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傳奇玄奘

點上方“周海濱微說”關注, 看更多有姿態地說!

《西遊記》在中國家喻戶曉, 但歷史卻只有一種真相, 那就是西元七世紀, 一個叫玄奘的唐朝僧人曾經獨自遠行, 踏上冒險的旅程。 1000多年以後, 歷史早已經變成傳說, 傳說又演繹成不同版本的神話。 關於玄奘西行的真實經歷, 千百年眾說紛紜, 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玄奘的一生, 是一部罕見的傳奇:他27歲踏上西行之路, 穿茫茫沙漠, 越巍巍雪山, 西域的國王與他稱兄道弟, 佛教的高僧與他惺惺相惜, 印度的帝王對他頂禮膜拜……在1300年前, 玄奘徒步旅行12000公里, 穿越108個國家,

用腳步丈量了絲綢之路, 19年後, 他載譽歸來, 又日夜無休, 翻譯佛經。

玄奘是一位佛教徒, 也是偉大的翻譯家、探險家、外交家、地理學家。

在西方歷史學家看來, 中世紀亞洲次大陸歷史一片黑暗, 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西元600年, 玄奘出生在河南洛陽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當時的洛陽佛教十分興盛, 那裡有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個寺廟白馬寺。

在明代小說《西遊記》裡, 作者用了四個章節講述唐僧的身世, 這是一個集愛情、暴力、復仇和仕途為一體的通俗故事:

小說中唐僧的父親高中新科狀元, 並娶官宦之女為妻, 奉皇上的命令到外地做官, 在赴官途中, 唐僧的父親被劫匪害死, 妻子被霸佔, 此時唐僧的母親已經懷孕, 忍辱順從了劫匪。

她生下唐僧後, 不敢自己養育, 拋到水中, 幼小的玄奘被一位老和尚救起, 並在寺院中長大, 唐僧長大後, 在老和尚的指引下見到了自己的母親。

得知身世後, 唐僧在皇帝面前陳述了家族的冤情, 當年害死父親的歹徒被處死了。 唐僧為報皇恩, 立誓去西天尋求佛法, 保證大唐基業永存。

《西遊記》當中的這段故事是否真的發生過呢?

西元610年, 隋朝末代皇帝楊廣在洛陽端門街召開了一個月的狂歡戲會, 他讓天下所有的戲曲、戲劇都會聚到這個廣場表演, 相當於一個文藝大匯演, 據文獻記載, 當時戲場中光樂器伴奏就有18000人之多。

此時, 離端門街不遠的洛陽城淨土寺, 僧人們依然過著晨鐘暮鼓的安靜生活。

這一年, 一個叫陳褘的10歲男孩被哥哥帶進了這個寺院,

此時兄弟倆父母雙亡, 已經成為兩個孤兒,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玄奘, 從那一天開始, 他的生命與寺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立安介紹說:有一個記載, 就說東漢明帝在永平年間的時候, 有一天突然做了一個夢, 夢到有金人在空中飛翔, 第二天就問大臣, 看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奇夢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人就告訴他, 這是西方的一個佛, 您所夢到的這個金人應該就是西方的佛, 明帝於是就派了一幫人馬到西方去求取佛經了, 在中亞一帶遇到兩位印度的僧人, 一個叫竺法蘭、一個叫攝摩騰, 於是把他們請回來, 用白馬托著他們的經簡一直到了洛陽城, 朝廷為了安置這些僧人,

建了一個寺廟叫白馬寺, 所以這個白馬寺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 而白馬馱經到中原到洛陽, 也被認為中國最早有佛教的開始。

神話小說《西遊記》卻把這個夢安在了唐朝皇帝唐太宗身上, 在夢裡, 太宗皇帝同樣夢見了白馬馱著佛經, 於是決定派人出使西天去尋求真經。 這樣, 皇帝便開始在國內尋找適合的人選, 從小在寺院中長大的玄奘被皇帝挑中, 接受了西天取經的任務。

