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培養孩子獨立性也有關鍵期?那些被爸媽忽略的“獨立宣言”

寶爸寶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包括自主學習, 自主生活, 自主情感等等, 這樣做不是偷懶, 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自由成長, 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一個小寶貝, 都是受寶爸寶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 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質和能力, 那麼寶貝的獨立性該如何培養呢?

抓住關鍵期著重培養是關鍵, 可寶貝的“獨立宣言”你都知道嗎?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 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 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 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

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 可見孩子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在《媽媽是超人》中, 馬雅舒對待女兒非常寵溺。 因為女兒年紀小, 馬雅舒總是捨不得看她哭,

不管任何事情都依著女兒的性子來。 以致米雅3歲了還不會上廁所, 不會吃飯, 甚至不會提褲子......

媽媽寵愛孩子本無可厚非, 但是馬雅舒將女兒送去幼稚園後, 卻發現比起其他同齡的小朋友, 自己的女兒還像個嬰兒一樣,當馬雅舒意識到該讓孩子獨立的時候,

卻無從下手, 孩子依賴已成習慣, 很難糾正......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向大人“發表”過“獨立宣言”, 只是大人忽略了, 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期。

那麼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期有哪些呢?

萌芽期:10個月

獨立宣言NO.1

開始對餐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0個月以上的寶寶總想自己動手, 喜歡擺弄餐具, 而且每次餵飯他都喜歡來搶奪你手中的餐具, 這正是訓練寶寶自己進餐的好時機。

對食物的自主選擇和自己進餐, 是寶寶早期個性形成的一個標誌, 而且對鍛煉協調能力和自立性很有幫助。

這個時期應讓孩子接觸安全的餐具, 讓他熟悉餐具, 自主地擺弄餐具, 就是順應他的獨立性的發展了。

黃金期:12~18個月

獨立宣言NO.2

愛上手抓飯並嘗試用匙進餐

孩子滿周歲後, 就是讓孩子自食其飯的實際誘導期, 而其中12~18個月之間, 又可視之為“黃金誘導期”, 因為在這段時間裡, 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迅速發展, 若給予適當的誘導, 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比如當寶貝以下現象發生時:

寶寶吃飯的時候喜歡手裡抓著飯;

已經會用杯子喝水了;

當勺子裡的飯快掉下來的時候, 寶寶會主動去舔勺子。

就表明孩子“獨立”吃飯的黃金期來了, 爸爸媽媽可以著手教寶寶自己吃飯了!

生活中不乏一些愛乾淨的媽媽, 當寶寶把飯菜灑得一身一地時, 她們怕孩子吃不飽,也不願意寶寶把一切弄得髒亂不堪,往往就生氣地制止寶寶這種行為。

殊不知這樣做實際上是扼殺了寶寶自主自立學的萌芽,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認為吃飯就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與自己無關。

在這段成長的黃金期,爸爸媽媽不如適當放手、減少干預。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選擇的餘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順應孩子身體、生理的自主自立需求,讓孩子自己嘗試各類事物。

爸爸媽媽只要確保環境的安全性就足夠了。

反抗期:2-3歲

獨立宣言NO.3

寶寶開始“鬧”獨立

寶寶大約在2~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第一次高漲,身體動作技能和語言的迅速發展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力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他開始明確地意識到“我”是一個與其他人相獨立的人,“我”的願望和要求可以通過自己的堅持而達到,“我不要洗頭!”“我喜歡喝可樂!”“我要我的玩具!”這就是兩歲寶寶的獨立宣言。

這時寶寶的心理發展處於自我中心時期,本領不大,獨立做事的願望卻很強烈,這種意識會慢慢滲入寶寶生活的各個方面:

主動與小朋友交往;

想自己支配時間;

判斷自己做的事情的對錯

……

自我意識在這個時期不但會影響寶寶的性格養成,還會更多地左右寶寶的行為舉止。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開始反抗媽媽。

2歲半以後,不管做什麼,寶寶總要搶著自己來。所以這一時期也被人們稱為“第一反抗期”。

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能完成,他也許會大哭大鬧,這也是他分散心理壓力的表現,媽媽不用太擔心。

千萬不要看到寶寶做不好就去替寶寶做,這樣做只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養成依賴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對孩子有害無益!

比媽特別提醒

儘管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於各項能力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準,還需要成人的説明。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水準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援。

比如吃飯,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餐時並不知道怎樣拿勺,怎樣往嘴裡放,家長可以將吃飯的動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

也許這在一般人看來有些誇張,但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對於已經上了幼稚園的小朋友,已經培養出的獨立習慣,不要因為回了家或者放假了就“清零”,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只有老師、家長協調一致,共同要求,反復強化,形成鞏固的聯繫,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她們怕孩子吃不飽,也不願意寶寶把一切弄得髒亂不堪,往往就生氣地制止寶寶這種行為。

殊不知這樣做實際上是扼殺了寶寶自主自立學的萌芽,時間長了,寶寶就會認為吃飯就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與自己無關。

在這段成長的黃金期,爸爸媽媽不如適當放手、減少干預。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選擇的餘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順應孩子身體、生理的自主自立需求,讓孩子自己嘗試各類事物。

爸爸媽媽只要確保環境的安全性就足夠了。

反抗期:2-3歲

獨立宣言NO.3

寶寶開始“鬧”獨立

寶寶大約在2~3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第一次高漲,身體動作技能和語言的迅速發展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力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上的一切。

他開始明確地意識到“我”是一個與其他人相獨立的人,“我”的願望和要求可以通過自己的堅持而達到,“我不要洗頭!”“我喜歡喝可樂!”“我要我的玩具!”這就是兩歲寶寶的獨立宣言。

這時寶寶的心理發展處於自我中心時期,本領不大,獨立做事的願望卻很強烈,這種意識會慢慢滲入寶寶生活的各個方面:

主動與小朋友交往;

想自己支配時間;

判斷自己做的事情的對錯

……

自我意識在這個時期不但會影響寶寶的性格養成,還會更多地左右寶寶的行為舉止。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開始反抗媽媽。

2歲半以後,不管做什麼,寶寶總要搶著自己來。所以這一時期也被人們稱為“第一反抗期”。

如果一件事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能完成,他也許會大哭大鬧,這也是他分散心理壓力的表現,媽媽不用太擔心。

千萬不要看到寶寶做不好就去替寶寶做,這樣做只會削弱孩子的積極性,養成依賴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對孩子有害無益!

比媽特別提醒

儘管兩歲左右的孩子獨立意識已經萌發,但由於各項能力的發展並不能完全達到他自己想達到的水準,還需要成人的説明。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水準決定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援。

比如吃飯,孩子可能在開始獨立進餐時並不知道怎樣拿勺,怎樣往嘴裡放,家長可以將吃飯的動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給孩子。

也許這在一般人看來有些誇張,但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對於已經上了幼稚園的小朋友,已經培養出的獨立習慣,不要因為回了家或者放假了就“清零”,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只有老師、家長協調一致,共同要求,反復強化,形成鞏固的聯繫,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