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沒經歷過害怕,怎能變勇敢|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害怕的情緒, 有時早到連“害怕”這個詞語都還不會說的時候, 他們就已經開始害怕了。 這真的很普遍, 今天並不想說, 不要貼標籤, 說孩子是膽小鬼。

我相信這個大家都已經熟知了, 我想用兩個小D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為什麼會害怕。 希望大家在基於理解的基礎上, 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應對害怕。

因為“失去控制”而害怕

接近1歲左右, 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開始覺醒, 他們有個很大的自我, 以為“世界是圍著他轉的, 他知道的就是世界的全部”(這樣的自我中心是發展必經階段, 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當有一天, 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東西不是他過去經驗可以理解的, 而恰好這些東西對於他的感官刺激很大, 他就會出現害怕, 因為他覺得失控了。

小D剛過1歲, 突然對於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聲響開始警覺了。

窗外呼嘯而過的警車, 讓她害怕, 一聽到就大哭不止。

這樣的害怕就是典型的“失去控制”導致的。 針對這樣的害怕, 最大的忌諱就是, 馬上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遇到像小D這樣的情況後, 會下意識地趕緊抱起孩子, 關上窗戶、或者直接帶孩子去其他地方。

這是我們愛孩子的自然表現, 但是恰恰沒有愛對孩子。 我們這樣處理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強化孩子“失去控制”的感覺, “原來我真的無力, 所以爸爸媽媽才需要這樣保護我”。

千萬不要覺得這樣的保護很好, 當孩子習慣了一直被你這樣保護後, 他的自尊自信也就被消磨了, 因為他開始接受了這個現實, 我真的不行, 只能靠父母。

正確的方式是, 説明孩子重新找到控制感。 生活中這類的“小事”太多了, 孩子因為沒有生活經驗, 之前沒有體驗過, 他必定會害怕。 我們要做的就是陪同他一起去瞭解那個害怕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一個星期, 我專門帶著小D在路口等著, 看路上呼嘯而過的警車、救護車, 告訴小D, 這就是警報的聲音,

他們是好人, 在幫助別人呢!一開始, 小D還是害怕, 忽閃的警車開過後, 她就止不住的大哭。 但慢慢地, 她就理解了, 現在, 小D只要聽到警報聲, 都會告訴我們, “他們去幫助別人!”

這就是孩子內化接受新事物的過程。 害怕是每個人成長孩子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障礙物, 父母要做的不該是掩蓋問題, 假裝它不存在。 而是帶著孩子去面對, 讓他們自己去克服。

你看, 在克服的過程中, 小D還漲了知識, 現在她能說出各種汽車類型。 這才是讓他們變得強大、更變得智慧的方式。

因為“現實和想像混淆”而害怕

2歲後的孩子慢慢會出現現實和想像不分, 她會假像出很多東西, 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似乎都是“擬人”的。 這是個非常好的認知發展, 這會讓孩子安全地去探索和瞭解自我, 同時也是發展想像力創造力的基礎。

但這個認知發展有一個副產品, 就是害怕, 怕黑、怕睡覺、做噩夢、甚至還有孩子覺得水裡有怪獸而害怕洗澡等等。 越來越豐富的經歷加上旺盛的想像力, 就會衍生出很多明明是假的, 但他們以為是“真的卻讓人害怕”的事情。

2歲多的的時候,很早就能睡整覺的小D,突然開始半夜總會哭醒一次,而且都是閉著眼睛特別特別害怕的大哭。排查了各種原因後,原來她害怕自己床下有條鱷魚。

處理這類害怕最忌諱的是,“不當一回事”。孩子因為想像而出現的害怕,在我們成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很多時候,我們脫口而出的就是,“沒事的,這是假的,一點關係的都沒有的,不用害怕”。

這些話聽上去是在寬慰孩子,但傳遞的卻是在輕視孩子的情緒。孩子害怕的原因,即使是想像出來的,害怕的這個感受卻是非常非常真實的。如果我們無法感同身受,那至少要嘗試理解,而不是一兩句話的敷衍。

我記得當時搞明白小D真正害怕的原因後,當她半夜再次哭醒,告訴我床下有鱷魚時。我抱著她,和她說,“床下有鱷魚,真的好可怕啊。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害怕,害怕床下的鱷魚會隨時出來”,一邊這樣安撫一邊讓她平靜。

等到她情緒慢慢穩定後,我和她說,“鱷魚實在太討厭了,每天晚上都來打擾我們睡覺。小D和媽媽今晚一起把它抓出來,好嗎?”然後,那天晚上,淩晨3點,我們母女倆真的就打開夜燈,一起跪在地上,朝床底下看。我問小D,“啊,你看到鱷魚的尾巴了嗎?啊,我看到了,小D你去把它拉出來”,緊接著,我拿來一個裝她玩具的收納箱,讓小D把“鱷魚”放進收納箱裡,然後一起蓋上蓋子,拿出了臥室。

之後,我告訴小D,鱷魚已經被抓住了。然後指了指小D睡衣上的小狗,在自己手心親了一下,放在小狗身上,告訴她,“鱷魚不會再來打擾小D了,而且小D現在還有媽媽的吻和小狗一起陪著,晚安!”