在真實的歷史裡, 玄奘出國之前並沒有和唐朝的皇帝發生任何直接的關係。

在玄奘出生10年前, 一個統一中國的政權隋朝出現了, 隋朝的皇帝比以往的帝王更加崇奉佛教, 洛陽在作為帝國東都的同時, 還被確定為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

隋王朝狂歡的歌舞還沒完全落下帷幕, 中國歷史上第六次改朝換代的時刻來臨了:西元618年, 一支農民起義軍攻陷了洛陽, 剛剛還熱鬧非凡、一片繁榮的洛陽陷入混亂之中, 寺院被毀, 僧人紛紛逃亡。

陳褘和他的哥哥來到長安一帶避難, 但此時新王朝剛成立, 長安百廢待興, 寺院空空蕩蕩, 陳褘建議到佛事繁盛的益州去, 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

在通往益州的路上, 兄弟倆在廣元縣的普澤寺停留。

普澤寺後來改名為皇澤寺, 因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則天的童年在這裡度過, 而她降生的年代, 是陳褘兄弟倆經過這裡的6年之後。

這仿佛是一個預兆, 預示著陳褘這一生將在帝王間周旋。

陳褘真正認識武則天是40多年以後, 那時她正貴為皇后,她請已經成為高僧的陳褘為她剛剛出生的皇子念佛祈福。

來到四川4年之後,陳褘和他的哥哥名望大增,被當地人讚歎為“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翼”。

四川省史學會副理事長龍顯昭介紹說:荀淑的8個兒子在經學方面都有專長,他的幾個孩子後來都在經學方面造詣很深,各通一經,在全國很有名,所以到處立這8個孩子為荀氏八龍。

蜀人用荀氏八龍來比陳家兩兄弟的才能,表達對陳素和陳褘在佛學上的認可。

不久,陳褘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戒是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條、戒律,舉行儀式,接受師父授給的戒條叫受戒,受具足戒表明已經成為真正的僧人,在中國,這個儀式意味著受戒人從此往後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這個儀式是非常莊重也非常神聖的。

當陳褘獲得這一資格時年僅21歲。不過,他已經在寺院中生活了7年,是一名老資格的出家人。

西元612年,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下詔書,允許洛陽剃度27名僧人,13歲的陳褘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27名僧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皇帝決定用全國統一考試的方式來選擇這27個僧人,參加考試的人由各個寺院推薦。對於渴望出家的年輕人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按佛門規定,幼年出家的人稱為沙彌,7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出家做沙彌了,但是13歲以下的小沙彌只能做些驅趕烏鴉鳥雀之類的雜活,這個年齡段的僧人又被稱為“驅烏沙彌”。

北京大學東語系博士湛如介紹說:度僧有一個很嚴格的要求,沒有年滿18歲的青年人進入佛教是非常困難的,年齡成為他13歲進入佛教一個比較大的障礙。

13歲的陳褘還是一個不許進入考場的“驅烏沙彌”,他的剃度顯然是一個意外。

西元612年,隋煬帝號令度僧,13歲的陳褘正跟隨哥哥陳素在淨土寺學習佛法,因為年齡太小,陳褘沒有被列入寺院推薦的名單當中。

但是,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這個小沙彌卻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門外,尋求機會跟主考官說話。

當時主持度僧的官員名叫鄭善果,門口站著的小沙彌引起了他的注意,陳褘的一句話打動了這位主考官,這句話是“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這位13歲兒童的意思是,我出家的目的是接續釋迦牟尼佛的志向,弘揚光大佛法。因為這句話,主考官破格錄取了這個小沙彌。

從這一年開始,他不再是那個名叫陳褘的少年,而擁有了一個法號——玄奘。

為什麼13歲的孩子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呢?

