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戰國時期,土地兼併嚴重,中山國四面環敵,為何遲遲不被滅?

中山國, 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前507年建立的國家, 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 都于顧, 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建國後屢次受到晉國的打擊。 西元前453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 晉國名存實亡。 前403年, 趙、韓、魏被封為諸侯, 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 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 開始了復興。

西元前406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 西元前388年, 中山桓公複國。 其間, 北攻燕國, 南侵趙國, 國勢大為強盛。 後來屢屢遭趙國攻伐, 領土大為縮小。 西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戰國時期, 中山國在二百多年的崢嶸歲月之中, 為燕趙的歷史抒寫了絢麗的篇章。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70多年, 才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什麼?

一: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小國是可以利用強國之間的矛盾, 爭取時機, 謀得生存,

並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 中山國一開始也正是這樣落而後起、死而復生的。 大約在西元前432年前後, 中山成為趙的傀儡政權。 然而中山人並沒有屈服, 於西元前414年乘趙地內亂, 在顧重建獨立政權。 但為時不久, 經過改革而強大的魏在先後擊敗齊楚並佔領秦西河之地後, 派樂羊、吳起於西元前406年滅掉中山。 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 於西元前381年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複國, 遷都靈壽。 這次領導複國的桓公很有作為, 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 疆土擴展至五百里, 並修築長城抵禦外侵。 從桓公開始, 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 自強自立, 富國強兵。 當時, 列國以戰車數量衡量國力, 中山國被稱為僅次於戰國七強的“千乘之國”。 這些史實足以證明,
中山人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地理位置優越

中山國所占的地利, 雖不比秦國“據崤函之固, 擁雍州之野”, 但倚太行之屏障, 扼冀晉之咽喉, 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 戰守遷之便利優於趙國之邯鄲而不亞于燕國之幽薊。 而且, 石家莊和保定一帶兼有太行山川和華北平原之利,

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在石家莊地區及其以南一帶, 自殷商以來就是華夏族經營農業的地方, 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在平原淺山發展農牧業生產的經驗。 對此, 中山人來到之後便兼收並包, 並且注意學習、吸收中原地區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 更需要指出的是, 中山國統治者已經認識到“賦斂平則庶民附”, 注意減輕農民負擔而調動其積極性。 同時, 中山國還注重發展交通, 陸路大道可以南接邯鄲, 北通燕涿, 東到齊國國都, 西北可到代國。 境內河流眾多, 水運可通齊國。

三:經濟條件優越

中山國受地理環境和鮮虞族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 牧業與農業生產並存發展。 北部以牧業為主。 南部以農耕為主。 一個區區小國, 承受燕趙等四面包圍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 邊境戰爭不斷, 負擔巨大的軍費開支, 在短短幾十年之中, 經濟社會得到如此發展, 技術獲得如此進步, 令人難以想像。

滅亡

然而後來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臥薪嚐膽,卻醉心于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藥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併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慧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于行陣”、“農夫惰于田”,很快出現“兵弱于敵,國貧於內”的局面。

西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

滅亡

然而後來中山國不能居安思危,當然無改革進取之心。當時,秦、趙、魏等國推行變法,改革弊政。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學習北方少數民族之長處,實行胡服騎射;為了對付秦國,曾裝扮成使者,冒著風險去秦國探聽虛實。而中山國在這樣的嚴峻形勢面前,不是臥薪嚐膽,卻醉心于孔墨學說。儒家和墨家思想是為拯救當時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的社會苦難所開的藥方。由於它不適應諸侯間所進行的兼併戰爭的需要,所以在列國中沒有市場。而中山國卻奉為治國之術。真正的法家治國之才不能引進,本國的智慧之士被排擠出去,重用的“士”也多是平庸之輩,以致造成國內人才匱乏。列國都在獎勵耕戰,中山國卻推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致使“戰士怠于行陣”、“農夫惰于田”,很快出現“兵弱于敵,國貧於內”的局面。

西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發動了吞兼中山的戰役。腐敗無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嚇破了膽,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殘喘。兩年後,趙軍再次進逼。前296年,中山國都靈壽陷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