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了18年的Logo,呷哺呷哺怎麼說變就變?


作者|高雲鳳

編輯|東青

能讓我們開心的事已經不多了, 偶爾換換造型還挺有必要的。 企業也同樣如此, 對他們來說, 換 Logo 就像是經歷過風雨過後“重新做人”的一種重大標誌, 它背後有著不少暗示。

2016 年到現在, 大把餐飲企業在換 Logo 這件事上樂此不疲。 國內有呷哺呷哺、真功夫、海底撈、黃記煌、雲味館, 國外有賽百味、塔可鐘……聽一位設計師朋友說, 接了這麼多年案子, 這兩年還是頭一次看到中小商家們對 Logo 的需求如此熱情高漲,

保守說, 上漲了得有 1/3 。

其它行業也不例外, 除了在我們眼裡“不安分”特徵比較明顯的互聯網企業, 金融業、零售業、體育業、汽車業、酒店業, 甚至政府和博物館也都紛紛加入到換 Logo 的大部隊中。

(2016-2017, 這些品牌的 Logo 都換了)

沒辦法,

環境確實是不同以往了, 消費者越來越難對付, 高高在上的企業也必須要學會彎腰了。

換 Logo 的原因有很多

Logo 改變的原因分為好多種, 常見的比如說“ a——a+ ”的改變。 這種微調的感覺像是你熟悉的某個朋友換了新髮型, 他跟過去相比有略微的改變, 但不至於有風險。

說簡單點, 就是那種除了 Logo 本身線條變粗變細, 圖形或文字加減, 或者顏色的細微調整, 企業本身沒發生本質變化的情況。

或者是 a 變成了 b 。 這種調整就是脫胎換骨, 你可以理解為熟悉的朋友減掉了 50 斤肉, 不論是外形和樣貌都發生跳躍式改變, 它往往伴隨著企業的重新定位或者重大改造後出現。 比如前不久 3 月份, 王品集團旗下品牌“ GUN8 辣椒”重新定位並更名為“蜀三味”的例子就是。

對於開在上海莘莊這個以家庭消費為主力軍的商圈來說, GUN8 辣椒過於年輕時尚的裝修和菜品反而讓消費者有距離感, 推倒重來、走川菜經典路線並更名後的蜀三味, 其顧客接受度反倒慢慢高了起來。

介於這兩者中間並且發生頻次最高的, 是 a 升成了 A 。 呷哺呷哺、海底撈、黃記煌、真功夫的 Logo 升級都屬於這一範疇。

(李小龍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更年輕)

它們既沒有失去原有造型中消費者對其保有的認知, 整體氣質又發生了明顯變化。 當然這其中, 想繼續細分為更多也不是不行。

呷哺呷哺 Logo 升級的背後是為了延攬更多客群;海底撈、宴遇是為了適應國際化;黃記煌、雲味館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年輕……換 Logo 可是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兒, 對企業來說, 明確自己的訴求尤為重要。

成立新的品牌, 或者兩個品牌合併等原因生出新 Logo 的情況自然也屬於變化的一種, 這些今天暫且不展開多說, 我們重點來看看 a——A。

一個變化的動作, 目的往往不簡單

到今天為止, 成立 19 年的呷哺呷哺在消費者心裡長期以往都是速食價位小火鍋的印象, 套餐樣式的菜品搭配、一人一鍋的吃法、吧臺式讓你吃完早點走的座位...都造成了呷哺呷哺多人聚會功能的缺失。而在競爭者變著花樣向消費者示好越來越頻繁的動作,以及 90 後消費者審美越來越多變的大環境下,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消費者離自己越來越遠。

其實仔細看,就連像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這樣的巨頭們在 Logo 演變這件事上,其原因也不外乎如此,意識到危險都是源泉。

去掉黑色外框線、調整間距、改字體。呷哺呷哺新版 Logo 削減了之前十八年一來保有的“圓潤可愛”元素,增加了更多的清新優雅,跟過去相比,徹底將 Logo 扁平化的視覺感都要均衡、穩重許多。

(去掉黑色描邊的呷哺呷哺更符合輕正餐的定位)

