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桐媽原創」你家娃是不是也曾這樣處理過黃疸的?

黃疸, 還時不時有死亡病例出現。 不過, “口服液”的相關規定仍然模棱兩可。 很多醫院還在開這類藥。

總之, 梧桐媽媽非常不主張給孩子喂中藥。

國外也有些學者建議, 不要給3歲以內的孩子嘗試草藥。 儘管中醫和西醫的爭執一直不斷, 在此我也不想深究孰是孰非, 有效沒效, 我的意見很明確——大人吃不吃看個人選擇, 但至少別給孩子吃, 尤其是新生兒!他的肝腎、腸胃等臟器非常嬌嫩, 容易受損, 而受損以後發現、檢測困難, 處理棘手。 用切實存在的副作用與莫須有的好處博弈, 真不像是明智之舉。

6)“勤曬太陽能幫助退黃, 隔著玻璃曬也有效果。 ”

梧桐媽媽的大寶寶剛出生幾天, 皮膚開始微微泛黃。 護士拿黃疸儀測過, 叮囑說, “經常曬曬太陽, 能幫助退黃疸。 病房樓層高, 風大, 隔著玻璃曬也是可以的。 ”

老人家一聽, 急忙把裝孩子的小推車推到窗邊, 捋出小手小腳曬太陽。

高樓明晃晃的陽光直直地透過玻璃窗, 小寶貝醒來了, 半眯著眼, 直視著陽光射來的方向, 竟也不閃躲。 老人家捋起孩子手腳上的衣服, 又怕孩子冷, 除了裸露了臉和手腳, 身體其他部位還蓋著老人家早晨起床披來的毛衣!要知道時已入初夏, 病房溫度已經超過30℃了。 我一時不免擔憂, “隔著玻璃這麼曬孩子, 有效嗎?眼睛受得了嗎?衣服蓋多了能這麼曬嗎……”不過, 自個兒心裡也沒個準繩, 想著老人家一腔熱血一番好意幫忙照料孩子, 欲言又止。

回家後, 孩子是越來越黃。 我心裡自然也非常擔憂忐忑。 老人們上網搜索, 有關黃疸的文章可把他們嚇壞了, 越看越怕。 “聽說這黃疸是壞腦子的, 奶還能喂嗎?喂點藥吧, 多曬曬太陽……”一時間,

焦慮的空氣在家中蔓延。

我不想給孩子喂藥, 也不想照光。 剖宮產後肚子仍然很疼, 也不想帶著孩子常上醫院監測。 怎麼辦呢?那就曬曬太陽吧。 除了退黃, 還能補點兒維生素D。

清晨給寶寶洗了個澡, 拿塊毛巾裹了肚皮, 便把他抱到窗邊曬太陽。 此時的太陽還掛在天邊, 紅彤彤的, 尚未發出萬丈刺眼的金光。 他的皮膚如此嬌嫩, 很快滲出細密的汗珠, 微微發紅……突然, 我覺得我好像哪裡做錯了——我想起跟丈夫去海南新婚旅行時, 雙雙被曬傷的經歷。 剛出生的孩子如此嬌嫩柔弱, 這麼曬合適嗎?

①曬太陽到底有沒有用?隔著玻璃曬呢?

膽紅素能吸收光, 在光照和氧化作用下, 脂溶性的膽紅素氧化成為一種水溶性異構體, 能從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

膽紅素的吸收光帶為400~500nm, 尤其是在420~440nm波長時光分解作用最強, 而藍光波長恰好在425~475nm之間。 這就是藍光治療黃疸的基本原理。 除此之外, 綠光、日光燈也部分或大部分涵蓋該波段, 一些情況下可以用於光療。

日光中包含各波段的光, 因此理論上曬太陽對去除黃疸的確是有一定幫助的。 隔著玻璃照射日光, 長波段光基本能完全透過, 一部分短波段光被過濾, 但仍能透過50%左右的紫外線和大部分藍紫光線, 因此也是有效果的, 只是比直接日曬效果要差一些(說個題外話, 補充維生素D需要的是紫外線, 基本都玻璃反射了, 因此隔著玻璃曬是無效的)。

②不過, 只曬那一會兒, 效果微乎其微!

