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對外援助,是全球化新階段的載體

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落幕, 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定, 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 真金白銀的投入則顯示在中國將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支持: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 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 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

面對這個機遇, 包括瑞士、英國等在內的多國老牌金融及保險機構都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並力求參與到未來的計畫中來。

那麼, 如何看待這些倡議和協議的未來影響, 又如何總結“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不斷發展的內涵,

並展望未來的商機和風險?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

趙忠秀向記者回顧了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議題中遭遇的諸多誤解和反思。 隨著時局的進展, 他認為,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 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好的實現方式,

這樣使得人民幣從單純的貿易結算貨幣, 變成現在的投融資貨幣。

第一財經: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結束, 未來相關項目的實施, 是否能真正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趙忠秀: 經過幾天的會議, “一帶一路”彙集了更多的共識, 形成了國際性的平臺;中國提供了許多具體的資金支持, 會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 更要關注下一代科技對“一帶一路”的支持及促進作用, 構建新的國際發展模式。

通過“一帶一路”是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好方式, 這樣使得人民幣從單純的貿易結算貨幣, 變成現在的投融資貨幣。

從某種意義上講, 我們可以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 降低“一帶一路”的成本。 現在國內增發的貨幣都跑去房地產了,

核心是因為國內權益的東西太少, 導致資產價格暴漲。 而這些增發的貨幣, 若能夠到過去認為有風險的投資窪地, 將人民幣這個水引流到這些地方, 去建橋建路, 形成權益, 就能實實在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也是發展到今天, 才發現這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 中國外匯儲備一直在增加, 甚至覺得是個負擔。 當時學界普遍認為, 與其買美債, 不如去海外投資實體經濟, 做點實在的專案。

2014年6月中國的外儲達到頂峰, 而自2014年下半年起, 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下降。 2015年, 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26.56億美元。 2016年下半年以來, 我國外匯儲備連續數月下降, 2017年2月, 我國外匯儲備才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連續下降。

“一帶一路”的專案實際包含兩部分:通過合資方式, 取得的是長期權益, 由於是基礎設施, 收益很低。 比如坦贊鐵路, 產生了間接效應, 當地市場活躍了, 經濟發展了, 收入提高了, 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擴大;通過合作貿易, 中國也會增加這些地方的進口,

隨著中國擴展市場範圍, 也會有更多的支付能力, 去購買這些國家的產品, 這些也都是市場條件改變帶來的。

第一財經: 您個人在參與“一帶一路”相關議題時, 有什麼直觀的感受?

趙忠秀:我們在“一帶一路”國際高峰合作論壇期間, 接待了艾瑟爾比亞總理, 格魯吉亞副總理, 還參與了中瑞合作中的教育簽約。 我們要和聖加侖大學, 要成立一個研究中心, 主要跟蹤自貿協定(FTA)的研究。

從我本人近期自身的經歷來看, 發現需要消除一個誤解, 即這並不是“中國來支援了”。 這是合作項目, 並非援助項目。

我最近走訪的一些海灣國家, 他們都提高了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 一個很樸素的普遍想法, 就是中國帶人帶錢來幫助自己發展, 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理解,這其實是共同發展。

另外,現在還需要防止“一帶一路”成了一個框,什麼都往裡裝,需要冷靜對待,不要泛化。從中國開放經濟格局角度說,首先帶路要清楚。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把握不同的重點。例如說,起步階段,需要發展基礎設施,基本的互聯互通是專案重點。有了這個基礎,再進行產能合作。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過去30年發展,也是不斷接受外來產能轉移,再逐步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的過程。“一帶一路”倡議起初應該是開發性金融,隨著市場化深化,擴大金融創新的範圍,到最後達到企業直接融資。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評估這些專案是否為好項目,即環境友好、承擔社會責任,中國過去的一些經驗教訓,都要吸取。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期間,形成了包括貿易倡議在內的多個共識性檔,也在投融資方面有了更多進展,你怎麼看待未來這些領域相關政策的落地狀況?

