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劇中經常出現的失誤,“奏摺”可不是哪個朝代都有的

在看一些史劇時, 總會出現皇帝批改臣工所呈奏事文章的鏡頭。 那些皇帝或正襟危坐, 或愁眉苦臉, 或心慵意懶, 雖然姿勢與神情不同, 但手中拿的小文本大略相似, 皆是黃色或白色封面, 狀若長方體的東西。

這時, 站在一旁的公公會給我們一個解釋:皇上, 天太晚了, 這些摺子您留著明天再批吧。 今晚您是翻牌子還是直接去哪位娘娘的寢宮?

“原來這種東西叫摺子。 ”它的概念和名字在我們腦中不知覺的就記下了。 倘若回顧一下, 我想類似的情景絕不止一處。 清朝的史劇如此, 明朝的史劇如此, 連宋朝的史劇有時也是如此。

其實, 這是一些史劇並不嚴格遵守史實而造成的謬誤, 其中屬明清史劇最為混淆。

奏摺, 也可稱作摺子, 乃是清朝發明的一種官文書。 它始用於順治時期, 在康熙時期形成了穩固的制度, 此後一直被清朝襲用。

而明朝官員上奏用的都是奏疏和條陳, 並不是奏摺。 它們是以昂貴絲絹做底, 再把自己需上奏的事宜裱在上面, 外表看起來就如聖旨一般華麗。 只是顏色並非明黃, 而是以自身官銜來定色, 有紅、青、綠等顏色。 或許拍史劇的攝製組是嫌太麻煩, 故此偷工減料吧。

滿清入主中原後,

中原、江浙湖廣和四川等絲織業發達的地方遭到了空前的打擊。 比如蜀錦的生產基地成都幾乎就被平成了白地。 曾經有上千種蜀錦織花圖樣, 最後只保留下了一種, 其餘均被焚毀。 織戶們也是十亡八九, 造成了當時絲織業大崩潰。

圖片與文章無關

不僅官員們的官服沒法織染, 就連“謝奏疏”用的絲絹都沒有了, 所以從順治便出現了‘奏摺"這種廉價的書寫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 中國的絲織業也沒有恢復到明朝時的水準, 這不免有些可惜。

奏摺發明出來之後, 清廷又制定了一整套的保密制度, 使奏摺制度逐步完善起來, 同時也免去了中間的一些環節傳遞,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給清朝的政治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在奏章制度史上, 雍正一朝是最為多姿多彩的時代。 從現今留存下來的奏摺中, 我們也可以窺看到, 他對朱批運用的巧妙和有效, 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有興趣的話, 可以在網上找找雍正批閱的奏摺, 堪稱剛毅與柔情並俱的鐵漢。 他曾說過一句特別霸道的話:朕, 就是這樣的漢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