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凱特王妃訓哭搗亂的喬治小王子,公共場所如何教導「熊孩子」?

2017-05-31 屠筱青 愛貝睿學堂

文 | 屠筱青

前些天, 英國王妃凱特的妹妹皮帕(Pippa Middleton)與 41 歲的億萬富翁、金融才俊詹姆斯·馬修斯(James Matthews)共結連理。

外甥喬治小王子和妹妹,

連同另六名孩子一起擔任花童, 場面溫馨而甜蜜。 不過奇怪的是, 喬治小王子後來卻哭鼻子了,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 三歲的小王子因為上前踩了一腳阿姨貴重的禮服, 結果被媽媽凱特王妃拉到一邊訓哭啦。

大家一邊同情萌萌的小王子, 一邊感歎凱特的家教嚴格, 原來即便是王子, 在公共場所做了不合時宜的行為也會受到媽媽的批評。

與此對照的是, 孩子在遊樂場、飯店引發風波的種種報導層出不窮。 比如, 一個四歲男孩在遊樂區的滑梯上把前面的兩歲小孩推下去, 小孩的爸爸憤怒地把男孩從滑梯上拎下來,

並踹了兩腳。 還有, 前一陣網路熱議的「咆哮媽媽」因為年幼的兒子被另一個小女孩踩到了腳而失控發飆。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

「熊孩子」這個詞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社會新聞中。 大家把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 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孩子, 一律冠以「熊孩子」的名號。 但其實孩子「熊」有各種原因, 甚至並不是孩子所有的吵鬧行為都應該被定性為「熊」: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成熟

一個科學事實是, 孩子的大腦仍然在發育中, 尤其是主導情緒管理和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層部分遠未成熟。 大型商場, 飯店等公共場合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刺激源, 熙熙攘攘的人流, 炫彩奪目的燈光, 喧鬧吵雜的背景,

五花八門的商品, 這一切都是對孩子控制力的重重挑戰, 甚至超過了一些孩子的負荷能力。

除此之外, 生病、犯困、玩樂過度興奮、活動內容忽然轉換等, 也會讓孩子失控。

即使一切正常, 孩子本身的專注力也較弱, 年齡越小, 專注的時間往往越短。 瞭解這些, 你會對孩子多一份耐心, 對他們的行為有更合理的期待。

父母未能有效約束

我曾經在坐飛機的時候被後座一個 5-6 歲的小男孩不停地用腳踢座椅靠背。 自始至終, 孩子的父母沒有出面干涉, 更沒有表示任何歉意, 孩子的行為也未有收斂。 最後, 我拿出了包裡的填色書和彩筆交給了小男孩, 換來了自己一個短暫安穩的午睡。

文化尚缺乏寬容

孩子愛玩愛鬧是他們的天性,

也是身為孩子的一種權利。 而我們的文化, 甚至世界大部分的文化裡, 人們更希望孩子在公共場合被「看見」而不是被「聽見」。 如果你的小孩出門在外吵鬧耍賴難免會引來別人的側目, 甚至指責。

一方面我們需要提倡對兒童友好和寬容的社會氛圍。 另一方面, 孩子也需要學習恰當合宜的公共場所舉止, 這是社會化必然的一環, 因為孩子遲早得明白, 世界不是以他們為中心的, 學會尊重他人是必要的功課。 在公共場所, 孩子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 這是對他人的尊重, 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如何在公共場所教育「熊孩子」?

行為禮儀的日常養成

讓孩子在公共場所舉止行為合宜, 需學習一些基本的社會禮儀規則, 比如分享,輪流,不要大聲吵鬧等等。

父母的舉止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也體現了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具備有關的社交知識和能力,是有助於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合宜的最根本的方法。

提前預防

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作出危險不當或打擾他人的舉動,更需要提前準備。

防火永遠比撲火來得重要。人們常常等到問題發生才意識到這是個麻煩,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追逐打鬧引來了其他客人的投訴。甚至孩子出了問題,或受到了傷害,才會思考該怎麼辦。但其實,你可以提前來提醒孩子,降低孩子出事的概率。甚至,在出門前就可以進行干預。

臨行前,告知孩子你們的排程,對特殊活動著重說明,並探討有關的注意事項。比如要去朋友的新居派對,你可以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哪些人,自己需要注意的言行舉止有哪些。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計劃性,也讓孩子對於之後的活動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在即將進入某個特定場所前,父母還有必要做些準備工作——清楚地告訴孩子有關的行為準則。這需要爸爸媽媽做到——簡、明、要、說。

簡:建議三條為佳。要求過多,別說孩子,恐怕連家長自己都記不住。

明:指出你希望孩子做到的具體行為。避免籠統地說:寶寶,等下要乖乖的哦!

