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晚清名臣“雪帥”彭玉麟: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

彭玉麟生活於中華民族遭遇“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晚清時期, 在內憂外患的深重危機中, 他忠義奮發, 因時建功, 既以鎮壓太平天國等“內亂”而成為“中興名臣”, 也以抵抗外辱而名著竹帛。 在這個過程中, 他不忘初心, 始終保持“寒士”本色;又以“不要錢, 不要官, 不要命”成就了“三不要”將軍的美名, 其聲名成為晚清官場一道奇特的風景線。

◆不要官

“生平最薄封侯願, 願與梅花過一生”, 是彭玉麟不要官的真實寫照。 彭玉麟最早的一次辭職是在1850年。 當時, 他在綠營軍中效力, 參與鎮壓李沅發起義, 因功補臨武營外委, 賞戴藍翎, 但他以母老辭歸, 回衡陽奉養老母。 之後, 咸豐三年(1853年), 彭玉麟隨同曾國藩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管帶水師, 因作戰勇敢, 屢立戰功, 迭蒙清廷嘉獎, 由知縣洊升, 簡放浙江金華府知府、廣東潮嘉道, 賞加布政使銜記名按察使。 彭玉麟皆以水師軍務羈留,

未能赴任為由辭授。

咸豐十一年三月(1861年4月), 清廷授彭玉麟廣東按察使, 彭玉麟以“粵東乃嶺海要區, 臬司為刑名總匯, 懲奸剔蠹, 責重事繁”, 自己“識淺力微, 大懼弗克勝任”為由, 辭去廣東按察使實職。 同年十月(1861年11月), 清廷授彭玉麟安徽巡撫一職, 他又以“封疆大吏有節制文武之權, 鎮撫軍民之責, 措置一有未當, 必致上負朝廷, 下誤蒼生”, 而自己“起自戎行, 久居戰艦, 草笠短衣, 日與水勇舵工馳逐於巨風惡浪之上。 一旦身膺疆寄, 進退百僚, 問刑名不知, 問錢谷不知, 譬之跛者行生僻之路, 其為顛蹶不待履蹈坎坷而後知也”, 故而他請求朝廷准其開缺, 另簡賢明精幹大員, 接任安徽巡撫, 整治吏治兵事, 他自己則仍然督帶水師, 專心與太平軍作戰。

朝廷不許, 同年十月(1861年11月)、十一月(1861年12月), 又先後兩次諭令其赴安徽巡撫任。 他以當時戰爭形勢不宜離營赴任為由, 先後兩次奏請朝廷收回成命, 另簡賢員接任皖撫, 使他專心統禦水師, 進剿太平軍。 在彭玉麟再三奏辭下, 朝廷只好改授彭玉麟兵部侍郎虛職。 同治四年二月(1865年3月), 彭玉麟欽奉漕運總督之命, 他又以才力不逮、不願“變易乎初心”, 以及身體衰病為由兩次陳情力辭, 並請開兵部侍郎本缺。 朝廷不許, 三月上折再辭。

同治七年六月(1868年9月), 彭玉麟在會同曾國藩商議好長江水師章程, 以及善後應辦事宜之後, 以“東南肅清, 發、撚平靖, 軍事已完”, 不能貪位戀權為由, 請求開缺回籍, 解甲歸田。 同治八年(1869)春, 彭玉麟回到衡陽,

仍舊居於他為寒士前的三間小屋之中。 三年後, 清廷再命他檢閱長江水師, 又命他進京朝見, 任為兵部右侍郎, 他仍請開缺回籍。 其後, 光緒七年(1881年)詔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再疏力辭, 仍留督江防、海防。 光緒九年(1883年)晉兵部尚書, 疏辭不允。 中法戰爭結束後, 彭玉麟多次請求辭去兵部尚書。 直到去世前兩年, 彭玉麟才最終如願以償, 成為一名無官一身輕的普通草民, 回歸他的“寒士”身份。

◆不要錢

但是我們要說明, 儘管彭玉麟“不要官”, 但他並不逃避應盡責任, 在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事情上, 他從來不退縮, 而是勇於承擔。 他多年冒暑沖寒, 以衰病之軀巡視長江水師, 整頓江防和海防, 為晚清的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尤其在反對外敵侵略中, 他更是忠義奮發, 一往無前, 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強的戰鬥意志, 與他辭官的態度判若兩人。

彭玉麟初以諸生為營將, 即“自誓不私財, 不受官”, 在他一生仕宦過程中, 多次辭還朝廷封賜的高官厚爵, 常申自己“以寒士來願以寒士歸”之志。 同治三年(1864),他曾說過:“顧十餘年來,任知府,擢巡撫,由提督,補侍郎,未嘗一日居其任。應領收之俸給銀兩,從末領納絲毫。……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同治七年六月(1868年9月),彭玉麟奏請開缺回籍,解甲歸田時說自己:“當國家多難之日,義不得顧私情也。臣素無聲色之好、家室之樂,性尤不耽安逸。治軍十餘年,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