趙忠秀:貿易暢通方面,中國引導的,只是一個經貿合作方向性的倡議,應該是開放並且不太具有約束力的倡議。

金融方面,專案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是動員共同出資,而不是中國單方出資。中國是希望啟動發展的資金,提高市場籌集資金的效率。企業可以選擇是由中國的對應機構(進出口銀行和國開行等),還是從國際上找長期專案資金,這就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在保險、債券市場做專案融資,這是在國際間很成熟的機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要解決過去單靠私人的微觀企業做不了的大手筆專案,需要國家信用在後面背書。

當然,如果真要形成“一帶一路”合作深化和市場化加深,未來,舞臺上的表演者不能是政府本身,也不是政府搭台的幾個大項目。

亞投行已經批了20多個項目了,包括能源、交通、綜合項目,目前還是在點上,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一帶一路”先是雙邊談,政府合作,專案換文,確定優先專案,再考慮下一步融資模式。比如是通過發展援助,金融機構,還是共同形成項目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資金。常規的需要有主權擔保,但有的國家沒有主權擔保,就加大了中國的金融風險。“一帶一路”有特殊政治背書情況下,如何區別開商務風險和政治風險,即便有政治互信,商業風險依然存在,這裡面還是要用市場的原則。

 “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階段的載體,是靠務實的貿易投資推進,讓全世界更緊密聯繫,尤其激發那些欠發展區域領域更多進入全球經濟發展之中。早期的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重新佈局推動,再加上背後的金融支持,是“華爾街”模式。中國一方面有國家推動,另一方面,也要能讓民間企業參與其中。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導、攫取了大部分價值。而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的講話也帶來了新的方向:創新引領的思維增長模式、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改革國際治理模式,讓大家平等參與;發展的可持續包容模式,通過發展解決不平等、社會參與,及公平的問題。

第一財經:現階段,是否國企更容易抓住相應的商機?

趙忠秀:是,國企在參與大專案上有天然優勢,資金和擔保。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應該有優勢,私營企業一般不具備,國家在專案清單上,央企和國企一定排在優先位置,中小企業要在市場上發現機會。

政治互信的大項目,過去是由私營企業和公司主導,項目有限。現在,政府主導的事情是國家公司。比如,國際能源公司和國家能源公司是不同的。跨國公司會隨時盯著每季度收益,而國家公司評價機制會更多考慮戰略意圖。你要民營公司去做印尼高鐵,就做不起來,技術轉讓、融資方面優惠安排,國企比私營企業來做要好地多,它超越了單個企業的能力,能夠形成合力。

這裡面,有一個風險對沖的問題。過去把政治風險放到非常高的層級上,通過這樣的合作,可以鎖定並降低它,把以前高風險,私營不會做的,現在變成可以做。這就要求政治互信這個前提,抓住了各國發展中的關切,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當然結果得惠及民眾,現在也強調“民心相通”,包括教育,醫療等多包容性議題。

第一財經:回顧過去的經歷,你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這幾年發展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現在是否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趙忠秀: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時候,就是一個方向性的願景,並沒有具體且快速的方案。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講話,到2015年3月份三部委出臺願景與行動,中間隔了一年半。我相信裡面有頂層設計和具體方案需要協調,需要進一步變成工作指南,尤其要與具體專案結合。當時有一個早期收穫,圈定了一些具體專案。

到了去年的時候,“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形成具體的(成果),都是有一定困惑的。所以習主席在達沃斯講話,邀請大家來“一帶一路”論壇,實際上還帶有一個考慮——進一步和這些物件國形成共識,希望大家能夠接受。

世界的反應超出預想,從最早的60多個國家到現在更開放的地理概念:比如對非和對拉美的合作,都納入一帶一路框架下。

這不是未來幾年的事情,是未來幾十年的長遠方向。“一帶一路”的發展是和中國兩個百年的目標有關聯的。通過倡議實施,促進這樣的環境,擴大市場範圍,是生產力的重新配置,更加接近市場。

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理解,這其實是共同發展。

另外,現在還需要防止“一帶一路”成了一個框,什麼都往裡裝,需要冷靜對待,不要泛化。從中國開放經濟格局角度說,首先帶路要清楚。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把握不同的重點。例如說,起步階段,需要發展基礎設施,基本的互聯互通是專案重點。有了這個基礎,再進行產能合作。這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過去30年發展,也是不斷接受外來產能轉移,再逐步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的過程。“一帶一路”倡議起初應該是開發性金融,隨著市場化深化,擴大金融創新的範圍,到最後達到企業直接融資。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評估這些專案是否為好項目,即環境友好、承擔社會責任,中國過去的一些經驗教訓,都要吸取。

第一財經:“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期間,形成了包括貿易倡議在內的多個共識性檔,也在投融資方面有了更多進展,你怎麼看待未來這些領域相關政策的落地狀況?