一方面,這是在努力迎合年輕人的審美趨勢。可能是因為對極簡主義的追逐?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那種不加任何修飾、很純粹的感覺。就像《好奇心日報》調查裡提到的,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 50 家公司 Logo,45 家都採取了扁平化設計。又或者無襯線字體在全世界的流行……這些都成了大公司們想要緊緊抓的賺人眼球的稻草。

(海底撈的 Logo 也越來越簡潔)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它希望借此讓消費者感受到自己“速食”到“輕正餐”角色的轉變。“品牌升級的關鍵,在於你想傳達給顧客的東西夠不夠明確,比如我們希望可以延攬更多的客群,所以把更加優質、更加符合顧客需求的聚會的角色帶給他們,就是要始終圍繞的。” Vicky(呷哺呷哺市場部副總裁)說。

改變總是要多維度看待

所以它做了裝修上的改變。

比如吧台依然保留,但相比過去那種腳夠不著地的高度來說降低了,寬度也有所增加;原有吧台的基礎上,增加了 4 人位的散台數量,創造更多私密性。

(去呷哺,你感覺不太像是速食店了)

店內風格也一改常態,跟過去明亮的橙黃色所傳遞出的速食氣質相比,新設計的文藝小清新、小資輕奢華,極簡工業風和現代中國禪四種類型則是轉變為文創氣息;燈光也從過去快餐廳標配的燈管變成了休閒餐廳樣式的工業吊燈。

所以它做了菜品上的改變。

比如菜品種類變得更豐富,附加值也更高。像是頂級食材牛上腦、牛肉粒、東南亞地區海鮮以及各部位肉類、丸子類、蔬菜種類的優化。

(呷哺呷哺的產品也在“去速食化”)

餐具從過去普通的不銹鋼鍋改成質感十足的玄鐵鍋,一人一個的小鍋也隨著散台的增多而增加大鍋,白色密胺餐盤升級為更精美的黑色;小料也從過去速食式的料包變為自助料台的樣式。

所以它做了品類上的改變。

悠唐店門口左側的位置增加了茶鋪,跟過去只有飯點才能想起呷哺呷哺比起來,它更希望客人沒事兒也能來店裡坐坐,這是對非正餐時間段的利用。

“火鍋+茶”的組合一直是呷哺呷哺十分重視的,前者滿足的是親朋好友的聚餐需求,後者滿足的是休閒聚會需求,價值疊加是打造差異化一種不錯的方式,它的子品牌湊湊同樣在這麼做。

(把茶鋪搬進門店的呷哺呷哺)

Logo 的改變從來都不只是單方面的,海底撈也一樣,新 Logo 變化的背後,同時伴隨的還有菜品升級、門店形象的提升以及內容行銷的打造。

“品牌升級的系統性非常高,實際上 Logo 的改變或者說場景創新,都只是眾多維度創新中的一部分。”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對這件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他這兒,微創新更重要。

前廳後廚動線的優化、空間的合理利用、音樂的改變、出餐效率的提升、產品記憶點的打造……環環相扣的改變和多頻次的發生,在他看來,才能真正成為客人願意常來的原因。

(Logo 變化背後的經營變化才是吸引消費者的重點)

換 Logo 一定會有好效果嗎?有時候也不是。

運動品牌李寧在換掉 Logo 後第二年出現了全年利潤下降 65% 的情況,第三年虧損更慘。而美國服裝品牌 Gap 也在換掉經典 Logo 之後遭遇了鋪天蓋地的吐槽,很快被迫重新撤回之前的 Logo ...消費者不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隨隨便便就變個樣,就像不喜歡別人隨隨便便收拾自己的屋子一樣。

如果你 Logo 改完後消費者還能一眼認出你,但整體感覺又比以前好了,我想他們其實沒什麼不願意,但關鍵是,DNA 別丟了。

套餐樣式的菜品搭配、一人一鍋的吃法、吧臺式讓你吃完早點走的座位...都造成了呷哺呷哺多人聚會功能的缺失。而在競爭者變著花樣向消費者示好越來越頻繁的動作,以及 90 後消費者審美越來越多變的大環境下,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消費者離自己越來越遠。

其實仔細看,就連像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這樣的巨頭們在 Logo 演變這件事上,其原因也不外乎如此,意識到危險都是源泉。

