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大鄭州拋棄一碗比燴面更有嚼頭的面,被日本人偷走發明了速食麵

速食麵已經是“地球人都知道”, 可伊府面連自家人都不知道, 它作為速食麵的始祖, 已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生在河南, 長在鄭州, 生活慘澹得不及燴面的百分之一。

果真是生了速食麵, 就忘了祖先伊府面, 還不受自家人待見, 裡外都沒立足之地。

言蘇倫|文

伊府面VS速食麵:冰火兩重天

20世紀50年代, 鄭州的地標二七塔還是木制的, 旁邊杵著一座“基督教堂”, 解放路的新華書店還是當時鄭州最大的書店。 荒蕪的人民路還是胡同的天下, 長春飯店在我們看來也就是一張土得掉渣兒的老照片, 僅相當於現在的路邊攤規格。 不過那會兒已經算是豪華級別了。

30多歲的鄭立明在店裡當廚師, 他用雞蛋和麵, 煮後過冷水再油炸, 熬雞肉老湯煮面, 最後加入青菜、猴頭菇、魷魚絲、馬蹄、青豆、雞絲等, 做出了鄭州第一碗三鮮伊府面。

幾乎同一時期, 在世界的另一個犄角旮旯,

一個叫安騰百福的日本人捯飭出了速食麵。 1958年他創立日清食品公司, 開始賣世界上第一款速食麵“雞湯拉麵”。 從此他就成了“速食麵之父”。

可誰又知道, 安騰百福1910年出生在臺灣, 原名吳百福, 當時伊府面在臺灣叫“伊面”。 沒有這背景, 安騰能造出速食麵?這的確是個問題。

速食麵剛出來那會兒挺貴的, 35日元一份, 普通的烏冬面才6日元。 長春飯店的伊府面也很闊氣, 做法講究、味道獨特, 一度吊起了老鄭州人的胃口, 同燴面有一拼。 合記燴面4毛錢一碗的時候, 伊府面已經一塊二了。

雖然都是麵條界的貴族, 命卻不一樣。 強大的宣傳和促銷讓速食麵迅速紅遍日本島, 1961年, 它在日本的消費量已經達到一億五千萬份。

暢銷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山寨版。 速食麵他爹肯定不答應, 一番折騰, 1962年拿下了“速食麵製作法”專利。 1964年, 他搞了個日本拉麵協會, 把速食麵專利轉讓給世界。 1971年, 他發明了“杯面”, 風靡全世界。 2005年, 日清的速食麵登上太空船, 成了太空站的宇宙食品。

速食麵不但成了日本專利, 還一步步走向世界, 甚至宇宙太空。

而伊府面卻始終窩在小胡同裡。 在中國人民還沒開始奔小康的年代, “貴族”的下場可想而知。 “物以稀為貴”不可能讓伊府面和長春飯店飛黃騰達, 只能被餓死。 20世紀80年代, 長春飯店關門了, 三鮮伊府面也跟著消失了。

伊府面大掃盲:河南代表隊勝出

如果不是跟一個朋友聊天, 我壓根兒不知道鄭州還有一碗伊府面, 聽到這個名字我一頭霧水, 每一個字都問了一遍。

在老鄭州的記憶裡, 伊府面還算是帶彩兒的, 可對於現在的人來說, 黑白的都少見, 基本是沒影兒的。 關於伊府面, 需要掃盲的人群太龐大了(包括我在內)。

一旦涉及某某的起源,國人總是當仁不讓,都說是“我的”。伊府面爭奪賽中,主要有四個代表隊,廣東、福建、蘇州和鄭州,廣東、福建在半決賽中被淘汰,蘇州和鄭州闖入決賽。

鄭州說:唐朝有位姓伊的將軍,回老家鄴城(今河南安陽)省親,結果剛進家門兒,皇帝就召他回京,這讓家人很崩潰,想好好吃個飯都不行。家廚急中生智,做了一碗油炸雞蛋面,又熬了一砂鍋高湯,什麼海參、猴頭菇、玉蘭片等等放了一大把,再加上大油、胡椒、辣椒油等調味。

將軍一吃,哇塞,太贊了!從此這個麵條就火了,因為是伊家做的,就取名伊府面。

再來聽聽蘇州的。清乾隆年,書法家伊秉綬在惠州當知府,請來一位開封的麥廚師,廚藝好得不要不要的,伊大人吃得灰常開心。伊大人調到揚州當知府,也不忘帶著麥師傅。兩位吃貨在揚州吃興大發,麥師傅把中原東加到江南麵點裡,創出了伊府面。