要:使用正面詞彙表達你所期待的行為。對孩子說「你需要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效果更好哦。

說:記得說完之後讓孩子重複一遍你的要求。

比如,在你帶著孩子去商場之前,可以這麼和孩子說:

1.緊跟在媽媽身邊,握住媽媽的手。

2.把東西放進購物車之前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

3.需要什麼跟媽媽好好說,到處亂指或是哭鬧沒用。

場內引導

在進入了公共場合之後,爸爸媽媽需要進行場內引導。你可以這樣做:

嚴防死守

在進入公共場合之後,可別只顧著刷手機聊天,尤其是在人多雜亂的環境。比如許多遊樂區,標明了低齡兒童需要家長全程看護,但仍然有的家長不以為然,隨意離開或者低頭看手機。

孩子尚且年幼,有許多不可預測的行為。家長如果未能密切關注,及時介入,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可能會追悔莫及;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行為不當,家長未能觀察事情始末,及時干預,容易造成各種衝突矛盾。

敏銳觀察

除了看護,別忘了做個敏銳的觀察者。當孩子問題初現時,採取妥善的行動來防止問題升級。你可以試著平和地提醒孩子注意他們的行為。比如聽音樂會的時候,如果孩子突然大聲說話。你可以輕聲耳語說,「噓,聽音樂會要保持安靜。」

暫時離開

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沒有停止,甚至升級,你可以選擇帶著孩子暫時離開。就如凱特王妃所做的那樣,找一個安靜人少的角落溝通,比如車上,休息室。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中,大聲嚴厲地指責孩子,那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並讓彼此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

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腦熱,和別人起衝突,這樣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受到驚嚇,孩子也無法從這一事件中得到任何成長。永遠記住,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如何應對問題。

轉移注意

對於孩子而言,言語說教有時候難免蒼白無力,吸引和轉移注意力才是大救星。巧用玩具和遊戲,能在公共場合預防孩子因為無所事事而產生問題行為。

除了平板和手機這類電子保姆,你還可以利用一些別的小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既能夠玩得愉快又不過於喧鬧擾民。比如你可以帶上紙和彩筆,讓孩子塗塗畫畫;也可以帶上孩子喜愛的繪本玩具。你還可以和孩子玩自創的小遊戲,比如編故事,數數字等等。

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行為的日常培養、臨行前的預防工作、場內的恰當引導缺一不可噢。

比如分享,輪流,不要大聲吵鬧等等。

父母的舉止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也體現了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具備有關的社交知識和能力,是有助於孩子在公共場合行為合宜的最根本的方法。

提前預防

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作出危險不當或打擾他人的舉動,更需要提前準備。

防火永遠比撲火來得重要。人們常常等到問題發生才意識到這是個麻煩,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追逐打鬧引來了其他客人的投訴。甚至孩子出了問題,或受到了傷害,才會思考該怎麼辦。但其實,你可以提前來提醒孩子,降低孩子出事的概率。甚至,在出門前就可以進行干預。

臨行前,告知孩子你們的排程,對特殊活動著重說明,並探討有關的注意事項。比如要去朋友的新居派對,你可以告訴孩子可能會遇到哪些人,自己需要注意的言行舉止有哪些。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計劃性,也讓孩子對於之後的活動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在即將進入某個特定場所前,父母還有必要做些準備工作——清楚地告訴孩子有關的行為準則。這需要爸爸媽媽做到——簡、明、要、說。

簡:建議三條為佳。要求過多,別說孩子,恐怕連家長自己都記不住。

明:指出你希望孩子做到的具體行為。避免籠統地說:寶寶,等下要乖乖的哦!

要:使用正面詞彙表達你所期待的行為。對孩子說「你需要做什麼」比「你不可以做什麼」效果更好哦。

說:記得說完之後讓孩子重複一遍你的要求。

比如,在你帶著孩子去商場之前,可以這麼和孩子說:

1.緊跟在媽媽身邊,握住媽媽的手。

2.把東西放進購物車之前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

3.需要什麼跟媽媽好好說,到處亂指或是哭鬧沒用。

場內引導

在進入了公共場合之後,爸爸媽媽需要進行場內引導。你可以這樣做:

嚴防死守

在進入公共場合之後,可別只顧著刷手機聊天,尤其是在人多雜亂的環境。比如許多遊樂區,標明了低齡兒童需要家長全程看護,但仍然有的家長不以為然,隨意離開或者低頭看手機。

孩子尚且年幼,有許多不可預測的行為。家長如果未能密切關注,及時介入,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可能會追悔莫及;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行為不當,家長未能觀察事情始末,及時干預,容易造成各種衝突矛盾。

敏銳觀察

除了看護,別忘了做個敏銳的觀察者。當孩子問題初現時,採取妥善的行動來防止問題升級。你可以試著平和地提醒孩子注意他們的行為。比如聽音樂會的時候,如果孩子突然大聲說話。你可以輕聲耳語說,「噓,聽音樂會要保持安靜。」

暫時離開

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沒有停止,甚至升級,你可以選擇帶著孩子暫時離開。就如凱特王妃所做的那樣,找一個安靜人少的角落溝通,比如車上,休息室。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中,大聲嚴厲地指責孩子,那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並讓彼此的情緒陷入惡性循環。

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時腦熱,和別人起衝突,這樣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受到驚嚇,孩子也無法從這一事件中得到任何成長。永遠記住,孩子會從你身上學習如何應對問題。

轉移注意

對於孩子而言,言語說教有時候難免蒼白無力,吸引和轉移注意力才是大救星。巧用玩具和遊戲,能在公共場合預防孩子因為無所事事而產生問題行為。

除了平板和手機這類電子保姆,你還可以利用一些別的小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既能夠玩得愉快又不過於喧鬧擾民。比如你可以帶上紙和彩筆,讓孩子塗塗畫畫;也可以帶上孩子喜愛的繪本玩具。你還可以和孩子玩自創的小遊戲,比如編故事,數數字等等。

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行為的日常培養、臨行前的預防工作、場內的恰當引導缺一不可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