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把別人的素養,當做你糟蹋的資本

世有百態事, 人有千樣人。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受到的教育等決定他的素養。 素養包含的方面很多, 品德素質、職業道德也屬於素養。 很多人都認為受到的教育程度會很大方面決定素養的高度, 這點我不置可否。 因為我覺得在外因素固然有它的外在影響, 但真正決定的還是內心。

我見過乞丐會把煙頭扔進垃圾桶, 也見過衣著光鮮的公務員在公共場合大呼大叫。 由此可見教育決定不了素養。

只能說是大部分, 而非絕對。

我想說一件事, 可能有的人也遇到過。

一個人因為家裡窮, 父母的教育程度也不高, 是典型的貧困農村人。

孩子自幼懂事, 能不增加家裡負擔就儘量自己客服。 關於零用錢想都不敢想。

長大後, 孩子工作了, 從未要過家裡一分錢的他很是獨立, 父母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不容易。

孩子為了讓父母生活得更高, 向父母借了點錢自己創業,

沒錯, 借!

後來失敗了, 父母只要找到機會就挖苦孩子, 抱怨他榨幹了家裡。

想起周圍的同學什麼都靠父母買, 小時候買零食玩具、大了買車買房, 別人的父母都覺得這是應該給孩子的。 而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理解與獨立卻被當做應該, 男孩很是矛盾。

父母確實沒有義務無條件的付出, 但不代表不盡所有責任。

孩子從小自食其力, 不給父母添負擔的素養, 被父母當做理所應當糟蹋了。

這類似的時候還很多, 工作中也是如此。

有的人勤勤懇懇默默盡責, 卻敵不過別人偶爾的表面工作。 有的時候被人誤解而不去解釋, 只是因為問心無愧。

做好份內之事是身為一個員工應盡的職責與必有的職業素養, 很多員工的心與激情在工作中都是火熱的、積極的, 卻被某些人寒了心。 接著就是工作不努力, 老闆越看越覺得多餘的惡性循環。

理解是相互的, 別把別人的付出當做是本該如此, 也別把別人的素養, 肆意糟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