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家的孩子會玩嗎?會玩是一種能力!它會讓你越玩越聰明!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報告》上發表文章說, 他們採訪了715名家有3歲以下幼兒的家長, 發現75%的孩子每天使用觸控式螢幕電子設備。

研究人員指出, 每天接觸觸控式螢幕的孩子晚上睡得更少、白天睡得更多。 整體而言, 孩子每多玩一小時的觸控式螢幕設備, 睡眠時間就少15分鐘左右。 研究人員蒂姆·史密斯告訴英國廣播公司, 對於每天有10至12小時睡眠的幼兒來說, 15分鐘似乎不算多, 但對於兒童早期發育而言, “每一分鐘的睡眠都很重要”。

如果有人問我, 你未來最擔心孩子什麼?

我會說, 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會玩”。

益智兒童玩具 ¥119 購買

當然這種玩, 是健康的玩, 是自得其樂、是興趣廣泛、是朋友眾多, 不是簡單的感官刺激或金錢消費。 前者是幸福的體驗, 後者是懶惰的放縱。

未來的世界裡, 當大部分工作都被機器取代的時候, 也許你能去帶著一群人玩, 或吸引大家看你玩, 才是精英階層的工作崗位, 也是機器暫時無法取代的工作崗位。

看看美帝, 他們的農民人口不到2%, 卻養活3億美國人, 還有大量糧食出口。 他們的工人人口不到10%, 卻仍然是世界製造大國。 那麼省下來的其他人都去哪兒了?

大部分都進入各種娛樂體育服務事業了, 也就是去“玩”兒啊。

好萊塢的產值有多少?我不清楚, 但隨便一部大片電影都有10多億的銷售額吧。

NBA的價值有多少?我也不清楚, 但隨便一個球星都有上千萬美元的年收入吧。

總之, 娛樂、體育競技、影視、甚至網路遊戲這些“玩樂”產業在瘋狂地發展, 而且永遠不會停止。

再看中國, 以鐵路為例, 原來一趟旅客列車, 一節車廂至少2名列車員, 加上列車長、值班員(補票員)、炊事員、廚師、服務員、餐車長、檢車員、乘警等, 一趟列車將近60名員工。

現在呢, 一趟高鐵就是3-4個小姑娘再加個保潔員在那兒走走, 其實, 理論上可以不需要乘務人員, 反正都是自動開門、旅客可以自己上車、自己下車、自己找座位。

再往後, 火車站自動刷卡進出站, 高鐵自動駕駛、售票在網上自助搞定, 相當於車站客運員、火車駕駛員、車站售票員都不需要了。

這就是趨勢, 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 也許30-50年後, 只需1%的人操作一些智慧工廠或智慧農場, 那麼社會上一切一切的商品都可以生產出來了, 那麼剩下99%的人去幹嘛呀?

只有都去尋開心啦。

木制益智嬰幼兒玩具 ¥39.9 購買

看現在的電視節目, 只有尋開心的節目最吸引人, 從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快跑吧兄弟, 到孟非的非誠勿擾、我們15個、中國好聲音, 本質上還是一群人在那兒玩。 他們玩得開心, 所以咱們看著也開心。

其實, 現在很多“會玩”的自由職業者, 現在已經初露鋒芒了, 他們就是婚禮策劃師、年會運營師,

或者廣義的自媒體人, 比如羅胖、顧爺, 其實也是在手機上帶著大家一起玩。

將來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

這是趨勢, 將來一切行業將是娛樂業。

這句話其實是一本書的書名, 《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 它說娛樂在重構一切行業規則, 重新定義你的產品、消費者……從娛樂化的角度, 用娛樂化的方式。

沒錯, 以後就算是開公司, 其實也是領著一群人在玩。 小時候, 如果能夠組織一群人去玩, 長大了, 自然也能組織一群人去賺錢, 這些能力都是相通的。

西方名校的錄取標準, 看那些哈佛、耶魯、牛津、劍橋, 他們是怎麼選擇新生的?我也看了好多這方面的書, 其實總結起來, 不過三條:

學得好、玩得好、能帶著大家玩。

“學得好”是基礎, 基本的GPA、SAT成績要過得去, 託福雅思要搞定,有些原創性的學術成果就更好了。世界這麼大,成績上考個好分數,實在是小意思,更重要的比拼其實是“玩”。