搜索一下網路文章, 那些專家建議的曬太陽時長從10~15分鐘至1~2小時不等,

每天曬1~3次不等。 我不知道這些推薦資料從何而來, 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 但我們瞭解, 正規的醫院內藍光治療療程是以數小時甚至數天計量的, 採用雙面藍光箱, 把孩子剝光了照(詳見下述)!相比而言, 曬這麼會兒太陽, 露這麼點兒皮膚, 功效真是杯水車薪。

為什麼我們會形成曬太陽能退黃的印象呢?曾經集中護理新生兒的年代, 護士們發現靠窗的孩子黃疸貌似退得快些, 這個說法便不脛而走, 一代代流傳下來。 不過呢, 這很有可能是曬太陽造成血循環加速, 皮膚微微紅潤, 看上去不那麼黃的緣故, 效力多半還僅限於大人的心理安慰作用。

③給剛出生的孩子曬太陽, 好處不多, 害處可真不少!

i. 曬太陽可能傷害孩子的皮膚!

看到不少網路文章,建議每次曬1~2個小時,曬到皮膚微微發紅甚至起小疙瘩為止,再給孩子喂點鹽水……梧桐媽媽心心念著,真擔憂啊!

孩子的皮膚非常嬌嫩薄弱,很容易受傷害。大人歷經風吹日曬,皮糙肉厚,“面朝黃土背朝天”,曬上一天都沒事,孩子非常容易“低溫曬傷”!哪怕是清晨或傍晚不太強烈的光線,哪怕是秋冬天,沒把握好,孩子一樣受不了。這文章提到的曬到發紅甚至起小疙瘩,已經是皮膚受損的表現了。如果孩子剃了胎頭,大大的腦袋沒了頭髮這一“原始森林”的保護,頭皮這一“土壤”也容易“乾涸”、“龜裂”,容易受損,特別是嬌嫩的、尚未完全發育好的毛囊。另外,剛出生的孩子皮膚上還有一層滋潤性的油脂,這一曬脂質層很快乾燥脫落,或加速分解,根本起不到滋潤、抑菌等等功效。

如果讓老外看這中國特色胡說八道的網路文章,他估計很快就炸毛了。AAP等權威機構,是明確反對給孩子曬太陽的。研究發現,幼時接受日照時間長的孩子,皮膚癌的幾率是日照時間短的孩子的3倍以上!所以,皮膚受損是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這些老外很多都屬於白種人,皮膚黑色素少,更易受損,他們夏季外出時間長了或去旅遊,都抹防曬霜,直接曬新生兒?估計他們想都不敢想。AAP寧可建議孩子在家吃幾年的維生素D,也不想讓他們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下。

梧桐媽媽的個人意見呢?這些白種人本來應該生活在地球靠北的歐洲,背井離鄉去殖民地生活,身體各部位水土不服,當然正常。棕色人種本該在亞熱帶,黑色人種就該在熱帶呆著。身體的黑色素是跟當地日照水準對應的,是進化的結果。我們黃種人呢?本來該生活在遮天蔽日的溫帶和亞熱帶叢林和草地中。我們皮膚中的黑色素也跟環境相適宜。所以,我們和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戶外玩耍,公園裡走走、樹蔭下坐坐是不錯的選擇,漫反射光線一樣有效果,直接曬孩子,是很傻的做法。

ii. 曬太陽可能傷害孩子的眼睛!

我們經常看到老人家捨不得給孩子脫衣服、脫帽子,就把仰躺著的孩子推到窗邊曬臉,曬手腳心,這樣做沒啥效果,但對幼嫩的眼睛非常不好。

跟皮膚一樣,孩子的眼睛也沒發育好,這些視網膜細胞和神經細胞非常脆弱,也常會受到強光傷害,尤其是紫外線。他們透徹的晶狀體就像一個小凸透鏡,彙聚著強光的能量,燒灼著眼底……嗷,放大鏡燒紙的遊戲,你小時候玩過嗎?真不敢想。

有些人不以為然。“光線強了,人本能會避開呀!嬰兒會有那麼傻嗎?”其實,仔細觀察嬰兒,他們真像是那麼“傻”,他們的感覺經常有些遲鈍,而且還常盯著強光照過來的方向看!想想,我們小時候,幾個人沒有盯著白熾燈泡或手電筒看的經歷?生物天然的趨光性,會讓他們對光線又困惑又癡迷。

剛才提到,AAP是不建議孩子曬太陽的。曬的時候咋辦?抹防曬霜,還有戴墨鏡!這墨鏡還有各種各樣的品質標準,尤其是對紫外線的透過率非常重視,經常價格不菲。

這些來自北方的白人的藍眼珠、綠眼珠,嬌氣些可以理解,而我們這些曾經生活在叢林的黃種人的棕黑色眼珠,也經不起在高樓和社區樓下的水泥地上,毫無遮攔地迎著太陽曬的。這也是很傻的做法。

iii. 孩子是很容易曬脫水!

