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中國古人是如何取名:五個原則六條禁忌

眾所周知, 國人的姓名文化源遠流長, 但由於歷史太過久遠的原因, 周代之前的歷史記載卻並不多見, 人名有限。 到了周朝建立之後, 史籍慢慢的多了起來, 也為我們後來瞭解姓氏這方面的文化提供了足夠的資料。

後稷

如果您看過《春秋》、《左傳》、《國語》之類的書籍, 就會從中發現一點, 那就是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取名多崇尚質樸, 又追求吉祥, 時有禁忌。 比如我們來看周人的祖先後稷的名字, 單名一個“棄”字, 這個名字是他母親姜嫄給他取的。 傳說有一天薑嫄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足跡之後就懷孕了, 後來生了個兒子, 覺得不吉利, 就把他給丟棄在了一個窄巷子裡, 卻發現路過的牛馬都繞著他走;不死心又打算把他給丟棄在荒郊野外, 結果發現那裡也到處都是人;最後她將這孩子丟棄在了結冰的溝渠上, 誰曾想這邊剛丟下, 那邊就來了只大鳥用翅膀將其給保護了起來。

此時的姜嫄覺得這個孩子很神奇, 於是就抱回家將其養大, 因當初想丟棄他, 便取名為“棄”。

像這種質樸的取名方式, 後來就被周人給繼承了下來, 比如周莊王時的周公名叫“黑肩”, 魯成公叫“黑肱”, 晉成公叫“黑臀”, 當時的人們覺得, 根據生下來的生理特徵取名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兒。

孔子

再比如鄭莊公出生時難產, 因此名叫“寤生”;孔子因為出生時腦袋中間低四面高, “首上圩頂”, 故為“丘”, 字“仲尼”。 這個“仲”字則代表了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關於名字中有排行字, 在周代也是十分常見的。

當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給兒子取名時就是這樣的, 他的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虞仲、季曆。 “伯”就是老大, “仲”就是老二, “季”代表最小。 在“季”之前還有個“叔”, 可以表示老三、老四或者老五等, 比如周武王有九個兄弟, 老大叫伯邑考, 武王是老二, 老三叫叔鮮, 老四叫周公旦, 老五叫叔度, 老六叫叔振鐸, 至於他最小的弟弟則叫季載。

周文王

同時據傳周文王在出生時有祥瑞, 他的祖父古公亶父滿懷希望, 給其取名為“昌”, 並說:“我世當有興者, 其在昌乎?”從而把振興周族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孫子身上。 這種取名方式在現在看來也是十分自然的, 為人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

此外當時以夢兆和占卜取名也十分的流行。

當年周武王和叔虞母相會時, 就曾夢見天帝對自己說:“餘命女(汝)生子, 名‘虞’, 余與之唐。 ”後來, 叔虞母產下一子, 手中有一個“虞”字, 武王便給他取了這個名。 周成王時, 封其于唐, 故叫唐叔虞, 是晉國的先祖。

季友

魯國人季友快要出生時, 其父魯桓公找人占卜這個孩子的性別以及將來的命運, 蔔者說:“男也,其名曰‘友’,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友亡,則魯不昌。”這位蔔者可謂真大神也,不但測出了男女,還算出了名字,巧的是後來孩子出生時手掌中還真就有個“友”字。就這樣,季友的名字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下來。

另外魯桓公還有另外一個兒子,名字也很奇特,因出生日與魯桓公生日相同,便取名為“同”。當時魯國有一位名叫申繻的大夫,對取名字很是在行,所以魯桓公在“同”出生的時候便去請教他該如何為這個孩子取名。申繻說:“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這段話,總結了當時人們取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五個原則分別是:信、義、類、假、象。

所謂信,就是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義,就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命名;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假,是可以假託萬物之名;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

至於六條禁忌則是:不能以國家名為名;不能以官職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隱疾為名;不能以畜牲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命。否則會引起諸多不便。

對此申繻還舉例說明:晉國的僖侯名“司徒”,就廢了司徒之官名;宋武公名 “司空”,就廢了司空這個官名;魯國的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廢了具、敖這兩座山的山名。

申繻提出的取名這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是很有道理的,不過當時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出現了諸如熊狂、不壽、乞、丐等犯忌的怪名。此外還有像什麼宜臼、杵臼、惡來、洩父等等,都讓現在的我們很是難以理解。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鐘葵,原題為:《周代人取名有五原則六禁忌犯忌怪名字時有出現》

蔔者說:“男也,其名曰‘友’,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友亡,則魯不昌。”這位蔔者可謂真大神也,不但測出了男女,還算出了名字,巧的是後來孩子出生時手掌中還真就有個“友”字。就這樣,季友的名字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下來。

另外魯桓公還有另外一個兒子,名字也很奇特,因出生日與魯桓公生日相同,便取名為“同”。當時魯國有一位名叫申繻的大夫,對取名字很是在行,所以魯桓公在“同”出生的時候便去請教他該如何為這個孩子取名。申繻說:“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這段話,總結了當時人們取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五個原則分別是:信、義、類、假、象。

所謂信,就是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義,就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命名;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假,是可以假託萬物之名;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

至於六條禁忌則是:不能以國家名為名;不能以官職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隱疾為名;不能以畜牲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命。否則會引起諸多不便。

對此申繻還舉例說明:晉國的僖侯名“司徒”,就廢了司徒之官名;宋武公名 “司空”,就廢了司空這個官名;魯國的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廢了具、敖這兩座山的山名。

申繻提出的取名這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是很有道理的,不過當時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出現了諸如熊狂、不壽、乞、丐等犯忌的怪名。此外還有像什麼宜臼、杵臼、惡來、洩父等等,都讓現在的我們很是難以理解。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鐘葵,原題為:《周代人取名有五原則六禁忌犯忌怪名字時有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