特警戰隊軍事積木拼插裝模型 ¥178 購買

“玩得好”,玩出性格、玩出創意、玩到世界頂尖,而且還能帶著一個團隊玩到世界頂尖,或者玩到感動世人,那就沒問題了,這些名校就排著隊過來錄取你了。

所以啊,我看到很多中國父母為孩子的考試成績擔心,卻很少見過中國父母為孩子會不會玩、會不會自得其樂、會不會呼朋喚友和呼風喚雨而擔心。如果孩子真會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那點應試能力真不是個事兒。

因為,有“玩”的心態墊底,現在的應試教育不過是一個拙劣的考試遊戲罷了。

既然參與這個遊戲,咱們大可以放鬆心情,設計攻略,在保證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思想陽光的前提下,激發對知識的興趣,順便把這個考試遊戲考個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把一切教育的科目都轉化成遊戲來玩,又有什麼不可以?

男女孩寶寶早教益智力拼圖玩具 ¥19.9 購買

要怎樣培養“會玩”的能力呢?

1.要有遊戲世間的精神

不僅是孩子,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學會玩。在忙完一切工作以後,回到家裡,可不能再對著孩子大眼瞪小眼,或者自己看手機不去管他哦。

下班的路上,就應該是情緒模式轉換的過程,從公司的“白骨精”模式,轉換成家裡的“神經病”模式,百無禁忌地陪小朋友瘋玩吧。

吃飯、走路、洗澡、睡前,都可以是遊戲嘛。

吃飯不重要,吃得開心才重要;

走路快慢不重要,走得有趣才重要;

洗不洗得乾淨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讓咱們慢慢鍛煉吧,因為30年後,會設計遊戲、會講故事、會隨手利用任何道具和資源、會角色扮演、會共情和會跨界的產品經理、導演、旅遊設計師、聚會策劃師、遊戲組織者是社會上最核心的人才。

磁力片積木玩具 ¥69 購買

2.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

一定要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本質,是一種生活體驗。

獨處時,一個人能自得其樂、專注沉迷于某項活動,能力水準迅速超越大部分人,就是幸福體驗;

聚會時,一群人能呼朋喚友、組織策劃于某項活動,讓大部分人都玩得非常嗨爽,就是幸福體驗。

想必大家都參加過同學聚會、老鄉聚會、公司年會、朋友婚宴、客戶酒宴、死黨生日,如此等等,你能找出幾次印象深刻、盡興而歸的場合嗎?

很少!對吧?除非碰巧遇到一個“會玩”的傢伙。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扭曲氣場、影響環境、哄抬氣氛,讓我們可以轟轟烈烈、爽爽快快的宣洩。這些人才,才是21世紀最貴的,也是最幸福的人。

總之,會玩的孩子,才有未來。

2040年的職業環境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個改變是從資訊時代轉向概念時代。

在過去20年間,在資訊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被電腦所取代,而到那個時候,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面臨失業。比如現在趨之若鶩的銀行櫃員,五年、十年之後,這個職位會越來越少,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資訊時代的核心,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諮詢公司,1993年員工有67%是MBA,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

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那麼是什麼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麥肯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藝術碩士。

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於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幾個公司近幾年很火吧。

一個是蘋果,蘋果靠什麼,靠程式師,靠工程師嗎?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

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麼?小米背後沒有很雄厚的產品工廠,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行銷和參與感,是不是靠感知來運作的,是不是靠邏輯呢?

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

資訊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第二個改變就是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

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而我們的職業生涯至少也有30多年,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那麼在你退休的時候,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5-7份工作,而且換2-3個行業。

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

第三個改變,是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生涯。

中國和美國的GDP,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預計到2016年中國人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GDP就會接近,2040年就會持平。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

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在這個點之後,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怎麼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

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上升。

所以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他們會真真正正的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在我們看來有點小奢侈。

現在的90後主要需求是什麼?90後是第一批公開在網路上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心理學上,一個人的內心要極其的強大,才敢自貶到這個樣子。

現在的90後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90後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歷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

第一個:從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

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到2040年,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第二個:從規劃到創造。

未來我們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

於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他的職業變化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懂,而他一次選擇都沒有做過。

所以一個真正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畫,就足夠了,然後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第三個: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

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為在今天這個網路時代,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託福雅思要搞定,有些原創性的學術成果就更好了。世界這麼大,成績上考個好分數,實在是小意思,更重要的比拼其實是“玩”。

