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世凱並非一無是處,但他的功勞不在中國,而是在這裡

在世人的眼中, 袁世凱是歷史罪人, 在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之際, 復辟帝制, 當了83天的皇帝, 被後人一直唾駡不已。 “竊國大盜, 一世奸雄”即足以涵蓋他的一生。

袁世凱復辟

然而, 袁世凱並非一無是處。 但他的功勞不在中國, 而是在朝鮮, 他人生的發跡和鋒芒也是在朝鮮。

當時, 朝鮮是清朝的附屬國, 而統治朝鮮的是持續了近六百年的李朝。 到了19世紀末, 朝鮮危機開始出現。 與當時的中國一樣, 朝鮮也面臨著列強的巨大壓力, 尤其是日本對朝鮮的覬覦已非一日。 在甲午戰爭之前, 袁世凱就率兵朝鮮, 挫敗了日本吞併朝鮮的陰謀, 為此日本人特別憎恨他。

袁世凱與日本的過節, 就是因為日本染指朝鮮的兩次宮廷政變, 而且在平定政變中, 袁世凱功不可沒。

1882年朝鮮爆發的“壬午兵變”, 給了日本染指朝鮮的藉口。 一名日本教官被殺, 日本政府決定借機大舉進犯朝鮮, 清廷得知後, 隨即“派兵船前往觀變”。 一場“抗日援朝”的大戲正式拉開帷幕。

這次政變袁世凱首次隨清軍提督吳長慶到朝鮮。 在進軍朝鮮的過程中, 袁世凱辦事幹練, 雷厲風行, 表現出了突出的才幹。

由於清軍搶先於日本登陸, 迅速平定了朝鮮境內的叛亂, 朝鮮王室請求中國幫助善後。 由此, 袁世凱等慶軍全部留駐朝鮮, 説明朝鮮訓練新軍, 並全面掌控了朝鮮的海關以及外交事務。

壬午事變日本被清軍搶佔了先機, 沒能達到預想目的日本人心懷怨恨。 他們把侵佔朝鮮作為侵犯大陸的跳板,

因此極為反對和仇視清政府對朝鮮的控制。 1884年, 日本借中法戰爭爆發之機, 在朝鮮策劃了甲申政變, 試圖推翻親華的後黨政權, 為將來鋪路。

政變發生之前, 袁世凱就早已察覺。 在政變當日, 袁世凱立刻率一營官兵及朝鮮新軍左右營趕赴王宮。 一入宮,

便遭到守軍的猛烈射擊, 清軍果斷還擊。 正膠著間, 袁世凱身先士卒, 奮勇當前。 此時守軍中數百個之前蒙袁世凱督導訓練的士兵臨陣倒戈, 加入了清軍一方, 戰局立刻急轉。

整個戰鬥持續了兩個小時, 清軍大獲全勝。 甲申政變以中國大勝, 日本慘敗而告終。 當時, 袁世凱就以此向李鴻章建議, 趁此機會將朝鮮劃歸大清的一個省, 但李鴻章沒有採納袁世凱的建議。 袁世凱也是這一戰成名, 此後十年, 成為清廷在朝鮮的實權人物。

此後,袁世凱野心膨脹,冷酷無情,為了政治目的殺人如草菅,落得個一世駡名。

此後,袁世凱野心膨脹,冷酷無情,為了政治目的殺人如草菅,落得個一世駡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