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說孩子是水做的,還更為貼切些。新生兒剛從羊水裡出來,身體含水量接近80%!之後,皮膚中的水分會在這乾燥的空氣中慢慢蒸發。由於身體含水豐富,腸胃裡也有些羊水,一開始奶量需求並不大。

於是,這個水做的、吃奶不多的小人兒,這會兒被大人放在陽光下“烘烤”。雖然不會真烤成“肉乾”,但不一會兒,細密的汗珠就在身體的各部位滲了出來,還帶走了不少礦物質,特別是鹽分。要知道,醫院裡照藍光,是需要額外補充1/6~1/5嬰兒日常所需的水分的,如何計算用量,添多少鹽分(不是生理鹽水濃度),用什麼速度點滴進孩子的身體或喂給孩子,都是非常專業的醫療操作。真如那些網路文章所說,拼命曬孩子,再自己給他調配鹽水喂進去?梧桐媽媽真不敢想,濃度、量和速度掌握不好,是有可能對不同程度脫水的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的,尤其可能傷害幼嫩的大腦!喂水造成的乳頭混淆、營養缺乏等,前面已經提到多次,就不再贅述了。

iv. 有可能造成新生兒體溫過高!

新生兒體溫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他的體溫在某種程度上像小青蛙一樣隨著環境溫度變化。照料者怕孩子凍著,層層包裹,又想曬孩子,經常會造成體溫上升!孩子長時間處在一個熱環境裡,不僅容易脫水,對其身體各項機能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大腦。

有人會不以為然。“孩子熱著了,不會哭嗎?”要知道,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靈敏,他們經常試圖適應外界的環境!如果感到不大舒服,他們經常陷入一種退縮行為——睡眠!其實我們大人,也是如此呢!如果在桑拿房蒸久了,就會昏昏欲睡,或突然進入溫暖的教室準備上課,卻倒在課本上打呼嚕,就是這麼個原因。

所以,讓孩子曬太陽退黃,貌似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做法。方法不恰當,對寶寶造成的傷害,很可能遠遠大於它的療效。

所以,想在家裡處理黃疸,實際上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也沒什麼特效藥能吃。民間傳言的拿玉米須泡水擦洗黃疸等等偏方,那更是胡扯了。

我們喂這喂那、洗澡、曬太陽,看上去忙忙叨叨為孩子做了不少事情,其實只是讓自己的焦慮情緒稍微平復了些——意義僅在於“我沒有坐視不管,我為孩子做了些什麼”而已。醫護人員的想法何嘗不是如此?而且有些“我沒有不管,而是給了你常規處理的建議,可以免責”的意味在裡面。算過度醫療嗎?有點兒這麼個意思。孩子碰巧好了,經常沒被認為是生理性黃疸自個兒消退了的緣故,而是幹了這、幹了那的功勞,“加速”了黃疸的消退!所以,這些不明就裡、亂七八糟的操作能在我國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已經脫離了科學本質,有不少人文色彩的因素在裡面。

梧桐媽媽之所以不推薦這些冗餘的操作,我想你已經看出來了——這不能單純抱著“反正無害試試看”的心理去嘗試,它們很可能對孩子是有傷害的。而這種傷害,非常隱匿——我們如何搞懂這個只會哭的小嬰兒發出的不舒服的信號呢?況且,上面提到,這些傻乎乎的嬰兒經常不發出信號!可憐的孩子,奶沒吃幾口,淨吃些水和藥去了——為了一個生理現象,把孩子生生喂成“水桶”、“藥罐”(經常還加上各種鈣劑),本來沒啥事、挺乖的一孩子經常被喂得鬧騰個沒完,甚至永遠喪失了吃母乳的機會,真讓人唏噓不已。

更糟的是,如果孩子不幸是病理性黃疸,這些亂七八糟的操作不光一點兒用處沒有,反而可能加重黃疸,貽誤病情!