博士湛如介紹說:他的祖父陳康是飽學之士,包括他的父親陳惠同樣是受過各種學識和知識訓練的一個人。

玄奘的父親陳惠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但卻從來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由於品行口碑良好,被舉孝廉。西元604年,陳褘母親去世。第二年,他的父親由於對隋朝政府不滿,就推託身體有病辭掉江陵縣令的官職,從此一直在家閒居,教育孩子。

小時候的陳褘從他的父親那裡得到的,顯然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學識,在10歲之前,已經完成了玄學和經史論著的學習。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陳褘從很小時候就表現出與年齡並不相符的品質。8歲那年,父親給他講《孝經》,說曾子聽孔子講課,孔子問曾子問題時,曾子立刻站起身來,畢恭畢敬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說到這裡時,陳褘突然整理衣襟站起來,父親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曾子聽到師傅的教誨而避席,我今天聽到慈父的教導,怎麼能安心坐在這裡呢?

正式成為一名僧人以後,玄奘果然不負所望,他求知欲很強,常常廢寢忘食,剛剃度後沒多久,他就能憑藉超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當眾複述了老師所講的《攝大乘論》,令在場的僧人們大為驚異。

隋朝的突然滅亡,打破了玄奘平靜的學習、修行生涯。

玄奘建議哥哥到長安繼續學習,從長安他們輾轉到了成都,卓越的學識使兄弟倆在成都站穩了腳跟,贏得了聲譽。

但是不久,玄奘卻提出離開成都到南方學習,他勸哥哥一同前往,但被哥哥拒絕了。

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唯一的一個姐姐也遠嫁他鄉,也就是在那一年,玄奘來到了哥哥當僧人的寺院,從那時開始一直跟隨哥哥生活,由哥哥撫養長大,但現在,玄奘決定離開哥哥獨自上路。

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在成都剛剛獲得的名望以及10多年兄弟間的情誼呢?

湛如博士認為,當時成都佛教的學術界,由於在理論上在義學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分歧,在玄奘的內心深處越來越困惑,他希望能離開成都繼續北上或者是到其他的地方來探尋佛法的真意,包括他後來到印度有一個連續性。

西元622年,22歲的玄奘約了幾名商人,沿長江東下,踏上了國內佛學遊歷的生涯。

這位年輕的僧人恐怕沒有想到,這次遊歷會成為多年後國外遊學的一次預演,但正是在這次遊歷之後,他堅定了西行求法的信念。

到底是什麼促使玄奘下決心踏上前往西方遙遠世界的長途旅行呢?

從西元623年到西元626年,玄奘一直在國內遊歷,他到過荊州、相州和趙州,但隨著遊歷的時間越長,他心裡的疑惑卻越來越濃……

西元618年,一個自稱老子後代的李姓家族開始掌控中國的命運,帝國的大部分地方陷入血與火的征戰之中。作為前朝官員的後裔,對於一個靠武力征服了天下的新興王朝,玄奘的態度會是怎樣的呢?

戰爭讓剛剛建立的帝國滿目瘡痍,在玄奘國內遊歷的路途上,很有可能發生過大規模的圍城戰爭,戰死和餓死的屍體隨處可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見識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甚至可能讓一個人陷入癲狂,而玄奘的選擇是,尋求一種讓百姓解脫的方式。

作為一名僧人,玄奘希望用柔和的方式解決大眾的苦難,而在現有的中原佛經譯著當中,玄奘卻找不到合適的理論。

那時候,佛經的翻譯還遠遠沒有完成。

西元626年,當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時候,玄奘來到了唐朝的都城長安,當他到達時,戰亂已經結束,長安開始顯露出復蘇的景象。

雲遊的僧人們陸續回到了帝國都城的寺院當中。

在這裡,玄奘又拜了老師繼續學習。26歲的玄奘,經過淨土寺的初學、成都的深造、南北遊歷的磨練已經學有所成,他在長安城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玄奘心中的疑惑卻絲毫沒有得到解答。

他決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去尋求真經。

玄奘決定遠遊印度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在長安的寺院當中,他碰到了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這位僧人告訴玄奘,在印度有一座叫做那爛陀的佛教大學,那裡雲集著世界上最有學識的僧人,是真正的佛教聖地。

