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十全武功”水分太大,只有一次非打不可

乾隆皇帝的一生頗有爭議, 客觀的說, 乾隆也算的上是一個不錯的帝王, 在他的統治時期, 大清的版圖得到再一次的鞏固, 中國的經濟總量居全世界第一。

不過, 乾隆其人一生所標榜的“十全武功”卻是名實其副, 在他統治的六十年中, 打了不少仗, 但並未次次都取得勝利, 我們就以他的“十全武功”做一大概瞭解。

其實, 大清打緬甸、打越南均吃了敗仗, 乾隆的軍隊與廓爾喀(尼泊爾)作戰兩次, 第一次全敗, 第二次雖長驅直入, 近迫對方的國都, 據記載, 也未嘗不是敗的很慘, 敗了以後才接受對方的請和。 所謂的“十全武功”, 如果扣除這征緬、征越, 與兩次廓爾喀的失利, 只剩下“六全武功”了。

這“六全”, 是兩次討伐準噶爾(第一次討達瓦齊, 第二次討阿睦爾撒納), 一次討和卓, 兩次討金川(第一次討大金川, 第二次討大、小金川), 一次討臺灣林爽文。

這些戰爭前後所花的錢, 難以估計。 有人說, 共花去了1億2千萬左右, 相當於三四年的中央歲入。 但是, 這個估計很明顯太保守, 因為僅僅第一次金川之役, 已經花了七千萬兩以上。

乾隆為了保存清朝的統治地位, 對於臺灣林爽文不能不用兵。 在十次戰爭之中, 只有這一次可說是必要的。

其餘的九次, 完全是浪費。

我們再放寬一點尺度來批評, 打阿睦爾撒納與第一次抵抗廓爾喀入侵, 多少還有一點理由, 問題在於把事情鬧得太大。 至於打緬甸、打越南、打回疆、打大小金川, 都是窮兵黷武。 乾隆耗盡了康、雍兩朝所積蓄的國力, 所獲得的是清國運的盛極而衰。

在這些戰役之中, 除了海蘭察等寥寥可數的猛將以外, 在每一次的戰爭中, 滿洲官兵的表現均不夠水準。 開國時期的朝氣, 有如明日黃花, 當官的要錢, 當兵的怕死。 出死力的, 差不多只有綠營的漢官、漢兵, 與少數蒙古官、蒙古兵。

早在康熙對吳三桂作戰之時, 清朝的支柱已經不是滿洲八旗, 而是綠營部隊了, 其後, 綠營在嘉慶、道光年間也腐化下去, 曾國藩等人於是就轉而依靠“鄉勇”。

滿洲八旗的最初編制, 是每旗七千五百兵。 其後不斷擴充, 又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總數號稱有二十五萬之多。

雍正看出這二十五萬“八旗兵”能作戰的很少, 又見到這些兵的子弟繁衍太快, 生計日難, 就創設了“教養兵”的制度,

滿洲每旗四百六十名, 蒙古每旗六十名, 漢軍每旗八十名, 共為四千八百名, 每日每月賞給二兩銀子。

乾隆把“教養兵”改為“養育兵”, 專注重“養”, 而不再談“教”。 於是“養育兵”成為吃白飯的閒人。 額數也擴充到二萬五千二百一十二名。

綠營的兵額有六十四萬, 經常有六七萬的空額。乾隆在乾隆四十六年將他們補足,因為乾隆知道,他的天下全靠這些綠營兵來維持。

經常有六七萬的空額。乾隆在乾隆四十六年將他們補足,因為乾隆知道,他的天下全靠這些綠營兵來維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