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朝以後王朝為什麼都削弱武將權力?

我們把宋以後軍隊“弱”的原因歸咎于宋太祖趙匡胤的釋兵權, 導致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以及打壓武將, 以文官抑制武將, 使武將的社會地位低。

實際上, 宋明清三朝及本朝的軍事制度都是照搬宋朝的制度或者在其基礎上優化的翻版, 任何帝王都不敢對其絲毫的不敬和逾越, 因為軍權下移的結果就是武將反叛, 像清初三藩之亂和清末的袁世凱篡位就是這樣。

可是, 你說宋朝弱可以理解(實際並不弱, 想想1234年金國滅亡, 而1279年南宋才滅亡, 獨立抵抗45年, 蒙哥汗攻打南宋時戰死, 看看蒙古鐵騎統治了差不多整個亞歐大陸,

最後才佔領南宋的), 畢竟大宋一直被遼金元欺負。

明朝弱?不要覺得最後滅亡了就弱, 他可是把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趕回草原的, 讓蒙古200多年不敢南下, 鎮服四方諸侯, 做了世界老大百年, 在快滅亡時還能吊打荷蘭海軍;

清朝弱?也不見得吧, 滿漢蒙八旗二十多萬人佔領整個中國, 而後統治一千多萬的領土, 繁盛二百多年, 即便晚期也不算弱。

現在弱?更談不上了吧

這幾個朝代軍事制度都是用的宋制, 文官抑制武將, 武將輪值制, 監軍制度, 軍隊財權分離, 中央調兵權領兵權分離。 。 。 等等制度,

看看現在的世界, 那些內部戰亂頻發、軍事政變的國家, 都是武將權力過重, 沒有制約機制導致的, 而那些和平的國家,

都沿用的宋制。

宋朝為什麼要這樣削弱武將權力呢?

有人說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武將造反取得的天下, 加上總結唐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嚴重, 武將亂政, 擁兵自重。 及唐末以來的“五代十國”, 五十四年換了五個朝代十四位皇帝, 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武將, 武將甚至叫囂“王侯甯有種乎, 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武將亂政、架空皇帝, 甚至造反的事情, 在宋以前數不勝數, 晉的六卿、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因為軍權下移, 周勃、霍光、曹操、董卓、袁紹、李淵、趙匡胤。 。 。 。 宋以前的開國皇帝都是前朝貴族、武將。

宋朝以後的一千多年, 宋的320年, 明的276年, 清的267年, 基本沒有武將造反或者武將干政的事情發生, 只有像明末中央影響力下降,

皇帝指揮不了軍隊, 清朝晚期曾國藩要脅慈禧、袁世凱篡位的事情, 當然, 這種情況的發生的前提是中央的影響力下降, 其他時期基本不可能發生了。

而宋以前的朝代呢, 魏晉南北朝的360年, 朝代更迭數十朝, 皇帝淪為傀儡, 被殺被廢, 太子剛登基就被殺的事情屢見不鮮, 戰亂頻發, 唐朝呢?太平百年, 中期安史之亂開始, 藩鎮割據, 戰亂持續百年, 五代十國呢?五十四年五個朝代十四個皇帝, 帝王基本都是非正常死亡, 根本原因在於軍隊的歸屬問題。

我們總以為, 軍隊屬於國家, 皇帝代表國家, 所以軍隊屬於皇帝, 而武將都是忠心的, 如果真是這樣, 那武將就難以造反了, 但問題是, 即便軍隊真是屬於皇帝, 皇帝也不可能直接統領軍隊,

還是需要有武將去統領, 這樣, 領兵的武將就有了軍權, 如果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 哪個擁有軍隊的武將回去忠心呢?

宋朝之前的武將容易造反, 基本沒有忠心的, 而宋朝後的武將基本沒有造反的。 造成這種現象, 並不是因為宋朝以前的武將人品差, 宋朝以後的武將人品好, 是忠臣, 只是因為宋朝開始實行的軍事制約機制, 讓武將都不得不忠於皇帝, 失去這種前提, 沒有制約的武將都會做袁世凱、曹操的。

我們看到太多悲劇性武將, 如白起、廉頗、蒙恬、蒙毅、韓信、周亞夫、李廣、檀道濟、楊家將、狄青、岳飛、袁崇煥、毛文龍。 。 。 。 等, 就想當然的認為他們都是忠臣, 只是他們遇到的都是強勢皇帝, 或者有有效的制約機制限制著他們的權力,

是軍隊聽命於朝廷, 而不是個人。 如果失去這種環境呢?

漢朝還在, 曹操的軍隊聽誰的?漢獻帝?董卓、袁紹、孫策、劉備, 他們的軍隊都聽誰的?

宋朝、明朝、清朝皇帝在都城受困, 地方武將的選擇都是在地方擁兵自重。

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首先就是不能發生內亂, 皇權穩則政權穩, 政權穩則天下太平, 於是限制武將的權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