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總覺得孩子不記事時無所謂教育,其實孩子跟誰睡影響其一生!

孩子跟誰睡, 心理上就會跟誰更親近, 行為習慣、性格特徵也就模仿的越多, 長大後性格也就更接近誰。 所以說, 孩子的睡眠跟性格的形成有關, 特別是孩子3歲前跟誰睡, 竟對孩子一生的性格有著重大影響。

前幾天, 有一位媽媽留言諮詢求助:因為工作忙, 孩子斷奶後一直留在老家, 奶奶帶著, 跟著奶奶一塊睡。 現在孩子3歲半了, 就把孩子跟奶奶一起接來。 可是, 孩子現在不接受媽媽,

白天跟媽媽玩得很開心, 可是一到晚上還是跑到奶奶房間睡, 怎麼哄都哄不回來。

有類似煩惱的家庭, 應該不在少數, 特別是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 雖然每一位媽媽都希望夜夜擁孩子入眠, 可是由於工作繁忙、產假短等原因, 不得不將陪娃睡的工作交給老人。

另一方面, 老人們出於對年輕媽媽的關心, 也常主動承擔起哄娃睡覺的任務, 只為讓媽媽睡個好覺, 儘快恢復身體。

無論哪種原因, 都是出於家人對孩子的愛, 誰都沒做錯什麼, 只是不知道母親的陪睡對孩子很重要。 從小跟媽媽睡的孩子, 性格會更優秀。 人在受到驚嚇的時候, 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媽呀”, 幾乎沒人喊“爸呀”“奶奶呀”, 為什麼呢?因為, 當危險來臨時“愛”是最強烈的需要。 孩子跟媽媽在一起, 身體和心靈上有著天然的聯繫。 當孩子還是胎兒時, 跟媽媽是一體的, 子宮裡那種黑暗溫暖、羊水環繞的環境, 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安全。

孩子出生後, 脫離子宮環境, 會繼續通過媽媽的愛撫、擁抱、肌膚接觸來重新獲得安全感。

媽媽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 也是母子間交流情感的最佳時機。 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 但是卻能咿咿呀呀地回應媽媽, 這說明孩子內心愉悅, 有很強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 對於孩子的未來起著關鍵性作用, 帶著安全感長大的孩子, 自信心更足, 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強, 能很快融入集體生活。

因為工作的原因, 我接觸過很多有各種“問題”的青少年, 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是由母親親自帶大的。

曾經有一位來諮詢的父親, 他列舉了無數條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 說孩子簡直是沒法要了。 可是, 當我問詢孩子每天都是跟誰在一起生活時, 這位父親欲言又止, 一瞬間, 父親的眼淚滴落下來, 他哽咽著說了孩子成長的過程。

孩子從小是奶奶帶大的, 孩子的媽媽在孩子不到1歲時就離家出走了, 現在他又重新組建了家庭, 孩子卻是變得越來越叛逆。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分析, 這位父親遇到的家庭教育問題是孩子與父母間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孩子每天跟老人在一起生活, 看似吃飯睡覺很簡單的事, 卻是阻礙了孩子的心智發育。

如果家長想多陪孩子睡, 卻因為生活原因不能如願, 那麼一定要在孩子0-3歲之間用更多的陪伴、遊戲、肌膚的親密接觸來補償孩子對愛的需求。

嬰兒每天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形成了對他們的預期依戀, 這種預期依戀隨著時間推移, 會發展為一種“內部工作模式”, 最後轉變為一種無意識、自動化的情感運作,伴隨著孩子的長大。因此,孩子們傾向用已有的“內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資訊。

文/彭冬梅

最後轉變為一種無意識、自動化的情感運作,伴隨著孩子的長大。因此,孩子們傾向用已有的“內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資訊。

文/彭冬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