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彭玉麟在奏請開缺署理兵部右侍郎回籍養病時言:“臣渥受兩朝知遇,犬馬餘生,一息尚存,此身無所愛惜,惟願保殘軀而報國,非敢辭高位以沽名。若其問田求舍,適志山林,以為娛老之方,臣實恥之。”同治十二年三月(1873年4月),彭玉麟在奏報巡閱長江水師並定每年巡閱章程時談到:“臣無家室之累,在籍修退省茅庵三間,孤居獨處。擬在浙江湖上亦修退省庵三間,以為巡江往來差竣,調理病軀之所。至於巡江公費,臣素行省儉,輕舟減從,用費無多。前于八年交卸長江水師兵符回籍時,餘有閑款。臣以寒士始,願以寒士歸,未敢攜帶分文,概行清理,諮交兩江、湖廣總督發南北兩鹽道,存為修理長江水師提鎮各衙署以及長江辦公要需。”彭玉麟還將其應得養廉銀分文不取,悉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曾國藩稱讚他“實屬淡于榮利,公而忘私”。

彭玉麟清廉淡泊,自己不私一錢,不治私產,他對家人也嚴格要求,不許花費多金。一次,當他得知兒子花費2000串銅錢修葺了家中老屋之後,即去信嚴辭斥責:“何以浩費若斯,深為駭歎。”說他一貫將“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並不來信告示於我,遽興土木;既興土木之後,又不料汝奢靡若此也。外人不知,謂吾反常,不能實踐,則將何顏見人!”其實,他兒子修葺後的老屋也不過是三間土牆瓦屋而已。彭玉麟言行一致,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彭玉麟自奉清苦,力崇儉樸,但他有守有為,於自奉菲薄之外而能熱心慈善公益,可謂公而忘私,人而忘己,表現出儒家仁民愛物的倫理情懷。咸豐四年(1854年)冬,彭玉麟將朝廷獎勵自己的4000兩白銀用於救濟家鄉。他在給叔父的信中說:“想家鄉多苦百姓、苦親戚,正好將此銀子行些方便,亦一樂也。”還要求他叔父從中拿出一些銀兩在家鄉辦所學堂,期望為家鄉“造就幾個人才”。

之後,彭玉麟對於公益慈善之事樂此不疲,郭嵩燾所撰彭玉麟《墓誌銘》以及《清代名人軼事·彭剛直之剛直》對此略有記載:“凡出資助本縣學田銀二千,賓興費銀二千,育嬰公費二千,修縣誌書供筆劄刻資銀五千,獨建船山書院銀萬二千,衡清試館銀一萬兩,其濂溪墓、昭忠祠、京師及各直省湖南衡水會館,凡募助公舉者,動以千計。所部有功者,凱撤時及疾篤時,均舉贈各萬金。凡費銀十萬兩。族中老者,歲有饋,又計口遍資給之,凡數萬金。”“而當軸要人,無一字之問,十金之遺,以孤潔無援自喜。”表現其剛直不阿、獨立不遷的品格。

◆不要命

彭玉麟帶兵打仗,倡忠勇之氣,常常身先士卒,以不怕死聞名於湘軍。胡林翼稱讚他“玉麟忠勇冠軍,膽識沉毅”。曾國藩讚揚他“任事勇敢,勵志清苦,實有烈士遺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外敵入侵,國家危難之時,他的忠義勇敢就會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1883年10月,中法戰爭爆發,彭玉麟臨危受命,以68歲的高齡抱著病軀親赴廣東前線督師抗法。他向朝廷表示:“臣一息尚存,斷不敢因病推諉,遵即力疾遄征,以身報國,畢臣素志”。然而,戰爭的結果,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李鴻章代表清王朝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彭玉麟聽到這個消息,“不勝駭異”,上書力阻和議,陳述“斷不可和者五而可戰者五”。但是,腐敗的清政府堅持與法媾和,彭玉麟言之大痛,“和局大謬,集三十六州鐵鐫不成此大錯,憤恨懊惱,焦灼彌深而已”。彭玉麟壯志難酬,最後鬱鬱而終,齎志而沒。愛國詩僧釋敬安有詩挽他:“籌邊空畫策,憾未斬常鯨。”並注“公以和議罷兵為生平憾事”。

