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白鹿原》中鎮嵩軍圍攻西安城原來是北洋軍閥混戰?大帥死在臺灣

導讀:史詩大劇《白鹿原》正在熱播中, 在最新劇情中, 西安城被鎮嵩軍包圍, 白靈和鹿兆海都被困在城中, 而鎮嵩軍為了籌集軍糧,

也派人前往白鹿原搶糧,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鎮嵩軍嗎?原型是什麼呢?

史詩大劇《白鹿原》正在熱播中, 在最新劇情中, 西安城被鎮嵩軍包圍, 白靈和鹿兆海都被困在城中, 而鎮嵩軍為了籌集軍糧, 也派人前往白鹿原搶糧,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鎮嵩軍嗎?原型是什麼呢?

鎮嵩軍, 由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義軍改編, 因當時河南都督為張鎮芳, 官兵多以嵩山附近為主, 起名鎮嵩軍, 後由劉鎮華統領。 1926年春, 北洋軍閥吳佩孚為了擴充勢力範圍, 派劉鎮華攻佔西安。 由於吳佩孚沒有財力為鎮嵩軍提供軍餉, 劉鎮華提出“就地徵發”的辦法, 以“打到陝西去升官發財”號召官兵, 所以鎮嵩軍所過之處, 廬舍為墟, 陝西各縣人民慘遭劫掠。

1926年4月初,

劉鎮華率10萬人馬(號稱)圍攻西安城, 國民軍將領楊虎城, 李虎臣率萬余守軍及軍民堅守, 時稱“二虎守長安”。 直到當年11月28日, 馮玉祥、于右任率各路援軍趕到, 被圍8個多月的西安城才得以解圍。

不過, 此次圍城傷亡極為慘重, 城內近5萬軍民慘死, 占當時城內人口的四分之一。 1927年2月, 為紀念西安圍城期間死難的軍民, 馮玉祥率眾公祭, 建革命公園, 負土築塚, 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 供市民憑弔紀念。

鎮嵩軍

軍閥劉鎮華統率的土著武裝。 1912年, 陝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 張鈁所部秦隴複漢軍裁減下來的數千人, 多屬豫西人, 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 分駐豫西22個縣, 因駐地靠近嵩山, 故名鎮嵩軍。

1911年, 清廷退位, 民國建立, 根據《臨時約法》, 各省軍隊縮編,

原秦隴豫複漢東征軍東路征討大都督張鈁(字伯英, 新安人)所率的陝軍也在縮編之列。 由張鈁出面, 呈請民國政府, 把陝軍中的原以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義軍改編為"鎮嵩軍", 因此時河南都督為張鎮芳, 部隊官兵分佈在以嵩山為為中心的周圍各縣, 嵩縣為其根據地、官兵居多, 起名鎮嵩軍。

此時王天縱已奉袁世凱之命到北京任陸軍中將兼京師稽查處長, 不能到職, 只有青年有為、學問淵博、德高望重的石言做"鎮嵩軍"統領為最佳人選, 張鈁決定讓石言出任統領, 石言為人謙遜, 堅辭不就。 劉鎮華聞訊, 借請石言飲酒之機, 假裝酒醉, 道出對統領一職的渴求。 視名利淡如水的石言就順水推舟舉薦劉鎮華為統領,

張鈁不允, 石言力薦, 劉鎮華才被張鎮芳、張鈁委任為鎮嵩軍統領兼洛陝汝道尹, 石言為鎮嵩軍總參議, 蔣峨、冉祥徵等為參議, 鎮嵩軍下轄三標一營:柴雲升任第一標統, 張治公任第二標統, 憨玉琨任第三標統(騎兵), 另設一炮兵營, 武衍周任管帶, 共計3000餘人, 由陝西開赴河南, 駐紮在洛陽、陝州、汝州所屬的豫西22個縣。

圍攻西安

1925年l0月, 直系軍閥吳佩孚東山再起, 自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 劉鎮華經閻錫山與吳佩孚取得聯繫, 被任命為討賊聯軍陝甘總司令, 於是劉鎮華便在豫西招集散在各地的鎮嵩軍舊部、土匪、紅槍會、大刀會, 並以閻錫山供給的槍支炸彈, 把這些烏合之眾武裝起來。 1926年初, 因受到鄂軍寇英傑師的圍攻, 國民第二軍軍長岳維峻率領他的部隊敗退到豫西、準備回陝西,