兩位選手的陳述幾乎天衣無縫,裁判翻了翻惜字如金的史料:哀家真的很為難。仔細推敲,還是有縫兒的。

鄭州版本的起源是安陽,蘇州版本呢,請注意,麥廚師雖然在揚州做出了伊府面,但麥廚師是開封人,所以起源是開封。安陽和開封都是河南的,鄭州代表隊完勝:其實我們是河南代表隊。

無論如何,伊府面都是河南的。

咱的不在乎成就了人家的創造力

但從做法上來看,伊府面的確算得上速食麵的鼻祖:油炸過,可以長時間保存,吃的時候丟鍋裡煮熟即可,非常方便。

善於借鑒學習的大和民族,get到了其中的商業元素,將伊府面改良、再改良,再次回到中國的時候,“速食麵”一躍成為了老少鹹宜的食品。

反觀伊府面呢?在大鄭州,也只能在三四家飯店裡找到它的身影,而且,給你端面的服務員,絕對講不出伊府面的原產地在哪裡。

所以,那些嘴裡啃著速食麵,心裡叨念著日本的童鞋們,不知道速食麵和伊府面的關係,也是不奇怪的。

中國第一份速食麵是1970年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廠,直到引進了日本的生產線後,國內的速食麵生產才遍地開花。今天國內的速食麵巨頭主要有康師傅、統一、白象和今麥郎,最牛叉的兩個都來自臺灣。

去超市買買買,滿世界都是速食麵,進口的永遠比國產的貴。南街村的北京速食麵現在1塊錢一袋,過去大概幾毛錢,物價飛漲的時代,它也是夠體諒人民群眾了。

該是咱的,咋就成了人家的?誰叫咱總喜歡抱著厚厚的歷史書做春秋大夢呢。

但有一點和世界人民是一致的,就是會牢記爆炸和爆炸後,忽略爆炸前。速食麵的洪流早就把伊府面那點兒歷史沖乾淨了,過去沒受到重視,現在更不會有人關心。

日本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任何能夠創造價值的契機對他們來說都很寶貴,哪怕是一碗面。咱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創造力,速食麵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伊府面卻寂寂無名,咱不該反思嗎?

豫記曾經推過一篇河南速食麵的文章,詳參據說中國人每吃三袋速食麵,就有一袋made in河南,河南曾經有許多速食麵廠家,輝煌一時。

但走著走著,這些速食麵品牌就銷聲匿跡了。佔領全國超市的大品牌,現在也與河南不沾邊了。

重出江湖的伊府面也沒改變苦逼的命運

國內速食麵尚且如此,伊府面就更不用想,仍舊是一副苦哈哈的模樣。

1980年,人民路邊兒冒出一家烤鴨店,和長春飯店是同一家公司。賣烤鴨讓這個店鋪穩穩地站在了金水河畔。烤鴨可比伊府面貴多了,只不過它貴得是時候,改革開放以後,人民開始奔小康了,兜裡好歹比那會兒鼓囊了。

店鋪生意是越來越火,但面對著噴香的烤鴨,終不忘那一碗三鮮伊府面,到底意難平。1995年,炒菜的廚子王俊明被調崗專做伊府面,他是鄭立明的傳人,鄭州資格最老的伊府面技藝傳承人。

三鮮伊府面重出江湖。除了三鮮味兒的,還有牛肉的、羊肉的、雞塊的……品類不再那麼單一,還能在店裡觀看師傅做面。

伊府面總算在鄭州活下來了,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它始終無法跟燴面大軍抗衡,鄭州還是燴面的天下。

目前整個大鄭州大概有三到五家店鋪賣伊府面,還不是主打。眾多吃貨都是奔著烤鴨、各種豫菜去的,伊府面就是片兒綠葉。它在鄭州混了六十多年的結果是:罕見有售、平均價格15塊一碗,每天可憐巴巴地求關注,哪位顧客心情好了點一碗。

一種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嘴和胃,還有情懷在裡面。一碗伊府面裝了多少酸甜苦辣,也許吃的時候你能聽到它在呐喊:別光顧著燴面,別吃了速食麵就忘了我!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一旦涉及某某的起源,國人總是當仁不讓,都說是“我的”。伊府面爭奪賽中,主要有四個代表隊,廣東、福建、蘇州和鄭州,廣東、福建在半決賽中被淘汰,蘇州和鄭州闖入決賽。

鄭州說:唐朝有位姓伊的將軍,回老家鄴城(今河南安陽)省親,結果剛進家門兒,皇帝就召他回京,這讓家人很崩潰,想好好吃個飯都不行。家廚急中生智,做了一碗油炸雞蛋面,又熬了一砂鍋高湯,什麼海參、猴頭菇、玉蘭片等等放了一大把,再加上大油、胡椒、辣椒油等調味。