這個地方就是《西遊記》當中西天雷音寺的原型。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佈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周海濱,知名口述歷史學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獲《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著有《家國光影:開國元勳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親韓複榘》(中華書局)等。其中《我的父親韓複榘》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失落的巔峰》獲《新京報》2012年夏季好書。

▽點擊標題閱讀周海濱先生作品

▽周海濱簽名版圖書請查看“閱讀原文”

那時她正貴為皇后,她請已經成為高僧的陳褘為她剛剛出生的皇子念佛祈福。

來到四川4年之後,陳褘和他的哥哥名望大增,被當地人讚歎為“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翼”。

四川省史學會副理事長龍顯昭介紹說:荀淑的8個兒子在經學方面都有專長,他的幾個孩子後來都在經學方面造詣很深,各通一經,在全國很有名,所以到處立這8個孩子為荀氏八龍。

蜀人用荀氏八龍來比陳家兩兄弟的才能,表達對陳素和陳褘在佛學上的認可。

不久,陳褘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戒是佛教徒應當遵守的戒條、戒律,舉行儀式,接受師父授給的戒條叫受戒,受具足戒表明已經成為真正的僧人,在中國,這個儀式意味著受戒人從此往後要遵守多達250條戒律。這個儀式是非常莊重也非常神聖的。

當陳褘獲得這一資格時年僅21歲。不過,他已經在寺院中生活了7年,是一名老資格的出家人。

西元612年,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下詔書,允許洛陽剃度27名僧人,13歲的陳褘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27名僧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皇帝決定用全國統一考試的方式來選擇這27個僧人,參加考試的人由各個寺院推薦。對於渴望出家的年輕人來說,這顯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按佛門規定,幼年出家的人稱為沙彌,7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出家做沙彌了,但是13歲以下的小沙彌只能做些驅趕烏鴉鳥雀之類的雜活,這個年齡段的僧人又被稱為“驅烏沙彌”。

北京大學東語系博士湛如介紹說:度僧有一個很嚴格的要求,沒有年滿18歲的青年人進入佛教是非常困難的,年齡成為他13歲進入佛教一個比較大的障礙。

13歲的陳褘還是一個不許進入考場的“驅烏沙彌”,他的剃度顯然是一個意外。

西元612年,隋煬帝號令度僧,13歲的陳褘正跟隨哥哥陳素在淨土寺學習佛法,因為年齡太小,陳褘沒有被列入寺院推薦的名單當中。

但是,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這個小沙彌卻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門外,尋求機會跟主考官說話。

當時主持度僧的官員名叫鄭善果,門口站著的小沙彌引起了他的注意,陳褘的一句話打動了這位主考官,這句話是“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這位13歲兒童的意思是,我出家的目的是接續釋迦牟尼佛的志向,弘揚光大佛法。因為這句話,主考官破格錄取了這個小沙彌。

從這一年開始,他不再是那個名叫陳褘的少年,而擁有了一個法號——玄奘。

為什麼13歲的孩子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呢?

博士湛如介紹說:他的祖父陳康是飽學之士,包括他的父親陳惠同樣是受過各種學識和知識訓練的一個人。

玄奘的父親陳惠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但卻從來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由於品行口碑良好,被舉孝廉。西元604年,陳褘母親去世。第二年,他的父親由於對隋朝政府不滿,就推託身體有病辭掉江陵縣令的官職,從此一直在家閒居,教育孩子。

小時候的陳褘從他的父親那裡得到的,顯然是他一生受用不盡的學識,在10歲之前,已經完成了玄學和經史論著的學習。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陳褘從很小時候就表現出與年齡並不相符的品質。8歲那年,父親給他講《孝經》,說曾子聽孔子講課,孔子問曾子問題時,曾子立刻站起身來,畢恭畢敬地回答老師的問題。說到這裡時,陳褘突然整理衣襟站起來,父親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曾子聽到師傅的教誨而避席,我今天聽到慈父的教導,怎麼能安心坐在這裡呢?

