銀刀膾, 漢闕先分玉露盤。

賜比群卿恩巳重, 頒隨元老遇猶難。

遲回退食慚無補, 仙饌年年領大官

不過, 於慎行得到的鰣魚不一定有多麼好吃。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曾經跟隨南京的貢船北上, 船上裝運的就是作為供品的鮮鰣魚, 一路之上, 沈德符差點沒讓臭魚味熏死。

原來, 每年五月十五, 新鮮的鰣魚先要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供奉,

然後北上, 限定六月底趕到北京, 七月初一拿到太廟薦新。 此時正是酷熱季節, 船裡的鰣魚全靠冰塊保鮮。 只是水路漫漫, 新鮮鰣魚在船上的時間太長, 半路上就已經開始腐敗, 臭氣熏天。

魚到北京, 當然不能臭哄哄地擺到太廟去, 先要仔細刷洗一番, 再與其它鮮美的物品混雜到一起, 以遮掩魚臭。 供奉過後才能拿它賞賜臣下, 如此鰣魚, 烹調之後的味道可想而知。

當時有一個笑話, 有一位京官到南方任職, 夏天的時候把府中的廚子叫過來, 責問他為什麼不做當地出產的鮮鰣魚給他吃。 廚子被他問糊塗了, 小心答道:“這些天, 每頓飯都替大人做了新鮮的鰣魚。 ”

大官不相信, 讓廚子把做好的鰣魚拿過來, 仔細看過, 說:“這些魚,

樣子很像鮮鰣魚, 可為什麼沒有臭氣?”

明代飲食書《遵生八箋》和《竹嶼山房雜部》中都有一道蒸鰣魚, 做法很簡單:帶鱗的鮮鰣魚收拾乾淨, 用幹布擦淨血水, 放入盤中, 加花椒、砂仁、醬、蔥、酒、醋等調料, 入鍋蒸熟, 吃的主要是鰣魚自己的鮮美味道。

河蟹、鰣魚之外,

明武宗的飯桌上究竟還會有什麼美食, 我們難以揣測, 但有一樣東西, 飯桌上肯定沒有, 那就是豬肉。

《萬曆野獲編》記載, 明武宗此次南行, 走到南京的時候, 特意下了一道禁令, 不許民間餵養、買賣和宰殺豬, 理由有三條:第一, 明武宗是屬豬的;第二, 皇家“朱”姓, 與“豬”同音;第三, 吃豬肉容易讓人生“瘡疾”。 如果有人違犯禁令, 本人連同親屬要發配到邊地充軍。 不知道這條禁令實施了多久。

明武宗帶著劉夫人遊蕩在長江兩岸, 吃河蟹、鰣魚的同時, 淮、揚之間正在鬧饑荒, 饑民爭食人肉。 所以楊一清勸說明武宗, 不要繼續南巡。 於是明武宗取消了原來的計畫, 轉而北上。 九月在清江浦, 明武宗再一次幸臨太監張陽的宅第, 親自駕小船到積水池打漁。

結果小船在水中意外翻沉, 明武宗落水, 侍衛們跳到水中把他救起。

受驚、嗆水、受涼, 健康好動的明武宗終於病倒, 匆匆回到北京, 回他的豹房裡養病。 正德十六年三月, 明武宗崩于豹房, 年僅三十一歲。

前篇:明代北京的頂級筵席由蘇州或紹興廚師掌勺, 其中必少不了這道菜

完 于左 著

其中必少不了這道菜

完 于左 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