所以,我們需要多瞭解些知識,正視黃疸本質,沒問題就放下焦慮,坦然喂哺;有問題就早發現、早處理,不要被內心無端的擔憂恐懼蒙蔽了雙眼,被偽科學牽著鼻子走。

明個兒梧桐媽媽就國內的診治現狀和黃疸高到什麼程度,我們考慮照藍光的問題和大家講講,敬請期待~

害處可真不少!

i. 曬太陽可能傷害孩子的皮膚!

看到不少網路文章,建議每次曬1~2個小時,曬到皮膚微微發紅甚至起小疙瘩為止,再給孩子喂點鹽水……梧桐媽媽心心念著,真擔憂啊!

孩子的皮膚非常嬌嫩薄弱,很容易受傷害。大人歷經風吹日曬,皮糙肉厚,“面朝黃土背朝天”,曬上一天都沒事,孩子非常容易“低溫曬傷”!哪怕是清晨或傍晚不太強烈的光線,哪怕是秋冬天,沒把握好,孩子一樣受不了。這文章提到的曬到發紅甚至起小疙瘩,已經是皮膚受損的表現了。如果孩子剃了胎頭,大大的腦袋沒了頭髮這一“原始森林”的保護,頭皮這一“土壤”也容易“乾涸”、“龜裂”,容易受損,特別是嬌嫩的、尚未完全發育好的毛囊。另外,剛出生的孩子皮膚上還有一層滋潤性的油脂,這一曬脂質層很快乾燥脫落,或加速分解,根本起不到滋潤、抑菌等等功效。

如果讓老外看這中國特色胡說八道的網路文章,他估計很快就炸毛了。AAP等權威機構,是明確反對給孩子曬太陽的。研究發現,幼時接受日照時間長的孩子,皮膚癌的幾率是日照時間短的孩子的3倍以上!所以,皮膚受損是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的。這些老外很多都屬於白種人,皮膚黑色素少,更易受損,他們夏季外出時間長了或去旅遊,都抹防曬霜,直接曬新生兒?估計他們想都不敢想。AAP寧可建議孩子在家吃幾年的維生素D,也不想讓他們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下。

梧桐媽媽的個人意見呢?這些白種人本來應該生活在地球靠北的歐洲,背井離鄉去殖民地生活,身體各部位水土不服,當然正常。棕色人種本該在亞熱帶,黑色人種就該在熱帶呆著。身體的黑色素是跟當地日照水準對應的,是進化的結果。我們黃種人呢?本來該生活在遮天蔽日的溫帶和亞熱帶叢林和草地中。我們皮膚中的黑色素也跟環境相適宜。所以,我們和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戶外玩耍,公園裡走走、樹蔭下坐坐是不錯的選擇,漫反射光線一樣有效果,直接曬孩子,是很傻的做法。

ii. 曬太陽可能傷害孩子的眼睛!

我們經常看到老人家捨不得給孩子脫衣服、脫帽子,就把仰躺著的孩子推到窗邊曬臉,曬手腳心,這樣做沒啥效果,但對幼嫩的眼睛非常不好。

跟皮膚一樣,孩子的眼睛也沒發育好,這些視網膜細胞和神經細胞非常脆弱,也常會受到強光傷害,尤其是紫外線。他們透徹的晶狀體就像一個小凸透鏡,彙聚著強光的能量,燒灼著眼底……嗷,放大鏡燒紙的遊戲,你小時候玩過嗎?真不敢想。

有些人不以為然。“光線強了,人本能會避開呀!嬰兒會有那麼傻嗎?”其實,仔細觀察嬰兒,他們真像是那麼“傻”,他們的感覺經常有些遲鈍,而且還常盯著強光照過來的方向看!想想,我們小時候,幾個人沒有盯著白熾燈泡或手電筒看的經歷?生物天然的趨光性,會讓他們對光線又困惑又癡迷。

剛才提到,AAP是不建議孩子曬太陽的。曬的時候咋辦?抹防曬霜,還有戴墨鏡!這墨鏡還有各種各樣的品質標準,尤其是對紫外線的透過率非常重視,經常價格不菲。

這些來自北方的白人的藍眼珠、綠眼珠,嬌氣些可以理解,而我們這些曾經生活在叢林的黃種人的棕黑色眼珠,也經不起在高樓和社區樓下的水泥地上,毫無遮攔地迎著太陽曬的。這也是很傻的做法。

iii. 孩子是很容易曬脫水!

