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吉水桑園村古時年年被淹房屋不腐存留至今

江西省吉水縣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邑, 這裡是廬陵文化的發源地, 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稱。 這裡存留著眾多歷史古跡,

還有許多頗具特色的古村落。 那些古村落如同一座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又如滄海遺珠, 從這些古建築的整體佈局以及磚瓦門框都能一窺先人的生存智慧。

建村於明代

占地面積僅1.3平方公里

桑園村是一座有600餘年歷史的古村落, 距金灘鎮1公里、縣城5公里、吉安市城區20公里, 因“屋舍前後桑樹成蔭”及村人以種桑養蠶為業而得名, 又稱“雙元村”或“夏家村”。

走進桑園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夏氏祠堂, 這座祠堂原名“崇先堂”, 現名“儒林堂”。 據桑園村黨支部書記夏玉全介紹, 桑園村始建於明代, 村中現有居民近200戶, 包含夏、周、曾、劉、許等姓氏, 其中以夏姓居多。

據村中《夏氏族譜》記載, 明永樂年間, 以後陸陸續續加建, 直到嘉慶年間才完成。

關於桑園村的古建築, 令人驚歎的是它們一律建有高大的山牆, 且規模和室內佈局也幾乎一致。 夏獻覺稱, 雖然不瞭解當年具體的建造情況, 但可以推測, 不論時間先後, 不論工匠何人, 都來自一張圖紙, 出自一人設計。

地處贛江之濱

古時年年遭遇洪水侵擾

記者瞭解到, 桑園村的古民居都為磚木結構, 24根直徑8寸的柱子和4列橫樑構成了整個房屋的框架, 其中青磚並不起承重作用。 房子共有2層, 房梁上釘有8分厚的木地板將2層分開。 底層有4米多高, 第2層最高處有3米, 最低處也有1.4米。 廳堂背後有個專門的樓梯間, 可直通2樓。

在桑園村, 幾乎每棟古建的長寬均為12米, 廳堂兩邊各設3個房間, 廳堂後的樓梯間就是廚房, 房間之間用木板隔開。

1樓的隔板可以看到明顯的被水浸泡的痕跡, 痕跡最高的地方甚至接近1樓的房梁。

據夏玉全解釋, 桑園村離贛江不到100米, 地勢比江岸還低近3米。 江邊除了菜地就是古樟樹。 據悉, 這裡的江岸基本不設防, 枯水季節, 贛江水位比岸低2米, 漲水時則水漫江岸, 直接推移到桑園整個村莊, 進入家家戶戶。 遇到漲水季節, 村中的水最低時有60釐米深, 最高時可超過3米, 水浸村莊最短四五個小時, 最長可達三五天之久。

村民對水浸房屋習以為常

汛期避居二樓

據當地村民曾霏介紹, 洪水每年至少要漲1次, 最多時1年漲3次, 基本上每10年有1次大水。 面對時常侵襲的水澇之災, 桑園村的村民似乎並不害怕, 問及漲水時的對策, 這裡的村民無論老幼,

都能津津樂道。 曾霏說:“古時每當洪水來臨, 大家就上2樓躲避, 等到洪水退去之後再下樓。 ”

據瞭解, 桑園村的古宅還有一大特點, 那就是在2樓山牆上均開有窗戶, 每當洪水氾濫, 相鄰的古宅之間可將木板架在窗戶上, 從而構成一條“空中通道”, 即使無法出門, 鄰近的村民依然可以串門。 有些人家甚至在閣樓上還存放著小木排, 遇到漲水時, 乘著木排便可以在村中“走動”。

曾霏稱, 過去村民不僅要在閣樓上避水, 還要抓緊時機洗刷淤泥和髒物, 否則水退乾淨後, 清理可是件難事。 難怪各家廳堂的隔板都刷得發白, 那是邊退水邊清刷牆壁的痕跡。

桑園村的百餘棟古建築為何能夠在常遭水災的情況下留存至今呢?夏獻覺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桑園村的古建築牆體都很寬厚,

並且用堅固耐用的石磚砌成, 門框與窗皆為紅條石雕砌, 古屋中的隔板木門之類的木料都是採用不易腐蝕的杉木、柚木、槐木等, 且在木柱下麵用了石材柱礎。

除此之外, 那些用於1樓的木材大多是經過桐油防腐處理過的。 木頭被浸泡過後, 水分完全吸收在木質纖維內, 產生化學反應, 達到天然防腐的作用, 使外部空氣很難進入, 再刷上桐油。 這樣的木板不僅能防腐, 還不易留存洪水帶來的泥沙, 因此可以在水退時將木板刷得乾乾淨淨。

古村巷道縱橫交錯

建有科學完整的排水系統

因為常年受水澇之災, 桑園村對排水系統的設計建造自然會更加完備。 據悉, 桑園古村中的巷道均由鵝卵石鋪就, 排水溝為磚石所砌,雨天入內無泥濘、積水之患。

這裡的建築佈局大體呈經緯狀,一條條小巷就是連接一棟棟古建築的經緯線。巷道由礫石鋪就,橫平豎直,縱向的巷道較窄,寬約1.5米;橫向的巷道則較寬,約有3米,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在洪澇時能夠搭起木板。

村中巷道一側或雙側建有排水溝,雨水和生活用水可通過排水溝流至村外的小河內。加上古村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微傾,更利於排水,如此便可保證下雨天村內不積水,即使在梅雨季節也能保持清爽乾燥。

行走在村內古巷中,斑斑青苔簇擁在石縫中,“訴說”著古村的過往。馬頭牆高高聳立在屋頂之上,不僅美觀,還可以擋風、防火。建築群內四通八達,屋外溝渠相連,為古村構建了一套科學、完整的排水、防火、防澇、防盜系統。

排水溝為磚石所砌,雨天入內無泥濘、積水之患。

這裡的建築佈局大體呈經緯狀,一條條小巷就是連接一棟棟古建築的經緯線。巷道由礫石鋪就,橫平豎直,縱向的巷道較窄,寬約1.5米;橫向的巷道則較寬,約有3米,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在洪澇時能夠搭起木板。

村中巷道一側或雙側建有排水溝,雨水和生活用水可通過排水溝流至村外的小河內。加上古村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微傾,更利於排水,如此便可保證下雨天村內不積水,即使在梅雨季節也能保持清爽乾燥。

行走在村內古巷中,斑斑青苔簇擁在石縫中,“訴說”著古村的過往。馬頭牆高高聳立在屋頂之上,不僅美觀,還可以擋風、防火。建築群內四通八達,屋外溝渠相連,為古村構建了一套科學、完整的排水、防火、防澇、防盜系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