特警戰隊軍事積木拼插裝模型 ¥178 購買

“玩得好”,玩出性格、玩出創意、玩到世界頂尖,而且還能帶著一個團隊玩到世界頂尖,或者玩到感動世人,那就沒問題了,這些名校就排著隊過來錄取你了。

所以啊,我看到很多中國父母為孩子的考試成績擔心,卻很少見過中國父母為孩子會不會玩、會不會自得其樂、會不會呼朋喚友和呼風喚雨而擔心。如果孩子真會玩,以玩的激情和能力,那點應試能力真不是個事兒。

因為,有“玩”的心態墊底,現在的應試教育不過是一個拙劣的考試遊戲罷了。

既然參與這個遊戲,咱們大可以放鬆心情,設計攻略,在保證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思想陽光的前提下,激發對知識的興趣,順便把這個考試遊戲考個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

把一切教育的科目都轉化成遊戲來玩,又有什麼不可以?

男女孩寶寶早教益智力拼圖玩具 ¥19.9 購買

要怎樣培養“會玩”的能力呢?

1.要有遊戲世間的精神

不僅是孩子,做父母的,自己本身也要慢慢地學會玩。在忙完一切工作以後,回到家裡,可不能再對著孩子大眼瞪小眼,或者自己看手機不去管他哦。

下班的路上,就應該是情緒模式轉換的過程,從公司的“白骨精”模式,轉換成家裡的“神經病”模式,百無禁忌地陪小朋友瘋玩吧。

吃飯、走路、洗澡、睡前,都可以是遊戲嘛。

吃飯不重要,吃得開心才重要;

走路快慢不重要,走得有趣才重要;

洗不洗得乾淨不重要,洗得好玩才重要。

讓咱們慢慢鍛煉吧,因為30年後,會設計遊戲、會講故事、會隨手利用任何道具和資源、會角色扮演、會共情和會跨界的產品經理、導演、旅遊設計師、聚會策劃師、遊戲組織者是社會上最核心的人才。

磁力片積木玩具 ¥69 購買

2.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

一定要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本質,是一種生活體驗。

獨處時,一個人能自得其樂、專注沉迷于某項活動,能力水準迅速超越大部分人,就是幸福體驗;

聚會時,一群人能呼朋喚友、組織策劃于某項活動,讓大部分人都玩得非常嗨爽,就是幸福體驗。

想必大家都參加過同學聚會、老鄉聚會、公司年會、朋友婚宴、客戶酒宴、死黨生日,如此等等,你能找出幾次印象深刻、盡興而歸的場合嗎?

很少!對吧?除非碰巧遇到一個“會玩”的傢伙。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扭曲氣場、影響環境、哄抬氣氛,讓我們可以轟轟烈烈、爽爽快快的宣洩。這些人才,才是21世紀最貴的,也是最幸福的人。

總之,會玩的孩子,才有未來。

2040年的職業環境會是什麼樣子?

第一個改變是從資訊時代轉向概念時代。

在過去20年間,在資訊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被電腦所取代,而到那個時候,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面臨失業。比如現在趨之若鶩的銀行櫃員,五年、十年之後,這個職位會越來越少,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資訊時代的核心,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諮詢公司,1993年員工有67%是MBA,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

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那麼是什麼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是麥肯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就是藝術碩士。

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於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幾個公司近幾年很火吧。

一個是蘋果,蘋果靠什麼,靠程式師,靠工程師嗎?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

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麼?小米背後沒有很雄厚的產品工廠,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行銷和參與感,是不是靠感知來運作的,是不是靠邏輯呢?

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

資訊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第二個改變就是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

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而我們的職業生涯至少也有30多年,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那麼在你退休的時候,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5-7份工作,而且換2-3個行業。

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

第三個改變,是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生涯。

中國和美國的GDP,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2013年人均6470美金。預計到2016年中國人均GDP到八千美金,2025年中美GDP就會接近,2040年就會持平。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意味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

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在這個點之後,幸福和經濟收益,沒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怎麼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

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上升。

所以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他們會真真正正的代替我們,開始追求幸福,在我們看來有點小奢侈。

現在的90後主要需求是什麼?90後是第一批公開在網路上承認自己是腦殘、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心理學上,一個人的內心要極其的強大,才敢自貶到這個樣子。

現在的90後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90後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是歷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

第一個:從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

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到2040年,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第二個:從規劃到創造。

未來我們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

於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他的職業變化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懂,而他一次選擇都沒有做過。

所以一個真正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畫,就足夠了,然後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第三個: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

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為在今天這個網路時代,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