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下西洋”另有動機

鄭和, 世稱三寶太監, 15世紀初葉著名的航海家。 原來姓馬, 小名叫三寶, 雲南昆陽(今雲南省普寧縣)人。 洪武十四年(1381年), 朱元璋的軍隊攻打雲南的時候, 把剛剛10歲的三寶擄到了軍中, 後來, 朱元璋把三寶送給了燕王朱棣, 從此, 三寶就成了燕王府裡的一個小宦官。

三寶自幼聰明伶俐, 深得朱棣的喜愛。 他曾經跟隨朱棣走南闖北見了不少世面, 長了不少見識。 三寶也曾經參加過許多戰鬥, 他精通兵法, 很有軍事才能。 所以, 明成祖決定派他出使“西洋”當時, “西洋”指現在的汶萊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國。 所以, 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 鄭和率眾7次遠洋。

明成祖朱棣長期坐鎮北方, 穩居北京, 為什麼一反歷代帝王常例, 突然把目光轉向無邊的海洋呢?

一種說法是, 明朝初年, 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 由於朱元璋31年來的勵精圖治, 農業經濟恢復了。 在手工業方面, 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 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一些歐洲國家的歡迎, 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 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針的使用, 航海經驗的積累, 航海知識的提高),

大批航海水手的成熟, 以及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 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 對外移民的增加, 所有這一切, 都為鄭和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條件。 這時在北方, 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 明朝的封建統治己十分鞏固, 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國勢日趨強盛, 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 然而, 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 本身具有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 擴大海外的貿易和來往的要求。 所以, 鄭和下“西洋”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另一種說法是, 明成祖朱棣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帝位的不滿。 有些書上說朱棣派鄭和下“西洋”, 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據說“靖難之役”以後, 朱允炆出走, 不知所終。 明成祖的皇位是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 叔父奪了侄兒的皇權, 是有“奪嫡”和“篡位”之名的。 正兒八經的皇帝在世並且出逃, 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朱棣看來, 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

一方面他為了安定人心, 發佈建文帝已死的詔書, 另一方面就是根據傳聞中的蛛絲馬跡苦苦尋覓。 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 恐怕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 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 以杜絕後患。

有些人認為,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也沒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再說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經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這種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的說法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下“西洋 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的任務。

史學界的學者們一直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臺,即使逃到國外也沒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再說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經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這種說法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的說法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下“西洋 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係為首要的任務。

史學界的學者們一直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