正式成為一名僧人以後,玄奘果然不負所望,他求知欲很強,常常廢寢忘食,剛剃度後沒多久,他就能憑藉超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當眾複述了老師所講的《攝大乘論》,令在場的僧人們大為驚異。

隋朝的突然滅亡,打破了玄奘平靜的學習、修行生涯。

玄奘建議哥哥到長安繼續學習,從長安他們輾轉到了成都,卓越的學識使兄弟倆在成都站穩了腳跟,贏得了聲譽。

但是不久,玄奘卻提出離開成都到南方學習,他勸哥哥一同前往,但被哥哥拒絕了。

玄奘5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10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唯一的一個姐姐也遠嫁他鄉,也就是在那一年,玄奘來到了哥哥當僧人的寺院,從那時開始一直跟隨哥哥生活,由哥哥撫養長大,但現在,玄奘決定離開哥哥獨自上路。

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在成都剛剛獲得的名望以及10多年兄弟間的情誼呢?

湛如博士認為,當時成都佛教的學術界,由於在理論上在義學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分歧,在玄奘的內心深處越來越困惑,他希望能離開成都繼續北上或者是到其他的地方來探尋佛法的真意,包括他後來到印度有一個連續性。

西元622年,22歲的玄奘約了幾名商人,沿長江東下,踏上了國內佛學遊歷的生涯。

這位年輕的僧人恐怕沒有想到,這次遊歷會成為多年後國外遊學的一次預演,但正是在這次遊歷之後,他堅定了西行求法的信念。

到底是什麼促使玄奘下決心踏上前往西方遙遠世界的長途旅行呢?

從西元623年到西元626年,玄奘一直在國內遊歷,他到過荊州、相州和趙州,但隨著遊歷的時間越長,他心裡的疑惑卻越來越濃……

西元618年,一個自稱老子後代的李姓家族開始掌控中國的命運,帝國的大部分地方陷入血與火的征戰之中。作為前朝官員的後裔,對於一個靠武力征服了天下的新興王朝,玄奘的態度會是怎樣的呢?

戰爭讓剛剛建立的帝國滿目瘡痍,在玄奘國內遊歷的路途上,很有可能發生過大規模的圍城戰爭,戰死和餓死的屍體隨處可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見識如此多的非正常死亡,甚至可能讓一個人陷入癲狂,而玄奘的選擇是,尋求一種讓百姓解脫的方式。

作為一名僧人,玄奘希望用柔和的方式解決大眾的苦難,而在現有的中原佛經譯著當中,玄奘卻找不到合適的理論。

那時候,佛經的翻譯還遠遠沒有完成。

西元626年,當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時候,玄奘來到了唐朝的都城長安,當他到達時,戰亂已經結束,長安開始顯露出復蘇的景象。

雲遊的僧人們陸續回到了帝國都城的寺院當中。

在這裡,玄奘又拜了老師繼續學習。26歲的玄奘,經過淨土寺的初學、成都的深造、南北遊歷的磨練已經學有所成,他在長安城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玄奘心中的疑惑卻絲毫沒有得到解答。

他決定到佛教的起源地印度去尋求真經。

玄奘決定遠遊印度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在長安的寺院當中,他碰到了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這位僧人告訴玄奘,在印度有一座叫做那爛陀的佛教大學,那裡雲集著世界上最有學識的僧人,是真正的佛教聖地。

這個地方就是《西遊記》當中西天雷音寺的原型。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佈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周海濱,知名口述歷史學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獲《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著有《家國光影:開國元勳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親韓複榘》(中華書局)等。其中《我的父親韓複榘》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失落的巔峰》獲《新京報》2012年夏季好書。

▽點擊標題閱讀周海濱先生作品

▽周海濱簽名版圖書請查看“閱讀原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