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銅鼓七重門坡陡崖險曾為贛湘邊軍事要塞

“四面群山八疊嶺, 三都六裡七重門。 東西南北入雲霄, 鎖住丹霞種玉盆”, 當代詩人黃莽曾在他的《銅鼓行》一詩中這樣描述銅鼓縣的山川美景。

銅鼓縣境內地貌複雜, 山峰連綿起伏, 中部丹霞景觀極具特色, 詩中提到的“七重門”便是一處丹霞山。 七重門位於銅鼓縣三都鎮境內, 屹立於贛湘兩省交界處, 其丹霞美景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前往探幽。

地處贛湘兩省交界

縣境內丹霞地貌發育

宜春市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 位於贛湘兩省交界處, 東與奉新縣毗鄰, 南與宜豐縣、萬載縣交壤, 西與湖南省平江縣、瀏陽市接壤, 北與修水縣相連。 作為贛西通往湖南的交通要塞, 銅鼓縣地形險峻, 進可攻退可守,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銅鼓縣地貌地形複雜, 其位於橫亙在江西、湖南兩省之間的自然界山羅霄山脈的北端東部, 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縣境西部雄踞著高峰大圍山,

中部丹霞地貌發育, 聳立著一座座丹霞山, 東部地勢則較為平緩。 縣境內丘陵山地廣布, 有千米以上山峰20餘座, 是典型的南方山區。

在銅鼓縣的連綿群山中, 丹霞山是較受遊客喜愛的出遊目的地。 這些丹霞山集中分佈在縣城東北部至九龍湖一帶, 地處江西東部龍虎山、龜峰以及湖南北部莨山丹霞景觀的中間地帶, 包括銅鼓八寨、七重門、天柱峰、萬笏朝天、陰元石、陽元石等自然奇觀。

古往今來, 這些陡峭險峻又不失秀美的丹霞山體, 歷史、人文、古寨、丹霞、竹海、林濤兼具, 既是人們領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秘境, 也是一道道天然屏障, 如今在縣境內的一些丹霞山中仍然可尋到舊時軍事要塞的痕跡。 七重門便是這樣一處集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身的勝地。

七重門神似7扇門

臨近昌銅高速

七重門位於銅鼓縣三都鎮東山村西部, 距銅鼓縣城約10公里, 正處於銅鼓縣成片的丹霞地貌群中, 其東面便是穿村而過的昌銅高速。 據銅鼓縣三都鎮副鎮長羅海琴介紹, 七重門是一處尚未開發的景區, 近年來由於昌銅高速的建成, 已經有不少遊客前來這片處女地遊玩。

從三都鎮出發, 行車約3公里, 便可沿著進山的水泥路到達七重門“門口”。 若要真正走近七重門, 還要穿過崎嶇的山路。 山路難尋, 初次來訪的人往往會迷路, 這時就要找一位當地人作為嚮導。 東山村村民劉建業便是一位元嚮導, 他告訴記者, 雖然沒有路標, 但七重門的入口並不難找,

就位於昌銅高速的高架橋下, 另外, 沿著前人在草地上踩下的土路行走一般不會出錯。

穿過半人高的草叢, 轉過幾座小丘, 七重門便陡然出現在眼前。 山峰高大挺拔, 懸崖陡峭, 紅色的崖壁上分佈著綠油油的青苔, 半山腰上偶爾可見一些灌木, 山頂則無一例外地長著成片的綠樹。 遠遠望去, 7座山峰相連, 宛如7扇並立的門, 山峰高矮不一、色彩鮮豔, 又像紅色的沙灘上湧起了綠色的波浪。

曾為軍事要塞

人文歷史厚重

這裡的登山小道大多很崎嶇, 坡緩處, 藤蔓、樹林叢生, 遮天蔽日, 往往無處落腳;坡陡處, 小徑極窄, 僅容一人通過, 或兩側皆為懸崖, 無可憑依, 如登鯉魚脊背。 劉建業說, 登七重門, 依次過摩天嶺、烽火臺、雙柱峰、操兵場、點將台、前寨、風帆石,

皆是險峻無比, 登上山頂可見懸崖壁立, 當真是“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劉建業稱, 除了自然美景, 七重門還有不少神秘的傳說。 據說, 古時每有戰事發生, 銅鼓縣陡峭的丹霞山體便因易守難攻, 成為士兵們安營紮寨的首選地, 當地還流傳著“九槽十八洞, 洞洞一千兵”的歌謠。 據當地史料記載, 明末清初, 闖王李自成軍殘部逃竄至今天的七重門一帶, 當地百姓曾在七重門上修建城牆、堡壘, 將連綿高山作為軍事要塞, 以抵抗侵襲。 如今, 七重門山中還能尋到昔日的遺跡。