趙忠秀:貿易暢通方面,中國引導的,只是一個經貿合作方向性的倡議,應該是開放並且不太具有約束力的倡議。

金融方面,專案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是動員共同出資,而不是中國單方出資。中國是希望啟動發展的資金,提高市場籌集資金的效率。企業可以選擇是由中國的對應機構(進出口銀行和國開行等),還是從國際上找長期專案資金,這就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在保險、債券市場做專案融資,這是在國際間很成熟的機制。中國的“一帶一路”要解決過去單靠私人的微觀企業做不了的大手筆專案,需要國家信用在後面背書。

當然,如果真要形成“一帶一路”合作深化和市場化加深,未來,舞臺上的表演者不能是政府本身,也不是政府搭台的幾個大項目。

亞投行已經批了20多個項目了,包括能源、交通、綜合項目,目前還是在點上,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一帶一路”先是雙邊談,政府合作,專案換文,確定優先專案,再考慮下一步融資模式。比如是通過發展援助,金融機構,還是共同形成項目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資金。常規的需要有主權擔保,但有的國家沒有主權擔保,就加大了中國的金融風險。“一帶一路”有特殊政治背書情況下,如何區別開商務風險和政治風險,即便有政治互信,商業風險依然存在,這裡面還是要用市場的原則。

 “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新階段的載體,是靠務實的貿易投資推進,讓全世界更緊密聯繫,尤其激發那些欠發展區域領域更多進入全球經濟發展之中。早期的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重新佈局推動,再加上背後的金融支持,是“華爾街”模式。中國一方面有國家推動,另一方面,也要能讓民間企業參與其中。

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導、攫取了大部分價值。而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的講話也帶來了新的方向:創新引領的思維增長模式、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改革國際治理模式,讓大家平等參與;發展的可持續包容模式,通過發展解決不平等、社會參與,及公平的問題。

第一財經:現階段,是否國企更容易抓住相應的商機?

趙忠秀:是,國企在參與大專案上有天然優勢,資金和擔保。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應該有優勢,私營企業一般不具備,國家在專案清單上,央企和國企一定排在優先位置,中小企業要在市場上發現機會。

政治互信的大項目,過去是由私營企業和公司主導,項目有限。現在,政府主導的事情是國家公司。比如,國際能源公司和國家能源公司是不同的。跨國公司會隨時盯著每季度收益,而國家公司評價機制會更多考慮戰略意圖。你要民營公司去做印尼高鐵,就做不起來,技術轉讓、融資方面優惠安排,國企比私營企業來做要好地多,它超越了單個企業的能力,能夠形成合力。

這裡面,有一個風險對沖的問題。過去把政治風險放到非常高的層級上,通過這樣的合作,可以鎖定並降低它,把以前高風險,私營不會做的,現在變成可以做。這就要求政治互信這個前提,抓住了各國發展中的關切,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經濟合作,當然結果得惠及民眾,現在也強調“民心相通”,包括教育,醫療等多包容性議題。

第一財經:回顧過去的經歷,你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這幾年發展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現在是否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趙忠秀:當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時候,就是一個方向性的願景,並沒有具體且快速的方案。從2013年習近平主席講話,到2015年3月份三部委出臺願景與行動,中間隔了一年半。我相信裡面有頂層設計和具體方案需要協調,需要進一步變成工作指南,尤其要與具體專案結合。當時有一個早期收穫,圈定了一些具體專案。

到了去年的時候,“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形成具體的(成果),都是有一定困惑的。所以習主席在達沃斯講話,邀請大家來“一帶一路”論壇,實際上還帶有一個考慮——進一步和這些物件國形成共識,希望大家能夠接受。

世界的反應超出預想,從最早的60多個國家到現在更開放的地理概念:比如對非和對拉美的合作,都納入一帶一路框架下。

這不是未來幾年的事情,是未來幾十年的長遠方向。“一帶一路”的發展是和中國兩個百年的目標有關聯的。通過倡議實施,促進這樣的環境,擴大市場範圍,是生產力的重新配置,更加接近市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