不再害怕任何惡魔,因為你一直陪伴著我

我之前把這個經歷分享給我的閨蜜們,她們第一反應都是,自己做不到,淩晨三點,還自編自導了這麼一出。但當我讓她們意識到,是每天重複經歷孩子害怕哭醒然後安撫的閉環,還是我們花一次精力從根本解決?

我們今天不討論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這是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不管我們覺得孩子害怕的理由有多微不足道,當時當刻,這樣的害怕就是如此強大地吞噬了孩子,這不是我們說一句不怕就可以解決的。

我做的就是陪伴小D去直面自己的害怕,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根源。現在解決的是她想像的“困難”,但這樣的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可以讓她今後也能去解決漫長人生中真正的困難,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害怕有兩層意思:要麼假裝忘記然後逃避;要麼直面一切並且行動。選擇權在於你自己!

勇敢,在東西方文化裡都是一個特別被推崇的品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會刻意強調勇敢,而拒絕面對害怕。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我們說不要怕;當孩子因為害怕而哭泣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解決如何不哭。這只是在假裝或者強迫孩子勇敢,那只是緩兵之計,並沒有真正解決內心深處的問題。

真正的勇敢恰恰是,當我們感到害怕時,可以承認我們不夠勇敢;但儘管這樣,我們還有勇氣去解決生活的困處。

不是不能害怕,而是懷著害怕,我們依然前行,

送給你們,也送給我們的孩子們!

都在說孩子發脾氣時要“共情”,但99%家長都是用錯的

不要用我們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想教孩子學會分享,就該允許他們不分享

孩子乖乖睡覺,不怕打針,還開發認知,我只用了這一招

Time-out|還在用這個方法管教熊孩子,你已經out啦!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當當、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但他們以為是“真的卻讓人害怕”的事情。

2歲多的的時候,很早就能睡整覺的小D,突然開始半夜總會哭醒一次,而且都是閉著眼睛特別特別害怕的大哭。排查了各種原因後,原來她害怕自己床下有條鱷魚。

處理這類害怕最忌諱的是,“不當一回事”。孩子因為想像而出現的害怕,在我們成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很多時候,我們脫口而出的就是,“沒事的,這是假的,一點關係的都沒有的,不用害怕”。

這些話聽上去是在寬慰孩子,但傳遞的卻是在輕視孩子的情緒。孩子害怕的原因,即使是想像出來的,害怕的這個感受卻是非常非常真實的。如果我們無法感同身受,那至少要嘗試理解,而不是一兩句話的敷衍。

我記得當時搞明白小D真正害怕的原因後,當她半夜再次哭醒,告訴我床下有鱷魚時。我抱著她,和她說,“床下有鱷魚,真的好可怕啊。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害怕,害怕床下的鱷魚會隨時出來”,一邊這樣安撫一邊讓她平靜。

等到她情緒慢慢穩定後,我和她說,“鱷魚實在太討厭了,每天晚上都來打擾我們睡覺。小D和媽媽今晚一起把它抓出來,好嗎?”然後,那天晚上,淩晨3點,我們母女倆真的就打開夜燈,一起跪在地上,朝床底下看。我問小D,“啊,你看到鱷魚的尾巴了嗎?啊,我看到了,小D你去把它拉出來”,緊接著,我拿來一個裝她玩具的收納箱,讓小D把“鱷魚”放進收納箱裡,然後一起蓋上蓋子,拿出了臥室。

之後,我告訴小D,鱷魚已經被抓住了。然後指了指小D睡衣上的小狗,在自己手心親了一下,放在小狗身上,告訴她,“鱷魚不會再來打擾小D了,而且小D現在還有媽媽的吻和小狗一起陪著,晚安!”

不再害怕任何惡魔,因為你一直陪伴著我

我之前把這個經歷分享給我的閨蜜們,她們第一反應都是,自己做不到,淩晨三點,還自編自導了這麼一出。但當我讓她們意識到,是每天重複經歷孩子害怕哭醒然後安撫的閉環,還是我們花一次精力從根本解決?

我們今天不討論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這是一個思維模式的轉變。不管我們覺得孩子害怕的理由有多微不足道,當時當刻,這樣的害怕就是如此強大地吞噬了孩子,這不是我們說一句不怕就可以解決的。

我做的就是陪伴小D去直面自己的害怕,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根源。現在解決的是她想像的“困難”,但這樣的直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可以讓她今後也能去解決漫長人生中真正的困難,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害怕有兩層意思:要麼假裝忘記然後逃避;要麼直面一切並且行動。選擇權在於你自己!

勇敢,在東西方文化裡都是一個特別被推崇的品質,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會刻意強調勇敢,而拒絕面對害怕。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我們說不要怕;當孩子因為害怕而哭泣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解決如何不哭。這只是在假裝或者強迫孩子勇敢,那只是緩兵之計,並沒有真正解決內心深處的問題。

真正的勇敢恰恰是,當我們感到害怕時,可以承認我們不夠勇敢;但儘管這樣,我們還有勇氣去解決生活的困處。

不是不能害怕,而是懷著害怕,我們依然前行,

送給你們,也送給我們的孩子們!

都在說孩子發脾氣時要“共情”,但99%家長都是用錯的

不要用我們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想教孩子學會分享,就該允許他們不分享

孩子乖乖睡覺,不怕打針,還開發認知,我只用了這一招

Time-out|還在用這個方法管教熊孩子,你已經out啦!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正在當當、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