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襄公說兩軍交戰要等敵人排好陣勢再打,理由是君子不能乘人之危

八年(前643), 齊桓公去世, 宋國想與各諸侯結盟相會。 十二年(前639)春天, 宋襄公要在鹿上結盟, 向楚國提出請求, 楚人答應了他。 公子目夷進諫說:"小國爭當盟首,

是災禍。 "襄公聽不進目夷的勸告。 秋天, 各諸侯在盂與宋公聚會結盟。 目夷說:"災禍難道在此嗎?國君的欲望太過分了, 怎麼受得了呢!"果然, 楚拘捕了宋襄公以討伐宋國。 冬天, 諸侯再次在毫相會, 楚釋放了宋公。 子魚說:"災禍還沒有結束呢。 "十三年(前638)夏天, 宋國討伐鄭國。 子魚說:"災禍就在這裡了。 "秋天, 楚國為援救鄭國而討伐宋國。 襄公要出戰。 子魚進諫說:"天拋棄商很久了, 不可以戰。 "冬天, 十一月, 襄公在泓水與楚成王作戰。 楚軍渡河未完時, 目夷就勸說:"彼眾我寡, 要趁他們渡河時攻打他們。 "襄公不聽目夷的意見。 等到楚軍渡完河還未排列成陣勢時, 目夷又建議:"可以攻打了。 "襄公卻說:"等他們排好陣勢再打。
"楚軍陣勢排好, 宋軍才出戰。 結果宋軍大敗, 襄公大腿受傷。 宋國人都怨恨襄公。 襄公辯解說:"君子不能乘人之危, 不能攻打未列好陣勢的軍隊。 "子魚說:"打仗勝了就是功勞, 說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真的按襄公說的做, 就當奴隸服侍別有算了, 何必還打仗呢?"

宋襄公說兩軍交戰要等敵人排好陣勢再打, 理由是君子不能乘人之危, 這是何等可笑的言論, 典型的志大才疏啊!小國爭霸本來就是災禍, 戰場還講君子, 這個不是情商低而是智商有問題了。 我記得孫子兵法開篇就是: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戰爭, 是國家的大事, 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 不能不認真地觀察和對待。 我看亮劍時有一個情節記憶猶新:楚雲飛組織敢死隊不是讓其衝鋒送死,

而是先用炮火覆蓋數次再讓他們上, 這是盡可能保證戰士的生命啊!好了, 我們回到本文, 先不說宋襄公出戰是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單說他不趁楚軍渡河、不趁敵人還未排列成陣勢時攻擊就不配統兵, 還辯解說什麼君子不能乘人之危?我很懷疑他腦袋是不是進水了?孫子後面還有一段最經典的話:兵者, 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 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 亂而取之, 實而備之, 強而避之, 怒而撓之, 卑而驕之, 佚而勞之, 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 不可先傳也。 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 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 所以, 明明能征善戰,
卻向敵人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 卻偽裝不準備打仗;要攻打近處的目標, 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像;要攻打遠處的目標, 相反卻偽裝作要在近處攻擊;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衝動發怒, 就設法挑逗他, 使其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 要千方百計驕縱他, 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 搞得他疲勞不堪;內部團結的敵人, 要設法離間他, 讓他分裂。 在敵人沒有準備時, 突然發起進攻, 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 凡此種種, 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奧妙, 只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 是無法事先規定刻板傳授。
這些按宋襄公的意思來說都不夠君子, 真照他說的做, 不用打直接做奴隸算了。

其實我也不說做君子不好, 只是戰爭關係重大, 你勝了做做君子到沒什麼, 譬如優待俘虜、人道主義之類的啊!這可以, 而且是提倡的。 還是子魚說的好:打仗勝了就是功勞, 說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我希望的是不要發生戰爭, 若敵我雙方真有衝突, 統治者最先考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就是展現部分實力, 然後後手若隱若現、綿綿不絕, 讓對方不敢輕舉妄動, 最後協商解決, 以和為貴嘛!我覺得軍事實力最大的作用不是打而是震懾, 若一個人的實力高出另一個人太多, 雙方起衝突另一個人最先想的絕對不是打一戰, 那個念頭他也只敢想想,所以我覺得還是發展自身實力最重要,朱升對朱元璋說的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很有道理。

那個念頭他也只敢想想,所以我覺得還是發展自身實力最重要,朱升對朱元璋說的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很有道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