去掉黑色外框線、調整間距、改字體。呷哺呷哺新版 Logo 削減了之前十八年一來保有的“圓潤可愛”元素,增加了更多的清新優雅,跟過去相比,徹底將 Logo 扁平化的視覺感都要均衡、穩重許多。

(去掉黑色描邊的呷哺呷哺更符合輕正餐的定位)

一方面,這是在努力迎合年輕人的審美趨勢。可能是因為對極簡主義的追逐?現在的年輕人很喜歡那種不加任何修飾、很純粹的感覺。就像《好奇心日報》調查裡提到的,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 50 家公司 Logo,45 家都採取了扁平化設計。又或者無襯線字體在全世界的流行……這些都成了大公司們想要緊緊抓的賺人眼球的稻草。

(海底撈的 Logo 也越來越簡潔)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它希望借此讓消費者感受到自己“速食”到“輕正餐”角色的轉變。“品牌升級的關鍵,在於你想傳達給顧客的東西夠不夠明確,比如我們希望可以延攬更多的客群,所以把更加優質、更加符合顧客需求的聚會的角色帶給他們,就是要始終圍繞的。” Vicky(呷哺呷哺市場部副總裁)說。

改變總是要多維度看待

所以它做了裝修上的改變。

比如吧台依然保留,但相比過去那種腳夠不著地的高度來說降低了,寬度也有所增加;原有吧台的基礎上,增加了 4 人位的散台數量,創造更多私密性。

(去呷哺,你感覺不太像是速食店了)

店內風格也一改常態,跟過去明亮的橙黃色所傳遞出的速食氣質相比,新設計的文藝小清新、小資輕奢華,極簡工業風和現代中國禪四種類型則是轉變為文創氣息;燈光也從過去快餐廳標配的燈管變成了休閒餐廳樣式的工業吊燈。

所以它做了菜品上的改變。

比如菜品種類變得更豐富,附加值也更高。像是頂級食材牛上腦、牛肉粒、東南亞地區海鮮以及各部位肉類、丸子類、蔬菜種類的優化。

(呷哺呷哺的產品也在“去速食化”)

餐具從過去普通的不銹鋼鍋改成質感十足的玄鐵鍋,一人一個的小鍋也隨著散台的增多而增加大鍋,白色密胺餐盤升級為更精美的黑色;小料也從過去速食式的料包變為自助料台的樣式。

所以它做了品類上的改變。

悠唐店門口左側的位置增加了茶鋪,跟過去只有飯點才能想起呷哺呷哺比起來,它更希望客人沒事兒也能來店裡坐坐,這是對非正餐時間段的利用。

“火鍋+茶”的組合一直是呷哺呷哺十分重視的,前者滿足的是親朋好友的聚餐需求,後者滿足的是休閒聚會需求,價值疊加是打造差異化一種不錯的方式,它的子品牌湊湊同樣在這麼做。

(把茶鋪搬進門店的呷哺呷哺)

Logo 的改變從來都不只是單方面的,海底撈也一樣,新 Logo 變化的背後,同時伴隨的還有菜品升級、門店形象的提升以及內容行銷的打造。

“品牌升級的系統性非常高,實際上 Logo 的改變或者說場景創新,都只是眾多維度創新中的一部分。”雲味館創始人遲煥濤對這件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他這兒,微創新更重要。

前廳後廚動線的優化、空間的合理利用、音樂的改變、出餐效率的提升、產品記憶點的打造……環環相扣的改變和多頻次的發生,在他看來,才能真正成為客人願意常來的原因。

(Logo 變化背後的經營變化才是吸引消費者的重點)

換 Logo 一定會有好效果嗎?有時候也不是。

運動品牌李寧在換掉 Logo 後第二年出現了全年利潤下降 65% 的情況,第三年虧損更慘。而美國服裝品牌 Gap 也在換掉經典 Logo 之後遭遇了鋪天蓋地的吐槽,很快被迫重新撤回之前的 Logo ...消費者不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隨隨便便就變個樣,就像不喜歡別人隨隨便便收拾自己的屋子一樣。

如果你 Logo 改完後消費者還能一眼認出你,但整體感覺又比以前好了,我想他們其實沒什麼不願意,但關鍵是,DNA 別丟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