但在陝州、靈寶地方遭到劉鎮華部的截擊, 被打垮。 嶽維峻隻身逃往山西, 成為閻錫山的俘虜。 當時的陝西軍務督辦李雲龍(虎臣)和國民第二軍第三師師長田玉潔, 因到河南援應嶽維峻, 也被劉鎮華打敗, 隻身由靈寶過河經山西, 化裝逃回陝西。

經此一役, 劉鎮華很快編組成一支號稱十萬人的部隊, 計張治公一軍、王振一軍、梅發魁一軍、柴雲升一軍、張得勝一軍, 此外還有一些直屬部隊和特種兵。 接著劉鎮華指揮這-支十萬人的部隊西向潼關進發, 演出了一場歷史上少有的圍攻西安八個月的殘酷戰爭。

1926年北洋軍閥劉鎮華率10萬鎮嵩軍圍困西安, 這才有李虎臣、楊虎城"二虎守長安"的故事, 圍了8個月,據說城內傷亡餓凍致死的有4,5萬人,後來馮玉祥援軍解圍,現在西安的"玉祥門"就是在馮將軍"破牆而入"之處建的。

劉鎮華是河南鞏縣人,西安圍城之戰後,劉鎮華被馮玉祥徹底打敗,乾脆投靠了馮玉祥,後來又翻雲覆雨投靠蔣介石,當過安徽省主席,1936年精神失常後退出政壇,1949年去臺灣,1956年在臺北病逝,時年七十三歲。

這鎮嵩軍被當時人視為"土匪軍隊",是由豫西一帶被招安後刀客組成的,連大名鼎鼎,炸了慈熙墓的孫殿英當初都是鎮嵩軍裡上竄下跳的一號人物。鎮嵩二字,鎮取自劉鎮華和民國初年豫督張鎮芳的名字,嵩即為駐守的嵩洛地區。1926年底,西安解圍鎮嵩軍敗出潼關,後被馮玉祥整編,成了西北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在其後的馮蔣戰爭,中原大戰等軍閥混戰中鎮嵩軍四分五裂,其主力隨劉鎮華投蔣,編成第11路軍,後改為15軍,劉鎮華之弟劉茂恩為軍長。

軍隊改制

抗戰後,15軍部隊北上抗日,先後參加過太原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戰役等役,在雁門關,曾與八路軍並肩作過戰。

到1944年,15軍軍長為武庭麟(洛陽伊川人),副軍長姚北辰(洛陽縣姚凹人(現屬孟津縣)),都是當年跟隨劉鎮華一路殺過來的老人手,從團長旅長一步步升上來的,下轄64師,65師,其中64師師長劉獻捷是劉鎮華的兒子。

1944 年3月,日軍制訂了《1號作戰計畫》(即豫湘桂戰役),以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4月中旬,岡村甯次集中了華北方面軍的第12軍(包括第37、62、110師團、坦克第3師團、獨立混成第7旅團、獨立步兵第9旅團、騎兵第4旅團)、第1軍的一部分、第11軍的獨立步兵第11旅團等,又抽調了第5航空軍一部分配合作戰,共計約9.7萬人分三路進攻豫中。此時,國民黨第一戰區正副司令長官蔣鼎文、湯恩伯部的豫中中國守軍有8個集團軍,近40萬多萬人。

1944年4月18日,日軍自中牟及其南北地區分三段渡過黃河氾濫區,向鄭州等地發動進攻,22日攻陷鄭州。日軍分兩路進攻,一路日軍從平漢線南犯,5月1日,佔領許昌,另一路日軍沿隴海路向西。西路日軍渡過汜水後,受阻于虎牢關,遂向南進犯,佔領密縣、登封。5月1日,日軍陷禹縣,次日陷郟縣, 3日陷臨汝。日軍由機動步兵第3聯隊、坦克第13聯隊和機動炮兵第3聯隊一個大隊組成的龍門支隊,沿臨汝到洛陽的公路向龍門逼近,5月5日到達洛陽龍門。5月6日,南路以坦克第三師團為主力的第25聯隊迂回突進至洛陽南龍門一帶與國民黨劉戡兵團展開激戰;5月9日夜,北路駐山西的日第1軍派出其第69師團第8混成旅從山西垣曲強渡黃河,佔領澠池,擄獲了中國軍隊的大批武器彈藥和被服器械。侵佔澠池後兵分兩路。一路沿鐵路東進攻克新安,從西翼進逼洛陽,一部向洛陽西南的宜陽方向進擊,西犯陝縣、靈寶、盧氏;以圖迂回會師,合攻洛陽。5月11日,東路以華北方面軍直屬的第63師團為主力沿隴海線西進,連克鞏縣、偃師,兵臨洛陽城下。至此,日軍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洛陽城,抗日洛陽保衛戰全面展開。

