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終於有人把腕表陀飛輪技術的原理說清楚了!

陀飛輪(法語:Tourbillon)是由法國著名鐘錶大師寶璣(Abraham Louis Breguet)于1795年發明, 是機械鐘錶機芯中的一個裝置。

陀飛輪的原理

陀飛輪裝置的設計本身是用於懷錶之上, 因為懷錶垂直的放在口袋中, 或掛在頸上時, 地心引力會影響擺輪搖擺速度, 引致出現誤差。 陀飛輪的原理基本上是把遊絲、叉式杠杆和擒縱系統設計在同一軸上運作, 陀飛輪在運行時會不斷旋轉, 以減少地心引力所做成的影響。 但隨著二十世紀手錶的興起, 由於手錶並非長時間垂直放置, 因此陀飛輪裝置對手錶的作用已經沒有懷錶那麼大, 但陀飛輪裝置極其複雜,

而且由於製作成本及工藝的要求相當高, 因此陀飛輪變成了高檔手錶的代名詞。

陀飛輪的原理就是當鐘錶在垂直位置時補償地心引力的作用。 換句話說, 當一隻鐘錶處於垂直位置時, 由於來自地心引力的作用, 它的調節控制器,

即是其擺輪、遊絲和擒縱器, 會在每一下擺動時發生難以覺察的快慢變化。 如果把調節控制器裝設在一個每分鐘轉動一周的“籠框”上, 即可獲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 這樣便可以使鐘錶走動時十分準確, 並能夠互補誤差。

陀飛輪的工藝要求

這個原理看來十分簡單, 但實施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 原因之一便是“籠框”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 另一原因是, 它由72個精細元件組成, 而其中大部分為手工製作。 寶璣的陀飛輪原理與技術持續了一百多年, 一直沒有重大的變化, 直到1920年代, 德國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術部門主任)發明“浮動陀飛輪”(flying tourbillon,或稱為“飛行陀飛輪”), 它是一種沒有支架(bridge)陀飛輪,

為的是讓陀飛輪盡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這一種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發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回憶他的發明時說:框架的重量僅700mg, 沒有人相信它足夠有力。 因此我在框架的一側也系了一條, 重量是250克。 這樣, 在通往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廳展示箱內, 我懸掛了這個浮動陀飛輪裝置,

這一掛就是4個星期, 所有的批評言論通通沉寂下來······

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表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準, 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並且能夠轉動, 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的旋轉, 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表中“擒縱系統”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 提高走時精度。 由於其獨特的運行方式, 已經把鐘錶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陀飛輪表的創意在於, 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 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 這樣, 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 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 擒縱機構不變, 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 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 互相抵消, 從而消滅誤差。 目前陀飛輪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 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