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的長城是為了貿易還是抵禦外敵?美國網友的看法不一般

中國的長城號稱是萬里長城, 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 由於它的結構與牆壁相近, 所以我們也就習慣叫他長城。

長城的修築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有一個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 就是來源於長城。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後, 秦始皇才開始把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到一起, 成了萬里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

明長城

所以說我們都認為修建長城的本意是為了防止外地入侵,

其次也成了貿易的交易地點。 但是老外的看法有點特立獨行, 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諷刺的是, 兩種目的兼而有之。

一段典型的長城看起來是圖中這個樣子的, 有防禦性的城牆以及烽火臺。

然而, 長城邊上也有邊境城市和商棧。

在無戰事的時候, 邊境兩側都有各自的貨物需求。

(中國通常進口原材料或者牲畜, 並向匈奴、蒙古人、遼人和金人等邊疆少數民族出口瓷器、茶葉及絲綢)

建立了這些邊境檢查站後, 中央政府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控制中央王國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

貿易戰和外匯並不是新鮮事, 而是古已有之。

在幾百年前, 長城是有效的邊境管控手段, 但如今已經時移世易了。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他解釋說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國掠奪, 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最終還是會被擊退。 因為他們無法真正的在他們所佔領的中國領土上定居下來並建立新的政府。 他們會失敗的, 因為他們搞不明白中國的社會和政府, 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將整個的管理做得井井有條。

相反, 他說, 中國領導人更擔心的是一個有組織的中國人團體離開中國居住在遊牧民族當中, 學習他們的戰鬥方式和組織方式, 從而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然後這些學得一身戰鬥技能中國人再返回中國。

然後他們會組織穩當的士兵並使用外人的戰鬥方法來征服一大片中國領土。 之後, 他們再利用他們本來就知道的中國文化和管理方式來管理那片土地。 所以當中央政府再次緩過來時, 他們需要面對的是一個更加棘手的軍事政權了。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為了防禦與控制貿易

首先,它是一套預警系統。當野蠻人入侵時,烽火臺會迅速的通報給將軍。

其次,它是一條防禦線。大部分長城都是建在山脊上,並且沿途有很多城堡。軍隊可以依靠長城進行有效的行軍與戰鬥。

最後,長城對商人設置了障礙。北方的草原嚴重依賴于與中央平原地區的貿易,以獲取糧食、茶葉和鐵器。通過建在邊境的長城,中國政府就可以控制貿易,並在需要時予以制裁。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根據我所學過的歷史,修建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

而貿易,不論帶來的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都只不過是副產品。

長城始建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周朝,它從建造之初就是意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

在歷史上,長城有四個主要的建造時期。

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首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朝的一大奇跡就是驅使人們將各國城牆連接成了一道5000多公里長、延綿不絕的長城,由此而得名“萬里長城”。

長城是在秦始皇擊敗匈奴之後,沿著秦朝的北方邊境修築的,因此其針對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

在秦朝之後,漢朝繼承了秦代的長城。在又一次擊敗匈奴,並將其驅逐到了更遠的北方之後,漢朝修建了外長城。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也是我們國家的民族之一——漢族的名字由來。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和秦朝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隋朝將其大部分國力都傾注于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之中,

這兩項工程堪居中國史上乃至是全人類史上最偉大奇跡之列。

京杭大運河的用途是運輸貨物和原料,尤其是把糧食運往當時的國都洛陽。

長城則與之前一樣,是用來保護邊境的,尤其是抵禦北方的突厥人。

對長城的最後一次全面修繕是在明朝,這就是我們現今所見的長城。

國防上面臨的巨大壓力是明朝修繕長城的直接動機。

然而,儘管長城被修建得固若金湯,它仍然無力阻止明朝的滅亡。

一位明朝的高官(吳三桂)為北方的清軍打開了長城上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山海關的大門。

這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如我們所見,建造長城是為了軍事用途。

大多數朝代懷著對和平的美好願望,修固長城以消弭戰爭。

然而,即便是最堅固的城牆也終不能阻止敵人的入侵。

畢竟,只有一個強盛的國家才能長久地屹立不倒。

以上就是美國網友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為了防禦與控制貿易

首先,它是一套預警系統。當野蠻人入侵時,烽火臺會迅速的通報給將軍。

其次,它是一條防禦線。大部分長城都是建在山脊上,並且沿途有很多城堡。軍隊可以依靠長城進行有效的行軍與戰鬥。

最後,長城對商人設置了障礙。北方的草原嚴重依賴于與中央平原地區的貿易,以獲取糧食、茶葉和鐵器。通過建在邊境的長城,中國政府就可以控制貿易,並在需要時予以制裁。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根據我所學過的歷史,修建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

而貿易,不論帶來的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都只不過是副產品。

長城始建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周朝,它從建造之初就是意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

在歷史上,長城有四個主要的建造時期。

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首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朝的一大奇跡就是驅使人們將各國城牆連接成了一道5000多公里長、延綿不絕的長城,由此而得名“萬里長城”。

長城是在秦始皇擊敗匈奴之後,沿著秦朝的北方邊境修築的,因此其針對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

在秦朝之後,漢朝繼承了秦代的長城。在又一次擊敗匈奴,並將其驅逐到了更遠的北方之後,漢朝修建了外長城。

漢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也是我們國家的民族之一——漢族的名字由來。

美國網友的評論

翻譯:和秦朝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隋朝將其大部分國力都傾注于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修建之中,

這兩項工程堪居中國史上乃至是全人類史上最偉大奇跡之列。

京杭大運河的用途是運輸貨物和原料,尤其是把糧食運往當時的國都洛陽。

長城則與之前一樣,是用來保護邊境的,尤其是抵禦北方的突厥人。

對長城的最後一次全面修繕是在明朝,這就是我們現今所見的長城。

國防上面臨的巨大壓力是明朝修繕長城的直接動機。

然而,儘管長城被修建得固若金湯,它仍然無力阻止明朝的滅亡。

一位明朝的高官(吳三桂)為北方的清軍打開了長城上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山海關的大門。

這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如我們所見,建造長城是為了軍事用途。

大多數朝代懷著對和平的美好願望,修固長城以消弭戰爭。

然而,即便是最堅固的城牆也終不能阻止敵人的入侵。

畢竟,只有一個強盛的國家才能長久地屹立不倒。

以上就是美國網友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