古都洛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這裡曾是國民政府行都,又是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蔣介石雖命令司令長官蔣鼎文死守,但5月7日蔣鼎文卻先棄職西逃,湯恩伯接著也西逃,稱:"反正我是守不了,誰能守誰來守。"只留下命令,"一、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二、著94師死守洛陽城,15軍即佔領洛陽週邊既設陣地,協同94師固守洛陽10至15日。"5月10日下午,蔣介石又下了內容相似的命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週邊大軍增援洛陽。"這樣,在第一戰區大軍匆忙西撤的喧囂中,三支隊伍被留下來保衛洛陽:15軍的64師、65師,14軍的94師(川軍)。據14軍94師281團3營連長劉亞超回憶,該師參戰8000餘人。15軍戰後統計的軍直屬及64,65師,參戰官兵 15980人。

15軍大多數是豫西人,他們清楚保衛洛陽就是保衛家鄉、保護自己的父老鄉親不受日寇的侵害。所以,大家群情激昂,鬥志旺盛。接受固守洛陽的任務後,立即對洛陽的佈防進行研究。洛陽周圍原有陣地是按12個團的兵力構築的,而目前全軍只有7個團(15軍4個團,94師3個團),兵力嚴重不足。經過研究,決定把整個陣地劃分為西工、邙嶺、城廂3個地區加以固守。64師守西工、65師守北邙,14軍94師守洛陽城,15軍軍部置於洛陽北部制高點:上清宮。而日軍方面,望著第一戰區抱頭鼠竄、潰不成軍的幾十萬敗兵,日本指揮官根本沒有把這兩個雜牌軍防守的孤城放在眼裡。日軍第 12軍司令官內山中將指揮其大部主力繼續追殲西逃大軍。而坦克第三師團奉華北方面軍的命令,對洛陽實施第1次攻擊。

5月11日,敵人首先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動進攻,先後在下池、七裡河、興隆寨、瞿家屯、小屯等地進行激烈戰鬥。經過兩天激戰,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但已起到了有效阻擊的作用。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上奉命撤離七裡河,佔領新的陣地。

5月13日,日軍戰車第三師團從洛陽城西分兩路攻擊,一路向北突擊邙山腳下15軍陣地,另一路則直撲洛陽西關。日軍一輛九七改中型坦克首先突破守軍城外的陣地,出現在西關橋頭,但西關橋已經被守軍94師破壞,於是後續而來的大約三十輛日軍戰車聚集在周公廟與火車站的環城西路,向洛陽城內密集炮擊。在戰車掩護下,日軍步兵在周公廟與西車站地區與守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雙方為這一段陣地往返爭奪了三次。94師在此地傷亡巨大,到13日晚,未負傷的官兵所剩無幾。

5月14日,敵第63師團奉命對洛陽實施第二次攻擊。日軍首先對洛陽進行全面封鎖,然後在坦克、飛機、大炮、騎兵的掩護和配合下,對洛陽的週邊陣地展開全面進攻。我守軍在放棄西工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嶺上望朝嶺、營莊上清官、莊王山、萬洞一線。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15軍的兩個師憑藉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追擊攻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使日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給敵63師團長野副中將"于17日一舉攻佔洛陽"的狂妄野心以當頭一棒。

17日,日軍在炮火和煙幕彈的掩護下,以猛烈的攻勢先摧毀了邙嶺區的守軍陣地。至22日,守軍除一部分固守東西車站外,主力全部撤到了洛陽城內。夜間,西北高地一帶亦被佔領。