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說孩子是水做的,還更為貼切些。新生兒剛從羊水裡出來,身體含水量接近80%!之後,皮膚中的水分會在這乾燥的空氣中慢慢蒸發。由於身體含水豐富,腸胃裡也有些羊水,一開始奶量需求並不大。

於是,這個水做的、吃奶不多的小人兒,這會兒被大人放在陽光下“烘烤”。雖然不會真烤成“肉乾”,但不一會兒,細密的汗珠就在身體的各部位滲了出來,還帶走了不少礦物質,特別是鹽分。要知道,醫院裡照藍光,是需要額外補充1/6~1/5嬰兒日常所需的水分的,如何計算用量,添多少鹽分(不是生理鹽水濃度),用什麼速度點滴進孩子的身體或喂給孩子,都是非常專業的醫療操作。真如那些網路文章所說,拼命曬孩子,再自己給他調配鹽水喂進去?梧桐媽媽真不敢想,濃度、量和速度掌握不好,是有可能對不同程度脫水的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的,尤其可能傷害幼嫩的大腦!喂水造成的乳頭混淆、營養缺乏等,前面已經提到多次,就不再贅述了。

iv. 有可能造成新生兒體溫過高!

新生兒體溫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他的體溫在某種程度上像小青蛙一樣隨著環境溫度變化。照料者怕孩子凍著,層層包裹,又想曬孩子,經常會造成體溫上升!孩子長時間處在一個熱環境裡,不僅容易脫水,對其身體各項機能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大腦。

有人會不以為然。“孩子熱著了,不會哭嗎?”要知道,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靈敏,他們經常試圖適應外界的環境!如果感到不大舒服,他們經常陷入一種退縮行為——睡眠!其實我們大人,也是如此呢!如果在桑拿房蒸久了,就會昏昏欲睡,或突然進入溫暖的教室準備上課,卻倒在課本上打呼嚕,就是這麼個原因。

所以,讓孩子曬太陽退黃,貌似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做法。方法不恰當,對寶寶造成的傷害,很可能遠遠大於它的療效。

所以,想在家裡處理黃疸,實際上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也沒什麼特效藥能吃。民間傳言的拿玉米須泡水擦洗黃疸等等偏方,那更是胡扯了。

我們喂這喂那、洗澡、曬太陽,看上去忙忙叨叨為孩子做了不少事情,其實只是讓自己的焦慮情緒稍微平復了些——意義僅在於“我沒有坐視不管,我為孩子做了些什麼”而已。醫護人員的想法何嘗不是如此?而且有些“我沒有不管,而是給了你常規處理的建議,可以免責”的意味在裡面。算過度醫療嗎?有點兒這麼個意思。孩子碰巧好了,經常沒被認為是生理性黃疸自個兒消退了的緣故,而是幹了這、幹了那的功勞,“加速”了黃疸的消退!所以,這些不明就裡、亂七八糟的操作能在我國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已經脫離了科學本質,有不少人文色彩的因素在裡面。

梧桐媽媽之所以不推薦這些冗餘的操作,我想你已經看出來了——這不能單純抱著“反正無害試試看”的心理去嘗試,它們很可能對孩子是有傷害的。而這種傷害,非常隱匿——我們如何搞懂這個只會哭的小嬰兒發出的不舒服的信號呢?況且,上面提到,這些傻乎乎的嬰兒經常不發出信號!可憐的孩子,奶沒吃幾口,淨吃些水和藥去了——為了一個生理現象,把孩子生生喂成“水桶”、“藥罐”(經常還加上各種鈣劑),本來沒啥事、挺乖的一孩子經常被喂得鬧騰個沒完,甚至永遠喪失了吃母乳的機會,真讓人唏噓不已。

更糟的是,如果孩子不幸是病理性黃疸,這些亂七八糟的操作不光一點兒用處沒有,反而可能加重黃疸,貽誤病情!

所以,我們需要多瞭解些知識,正視黃疸本質,沒問題就放下焦慮,坦然喂哺;有問題就早發現、早處理,不要被內心無端的擔憂恐懼蒙蔽了雙眼,被偽科學牽著鼻子走。

明個兒梧桐媽媽就國內的診治現狀和黃疸高到什麼程度,我們考慮照藍光的問題和大家講講,敬請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