彭玉麟飽受傾國之憂患,而不改其忠貞不二的愛國之心,素志皎然,風神凜凜。彭玉麟的志節人格,為當時所重。清廷贊其“忠清亮直”“勁節貞心”;曾國藩稱其“勵志清苦,有國士風”;王闓運祥其“三不要”之精神與艱苦卓勵,高潔挺拔之志節:“爰起孤幼,有志功名,及履崇高,超然富貴。然其遭際,世所難堪。始則升鬥無資,終則帷屋悼影。恒患咯雪,惟懷縱酒。孤行畸意,寓之詩畫。但恥於侘傺,一從豪宕。其當寇也,眾所疑畏,飄然赴之。其辭官也,世所躊躇,倏然去之。恒恐後人,故能矯志。客或過其偏舟,窺其虛榻,蕭然獨處,終身羈旅而已。不知者羨其厚福,其知者傷其薄命。君子論之,可謂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者已。”

彭玉麟的一生,基本踐行了他的“三不要”諾言。陳寶箴言其“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語,萬古氣節功名都從此”。他能清史留名,垂範後世,也以此為基礎。謝稚佘贊其“以寒士始,以寒士終,篤論不磨,縱勳業震古今,猶是諸生本色”。揭示的正是彭玉麟終生不變的為官本色和精神。而家風的習染是彭玉麟“三不要”精神的源泉。父母是子女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之師,家風的習染與家長的言傳身教,無疑對子女的成長和其一生的作為有著重要影響。彭玉麟的性格具有剛直與堅韌的兩面,以家庭的影響而言,其剛直主要受之于父,堅韌主要得之於母。彭玉麟所撰其父《行狀》就說到他父親的剛直嚴峻:“生平剛直不阿,好善人若寶,嫉惡人如仇。擒獲盜賊撚匪,懼留為民害也,往往以嚴刑處之,奸宄斂跡。”

父親之外,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彭玉麟也影響非常之深。母親王太夫人“事母篤孝”,“持己嚴,禦下惠,處眾溫厚,官舍內外稱賢”“性甘淡泊”,具有優秀的品德。她對彭玉麟的教育主要是在家遭橫暴,丈夫含恨離世之後。她以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精神撫育孤幼,一教玉麟兄弟要堅忍頑強,保全性命;二教玉麟兄弟要奮發圖強,努力攻讀;三教玉麟兄弟要重守信義,不可負人;四教玉麟兄弟要能寬容,“宜有怨莫報,受恩莫忘,滿招損兼受益”。

責任編輯:吳俊

同治三年(1864),他曾說過:“顧十餘年來,任知府,擢巡撫,由提督,補侍郎,未嘗一日居其任。應領收之俸給銀兩,從末領納絲毫。……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同治七年六月(1868年9月),彭玉麟奏請開缺回籍,解甲歸田時說自己:“當國家多難之日,義不得顧私情也。臣素無聲色之好、家室之樂,性尤不耽安逸。治軍十餘年,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以庇妻子。”

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彭玉麟在奏請開缺署理兵部右侍郎回籍養病時言:“臣渥受兩朝知遇,犬馬餘生,一息尚存,此身無所愛惜,惟願保殘軀而報國,非敢辭高位以沽名。若其問田求舍,適志山林,以為娛老之方,臣實恥之。”同治十二年三月(1873年4月),彭玉麟在奏報巡閱長江水師並定每年巡閱章程時談到:“臣無家室之累,在籍修退省茅庵三間,孤居獨處。擬在浙江湖上亦修退省庵三間,以為巡江往來差竣,調理病軀之所。至於巡江公費,臣素行省儉,輕舟減從,用費無多。前于八年交卸長江水師兵符回籍時,餘有閑款。臣以寒士始,願以寒士歸,未敢攜帶分文,概行清理,諮交兩江、湖廣總督發南北兩鹽道,存為修理長江水師提鎮各衙署以及長江辦公要需。”彭玉麟還將其應得養廉銀分文不取,悉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曾國藩稱讚他“實屬淡于榮利,公而忘私”。

彭玉麟清廉淡泊,自己不私一錢,不治私產,他對家人也嚴格要求,不許花費多金。一次,當他得知兒子花費2000串銅錢修葺了家中老屋之後,即去信嚴辭斥責:“何以浩費若斯,深為駭歎。”說他一貫將“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並不來信告示於我,遽興土木;既興土木之後,又不料汝奢靡若此也。外人不知,謂吾反常,不能實踐,則將何顏見人!”其實,他兒子修葺後的老屋也不過是三間土牆瓦屋而已。彭玉麟言行一致,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彭玉麟自奉清苦,力崇儉樸,但他有守有為,於自奉菲薄之外而能熱心慈善公益,可謂公而忘私,人而忘己,表現出儒家仁民愛物的倫理情懷。咸豐四年(1854年)冬,彭玉麟將朝廷獎勵自己的4000兩白銀用於救濟家鄉。他在給叔父的信中說:“想家鄉多苦百姓、苦親戚,正好將此銀子行些方便,亦一樂也。”還要求他叔父從中拿出一些銀兩在家鄉辦所學堂,期望為家鄉“造就幾個人才”。