5月22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放置有力一部據守陣地外,該軍主力全部撤人城內,與94師全力守衛城廂。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護城河。城內務街巷均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其邊緣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壘,隨時準備與敵軍展開巷戰。

22日夜15軍撤人城內。次日,守軍對城內防區予以重新調整。94師守東半城、火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巷;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

23 日拂曉,日軍12軍司令司令官內山英太郎將部隊調整部署完畢後,派人給守軍15軍軍長武廷麟及其官兵送去一紙勸降書,另以擴音器對洛陽守軍播放。稱: "......皇軍自入中國以來,所向無敵,攻城沒有超過一周而不下者,今將軍及其將士堅守洛陽,十日有餘,盡到了守土之責,......而今洛陽週邊百里內已無中國軍隊,援軍無望,坐以待斃,實屬不智......為防止洛陽古跡毀於戰火,切望守軍停止作無益之抵抗......"遭到第15軍軍長武庭麟和英勇作戰的廣大官兵斷然拒絕。

5月24日13時,日軍分六路對洛陽城發起總攻。日軍首先集中炮兵、航空兵對城內實施狂轟濫炸,半日內發射炮彈八千餘發。爾後以坦克引導步兵對市區各目標展開強擊。戰車第三師團工兵隊連續爆破,將外壕陡壁炸成斜坡並炸開了城牆。戰車第十三聯隊的十餘輛戰車自此率先突入洛陽城內,日軍步兵緊隨其後。當日15時20分,在日軍火炮、飛機狂轟濫炸之下,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時被攻破,守軍損失很大。日軍坦克10餘輛掩護步兵由城西北角突至洛陽城內的體育場,沿中山南街和北街向十字街攻擊前進,協同步兵與城內守軍展開激烈巷戰。戰至17時,突入洛陽的日軍已達萬餘人,坦克達50餘輛,"馳逐街衢,無法遏止"。而且日軍源源不斷地增加兵力。到傍晚,日軍戰車經過北大街前進到市中心十字街口,守軍15軍的各級指揮系統這時被日軍隔絕。在指揮中斷情況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日暮後,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烈戰鬥,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在無法堅持戰鬥的情況,守軍指揮官15軍軍長武廷麟召集各師長在城東南隅開會,決定突圍。當晚22時許,64師自南門,65師自東門以北、94師在東門,各自分路突圍,至5月25日清晨,守軍殘部各自突出城外,在洛陽城外僅收容到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連同94師生還300人,總突圍2406人左右)。一路上打垮了不少日軍後勤兵站,也有一些人被日軍俘虜,最終武廷麟軍長指揮的主力憑藉地形熟悉,浴血沖出圍。5月25日8時30分,洛陽被日軍戰車第三師團和第63師團攻佔。這樣洛陽守軍以血肉之軀與日軍鋼鐵群獸搏戰14晝夜,仍不免失利的結局軍華北方面軍在戰後向駐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國內大本營,發出攻佔洛陽的電報中稱,中國軍隊遺棄屍體 4386具,被俘6230人。

相關作品

--參考閱讀河洛龍《民國河南軍閥混戰歷史:鎮嵩軍傳奇》

河洛匯流,群雄並起。

中原逐鹿,盡顯本色。

滄海橫流,世道更迭,河南嵩縣楊山兄弟順勢而動,全性命於亂世,求聞達于諸侯,書寫一段河南刀客的奮爭史。

清朝末年,以王天縱為首的楊山十大弟兄揭竿河南西部的伏牛山(伊洛)地區,從事反清鬥爭,湖北武昌起義後,他們接受河南同盟會的改編,下山組織洛陽起義,失敗後,西進和張鈁領導的陝西東征軍匯合,出潼關和清軍作戰,民國成立,部隊改編成以劉鎮華為首的鎮嵩軍,回河南圍剿土匪。

民國政壇,軍閥混戰,變幻莫測,但劉鎮華帶領鎮嵩軍,從河南到陝西,發展壯大,成為北方為數不多的大軍閥,但終因禍起蕭牆,內部分裂,胡憨大戰後,勢力減弱,北伐時被馮玉祥改編。

