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思想脫貧,先把心焐熱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昌漢白村駐村調研, 聽到了許多關於扶貧的議論和故事。 其中, 印象頗深的是老支書的一句話, “凡是用資金、項目能解決的貧困問題都不是難事, 扶貧最難的還是怎麼讓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這樣的思想貧困。 ”在這個村, 就有一個出了名的“阿斗”改頭換面成脫貧積極分子的故事。

一開始“阿斗”真的“扶不起來”, 幫扶幹部送來基礎母羊, 他轉身賣了換錢;給他找到打工機會, 工作時間喝醉玩消失……幫扶幹部一有空就去“阿斗”家, 引導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隨時幫他解決遇到的困難。

時間一長, 幫扶幫到了心裡, 幹活幹出了自信。 原先“躺倒不幹”的“阿斗”逐漸“站了起來”, 去年也成功脫貧。

按照貧困退出標準, 昌漢白村已經脫貧。 幫助群眾擺脫思想貧困, 激發內生動力, 實現穩定脫貧、良性發展, 是昌漢白村下一步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普遍面臨的“堅中之堅”。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首先要正確認識思想貧困。 調研發現, 一些貧困群眾自認為“富不了, 也餓不死”, 對脫貧致富想法不多, 甚至想都不想, 日子得過且過;有的則貪圖安逸, 吃不了苦, 等著別人送小康。 昌漢白村有個超甜西瓜基地, 打工一天250元, 但一些村民嫌大棚裡幹活太熱太累太細, 幹著幹著就悄悄知難而退了……除了特殊的歷史文化原因,

思想貧困成因比較複雜, 絕非輕輕鬆松一衝鋒就能解決, 耐心必不可少, 幫扶上更要下足“繡花”功夫。

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懶漢思想”, 需創新幫扶工作方法。 調研發現, 一些幫扶幹部缺少基層工作經驗, 試圖用講大道理來做通貧困戶的工作, 往往收效甚微;另一些幫扶幹部遇到挫折, 容易打退堂鼓, 為如期完成幫扶任務, 不惜越俎代庖、包辦代勞。 而那位把昌漢白村“阿斗”貧困戶扶了起來的幫扶幹部, 把自己的心得總結為“三步工作法”。 第一步, 多走動, 聯絡感情。 第二步, 為貧困戶脫貧創造條件, 讓他感覺到, 你是實實在在幫他, 贏取信任。 第三步, 做好兩手準備。 如果貧困戶肯幹, 逐漸提供更多幫扶資源, 讓他多幹活快脫貧。

如果貧困戶“坐等不幹”, 也不急於一時, 而是讓他體會到不參與一些扶貧試點項目的後果, 通過利益損失觸動, 讓貧困戶坐不住、幹起來。 類似這樣的“三步工作法”, 下了“繡花”功夫, 接地氣, 真管用, 給人啟發。

要想貧困群眾跳脫“等靠要”, 關鍵在於把他們的心焐熱。 一個貧困戶的話很有代表性:人心都是肉長的, 幹部把我當親戚一樣, 真幫實扶, 我不積極脫貧怎麼對得住人家?如果幫扶幹部到貧困戶家裡只是“看一下、問一下、填一下”, 身近心不近, 思想貧困的疙瘩就難以解開。 扶貧工作歸根到底是群眾工作, 擺脫思想貧困更需做大量細緻的群眾工作。 筆者曾採訪過一個曾經“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的貧困村, 其經驗就是依靠群眾,

把思想扶貧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不僅支持全村推行獎勤罰懶的群眾自評機制, 還形成了濃厚的“我脫貧我光榮”“我犯懶我羞恥”的氛圍, 原來的懶漢紛紛勤快起來。

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 幫助貧困群眾思想脫貧, 是保質保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繞不過去的坎。 認識到位, 功夫下足, 辦法肯定要比困難多, “堅中之堅”一定能攻破。 (顧仲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