之後,彭玉麟對於公益慈善之事樂此不疲,郭嵩燾所撰彭玉麟《墓誌銘》以及《清代名人軼事·彭剛直之剛直》對此略有記載:“凡出資助本縣學田銀二千,賓興費銀二千,育嬰公費二千,修縣誌書供筆劄刻資銀五千,獨建船山書院銀萬二千,衡清試館銀一萬兩,其濂溪墓、昭忠祠、京師及各直省湖南衡水會館,凡募助公舉者,動以千計。所部有功者,凱撤時及疾篤時,均舉贈各萬金。凡費銀十萬兩。族中老者,歲有饋,又計口遍資給之,凡數萬金。”“而當軸要人,無一字之問,十金之遺,以孤潔無援自喜。”表現其剛直不阿、獨立不遷的品格。

◆不要命

彭玉麟帶兵打仗,倡忠勇之氣,常常身先士卒,以不怕死聞名於湘軍。胡林翼稱讚他“玉麟忠勇冠軍,膽識沉毅”。曾國藩讚揚他“任事勇敢,勵志清苦,實有烈士遺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外敵入侵,國家危難之時,他的忠義勇敢就會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1883年10月,中法戰爭爆發,彭玉麟臨危受命,以68歲的高齡抱著病軀親赴廣東前線督師抗法。他向朝廷表示:“臣一息尚存,斷不敢因病推諉,遵即力疾遄征,以身報國,畢臣素志”。然而,戰爭的結果,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李鴻章代表清王朝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彭玉麟聽到這個消息,“不勝駭異”,上書力阻和議,陳述“斷不可和者五而可戰者五”。但是,腐敗的清政府堅持與法媾和,彭玉麟言之大痛,“和局大謬,集三十六州鐵鐫不成此大錯,憤恨懊惱,焦灼彌深而已”。彭玉麟壯志難酬,最後鬱鬱而終,齎志而沒。愛國詩僧釋敬安有詩挽他:“籌邊空畫策,憾未斬常鯨。”並注“公以和議罷兵為生平憾事”。

彭玉麟飽受傾國之憂患,而不改其忠貞不二的愛國之心,素志皎然,風神凜凜。彭玉麟的志節人格,為當時所重。清廷贊其“忠清亮直”“勁節貞心”;曾國藩稱其“勵志清苦,有國士風”;王闓運祥其“三不要”之精神與艱苦卓勵,高潔挺拔之志節:“爰起孤幼,有志功名,及履崇高,超然富貴。然其遭際,世所難堪。始則升鬥無資,終則帷屋悼影。恒患咯雪,惟懷縱酒。孤行畸意,寓之詩畫。但恥於侘傺,一從豪宕。其當寇也,眾所疑畏,飄然赴之。其辭官也,世所躊躇,倏然去之。恒恐後人,故能矯志。客或過其偏舟,窺其虛榻,蕭然獨處,終身羈旅而已。不知者羨其厚福,其知者傷其薄命。君子論之,可謂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者已。”

彭玉麟的一生,基本踐行了他的“三不要”諾言。陳寶箴言其“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是生平得力語,萬古氣節功名都從此”。他能清史留名,垂範後世,也以此為基礎。謝稚佘贊其“以寒士始,以寒士終,篤論不磨,縱勳業震古今,猶是諸生本色”。揭示的正是彭玉麟終生不變的為官本色和精神。而家風的習染是彭玉麟“三不要”精神的源泉。父母是子女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之師,家風的習染與家長的言傳身教,無疑對子女的成長和其一生的作為有著重要影響。彭玉麟的性格具有剛直與堅韌的兩面,以家庭的影響而言,其剛直主要受之于父,堅韌主要得之於母。彭玉麟所撰其父《行狀》就說到他父親的剛直嚴峻:“生平剛直不阿,好善人若寶,嫉惡人如仇。擒獲盜賊撚匪,懼留為民害也,往往以嚴刑處之,奸宄斂跡。”

父親之外,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彭玉麟也影響非常之深。母親王太夫人“事母篤孝”,“持己嚴,禦下惠,處眾溫厚,官舍內外稱賢”“性甘淡泊”,具有優秀的品德。她對彭玉麟的教育主要是在家遭橫暴,丈夫含恨離世之後。她以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精神撫育孤幼,一教玉麟兄弟要堅忍頑強,保全性命;二教玉麟兄弟要奮發圖強,努力攻讀;三教玉麟兄弟要重守信義,不可負人;四教玉麟兄弟要能寬容,“宜有怨莫報,受恩莫忘,滿招損兼受益”。

責任編輯:吳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