在七重門一側還有一座大蓮山與之相連, 大蓮山屬於規劃中的七重門景區。 羅海琴告訴記者, 大蓮山因四周峰巒疊起, 猶如觀音蓮台寶座而得名, 也是一座丹霞山體。大蓮山因佛教文化而知名,據記載,西元769年至773年,唐代著名禪師馬祖道一曾在此棲禪4年,山中有馬祖岩、福壽寺、馬祖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位於丹霞地貌區

地層古老

銅鼓縣地處羅霄山脈北端,縣境內三都鎮、永寧鎮、大段鎮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區,分佈著一座座海拔數百米的丹霞山。這些丹霞山造型各異,大多十分陡峭,山體顏色從土紅、褐、灰紫、橙到橙黃皆有,是一片多彩的區域。

那麼,七重門所在的銅鼓縣中部,為什麼會形成集中連片的丹霞地貌區?據銅鼓縣委宣傳部趙琳介紹,銅鼓縣地處揚子陸塊與華南造山帶交接部位北側,其山區的形成與造山運動密不可分。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作用使其經歷了多次褶皺變形,從而造成了銅鼓多山區的地形特徵。

丹霞地貌的形成,則與當地發育良好的紅層有關。趙琳稱,銅鼓縣境內沉積著厚厚的含碳酸鹽岩和化學積岩的紅色屑岩地層,這種紅層是當地丹霞地貌發育的主要原因。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由於大型山體碰撞,當地紅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因此形成了溝壑縱橫的丹霞山。

七重門陡峭峻拔

成驢友鍾愛探險地

趙琳稱,銅鼓縣境內的丹霞地貌區地層多由堅硬厚實的砂岩、含砂礫岩組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地層經風化作用、侵蝕作用等外力作用的影響,呈現出巨石成堆、丹崖崢嶸、峭壁嶙峋、岩壑縱橫、碧水輝映的獨特地貌,七重門的懸崖峭壁便是這樣形成的。

劉建業告訴記者,由於山勢險峻、景觀優美,且交通便利,七重門是周邊驢友登山探險的必經路線之一。此外,七重門臨近昌銅高速,可直達長沙,每年還有不少湖南省的遊客前來遊玩。

七重門及大蓮山山頂皆為圓頂形,山巔地勢平坦、視野良好,極目遠眺,可見遠近青山如眉峰聚合。幽谷中林木茂盛、青藤纏繞,亂石叢中流淌著淙淙溪流,滋潤著山中的生靈。劉建業稱,七重門是一個充滿“野趣”的地方,山中有不少野生動物生存,夏日裡去山中尋覓野果更是當地人珍貴的童年記憶。

也是一座丹霞山體。大蓮山因佛教文化而知名,據記載,西元769年至773年,唐代著名禪師馬祖道一曾在此棲禪4年,山中有馬祖岩、福壽寺、馬祖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位於丹霞地貌區

地層古老

銅鼓縣地處羅霄山脈北端,縣境內三都鎮、永寧鎮、大段鎮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區,分佈著一座座海拔數百米的丹霞山。這些丹霞山造型各異,大多十分陡峭,山體顏色從土紅、褐、灰紫、橙到橙黃皆有,是一片多彩的區域。

那麼,七重門所在的銅鼓縣中部,為什麼會形成集中連片的丹霞地貌區?據銅鼓縣委宣傳部趙琳介紹,銅鼓縣地處揚子陸塊與華南造山帶交接部位北側,其山區的形成與造山運動密不可分。造山運動的強烈擠壓作用使其經歷了多次褶皺變形,從而造成了銅鼓多山區的地形特徵。

丹霞地貌的形成,則與當地發育良好的紅層有關。趙琳稱,銅鼓縣境內沉積著厚厚的含碳酸鹽岩和化學積岩的紅色屑岩地層,這種紅層是當地丹霞地貌發育的主要原因。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由於大型山體碰撞,當地紅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因此形成了溝壑縱橫的丹霞山。

七重門陡峭峻拔

成驢友鍾愛探險地

趙琳稱,銅鼓縣境內的丹霞地貌區地層多由堅硬厚實的砂岩、含砂礫岩組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地層經風化作用、侵蝕作用等外力作用的影響,呈現出巨石成堆、丹崖崢嶸、峭壁嶙峋、岩壑縱橫、碧水輝映的獨特地貌,七重門的懸崖峭壁便是這樣形成的。

劉建業告訴記者,由於山勢險峻、景觀優美,且交通便利,七重門是周邊驢友登山探險的必經路線之一。此外,七重門臨近昌銅高速,可直達長沙,每年還有不少湖南省的遊客前來遊玩。

七重門及大蓮山山頂皆為圓頂形,山巔地勢平坦、視野良好,極目遠眺,可見遠近青山如眉峰聚合。幽谷中林木茂盛、青藤纏繞,亂石叢中流淌著淙淙溪流,滋潤著山中的生靈。劉建業稱,七重門是一個充滿“野趣”的地方,山中有不少野生動物生存,夏日裡去山中尋覓野果更是當地人珍貴的童年記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