將軍一吃,哇塞,太贊了!從此這個麵條就火了,因為是伊家做的,就取名伊府面。

再來聽聽蘇州的。清乾隆年,書法家伊秉綬在惠州當知府,請來一位開封的麥廚師,廚藝好得不要不要的,伊大人吃得灰常開心。伊大人調到揚州當知府,也不忘帶著麥師傅。兩位吃貨在揚州吃興大發,麥師傅把中原東加到江南麵點裡,創出了伊府面。

兩位選手的陳述幾乎天衣無縫,裁判翻了翻惜字如金的史料:哀家真的很為難。仔細推敲,還是有縫兒的。

鄭州版本的起源是安陽,蘇州版本呢,請注意,麥廚師雖然在揚州做出了伊府面,但麥廚師是開封人,所以起源是開封。安陽和開封都是河南的,鄭州代表隊完勝:其實我們是河南代表隊。

無論如何,伊府面都是河南的。

咱的不在乎成就了人家的創造力

但從做法上來看,伊府面的確算得上速食麵的鼻祖:油炸過,可以長時間保存,吃的時候丟鍋裡煮熟即可,非常方便。

善於借鑒學習的大和民族,get到了其中的商業元素,將伊府面改良、再改良,再次回到中國的時候,“速食麵”一躍成為了老少鹹宜的食品。

反觀伊府面呢?在大鄭州,也只能在三四家飯店裡找到它的身影,而且,給你端面的服務員,絕對講不出伊府面的原產地在哪裡。

所以,那些嘴裡啃著速食麵,心裡叨念著日本的童鞋們,不知道速食麵和伊府面的關係,也是不奇怪的。

中國第一份速食麵是1970年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廠,直到引進了日本的生產線後,國內的速食麵生產才遍地開花。今天國內的速食麵巨頭主要有康師傅、統一、白象和今麥郎,最牛叉的兩個都來自臺灣。

去超市買買買,滿世界都是速食麵,進口的永遠比國產的貴。南街村的北京速食麵現在1塊錢一袋,過去大概幾毛錢,物價飛漲的時代,它也是夠體諒人民群眾了。

該是咱的,咋就成了人家的?誰叫咱總喜歡抱著厚厚的歷史書做春秋大夢呢。

但有一點和世界人民是一致的,就是會牢記爆炸和爆炸後,忽略爆炸前。速食麵的洪流早就把伊府面那點兒歷史沖乾淨了,過去沒受到重視,現在更不會有人關心。

日本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任何能夠創造價值的契機對他們來說都很寶貴,哪怕是一碗面。咱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創造力,速食麵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伊府面卻寂寂無名,咱不該反思嗎?

豫記曾經推過一篇河南速食麵的文章,詳參據說中國人每吃三袋速食麵,就有一袋made in河南,河南曾經有許多速食麵廠家,輝煌一時。

但走著走著,這些速食麵品牌就銷聲匿跡了。佔領全國超市的大品牌,現在也與河南不沾邊了。

重出江湖的伊府面也沒改變苦逼的命運

國內速食麵尚且如此,伊府面就更不用想,仍舊是一副苦哈哈的模樣。

1980年,人民路邊兒冒出一家烤鴨店,和長春飯店是同一家公司。賣烤鴨讓這個店鋪穩穩地站在了金水河畔。烤鴨可比伊府面貴多了,只不過它貴得是時候,改革開放以後,人民開始奔小康了,兜裡好歹比那會兒鼓囊了。

店鋪生意是越來越火,但面對著噴香的烤鴨,終不忘那一碗三鮮伊府面,到底意難平。1995年,炒菜的廚子王俊明被調崗專做伊府面,他是鄭立明的傳人,鄭州資格最老的伊府面技藝傳承人。

三鮮伊府面重出江湖。除了三鮮味兒的,還有牛肉的、羊肉的、雞塊的……品類不再那麼單一,還能在店裡觀看師傅做面。

伊府面總算在鄭州活下來了,可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它始終無法跟燴面大軍抗衡,鄭州還是燴面的天下。

目前整個大鄭州大概有三到五家店鋪賣伊府面,還不是主打。眾多吃貨都是奔著烤鴨、各種豫菜去的,伊府面就是片兒綠葉。它在鄭州混了六十多年的結果是:罕見有售、平均價格15塊一碗,每天可憐巴巴地求關注,哪位顧客心情好了點一碗。

一種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嘴和胃,還有情懷在裡面。一碗伊府面裝了多少酸甜苦辣,也許吃的時候你能聽到它在呐喊:別光顧著燴面,別吃了速食麵就忘了我!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