在以後的歲月裡,劉鎮華的部隊始終作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存在,成為他主政安徽和圍剿紅軍的堅強後盾,抗戰開始前,劉鎮華激流勇退,把部隊交給五弟劉茂恩,八年抗戰,部隊顯了民族英雄的本色,在太行山山區,與日本鬼子作戰,三年解放戰爭,部隊被人民解放軍打散,他們也如如秋風落葉一樣,隨風而去。

圍了8個月,據說城內傷亡餓凍致死的有4,5萬人,後來馮玉祥援軍解圍,現在西安的"玉祥門"就是在馮將軍"破牆而入"之處建的。

劉鎮華是河南鞏縣人,西安圍城之戰後,劉鎮華被馮玉祥徹底打敗,乾脆投靠了馮玉祥,後來又翻雲覆雨投靠蔣介石,當過安徽省主席,1936年精神失常後退出政壇,1949年去臺灣,1956年在臺北病逝,時年七十三歲。

這鎮嵩軍被當時人視為"土匪軍隊",是由豫西一帶被招安後刀客組成的,連大名鼎鼎,炸了慈熙墓的孫殿英當初都是鎮嵩軍裡上竄下跳的一號人物。鎮嵩二字,鎮取自劉鎮華和民國初年豫督張鎮芳的名字,嵩即為駐守的嵩洛地區。1926年底,西安解圍鎮嵩軍敗出潼關,後被馮玉祥整編,成了西北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在其後的馮蔣戰爭,中原大戰等軍閥混戰中鎮嵩軍四分五裂,其主力隨劉鎮華投蔣,編成第11路軍,後改為15軍,劉鎮華之弟劉茂恩為軍長。

軍隊改制

抗戰後,15軍部隊北上抗日,先後參加過太原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戰役等役,在雁門關,曾與八路軍並肩作過戰。

到1944年,15軍軍長為武庭麟(洛陽伊川人),副軍長姚北辰(洛陽縣姚凹人(現屬孟津縣)),都是當年跟隨劉鎮華一路殺過來的老人手,從團長旅長一步步升上來的,下轄64師,65師,其中64師師長劉獻捷是劉鎮華的兒子。

1944 年3月,日軍制訂了《1號作戰計畫》(即豫湘桂戰役),以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4月中旬,岡村甯次集中了華北方面軍的第12軍(包括第37、62、110師團、坦克第3師團、獨立混成第7旅團、獨立步兵第9旅團、騎兵第4旅團)、第1軍的一部分、第11軍的獨立步兵第11旅團等,又抽調了第5航空軍一部分配合作戰,共計約9.7萬人分三路進攻豫中。此時,國民黨第一戰區正副司令長官蔣鼎文、湯恩伯部的豫中中國守軍有8個集團軍,近40萬多萬人。

1944年4月18日,日軍自中牟及其南北地區分三段渡過黃河氾濫區,向鄭州等地發動進攻,22日攻陷鄭州。日軍分兩路進攻,一路日軍從平漢線南犯,5月1日,佔領許昌,另一路日軍沿隴海路向西。西路日軍渡過汜水後,受阻于虎牢關,遂向南進犯,佔領密縣、登封。5月1日,日軍陷禹縣,次日陷郟縣, 3日陷臨汝。日軍由機動步兵第3聯隊、坦克第13聯隊和機動炮兵第3聯隊一個大隊組成的龍門支隊,沿臨汝到洛陽的公路向龍門逼近,5月5日到達洛陽龍門。5月6日,南路以坦克第三師團為主力的第25聯隊迂回突進至洛陽南龍門一帶與國民黨劉戡兵團展開激戰;5月9日夜,北路駐山西的日第1軍派出其第69師團第8混成旅從山西垣曲強渡黃河,佔領澠池,擄獲了中國軍隊的大批武器彈藥和被服器械。侵佔澠池後兵分兩路。一路沿鐵路東進攻克新安,從西翼進逼洛陽,一部向洛陽西南的宜陽方向進擊,西犯陝縣、靈寶、盧氏;以圖迂回會師,合攻洛陽。5月11日,東路以華北方面軍直屬的第63師團為主力沿隴海線西進,連克鞏縣、偃師,兵臨洛陽城下。至此,日軍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洛陽城,抗日洛陽保衛戰全面展開。

古都洛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這裡曾是國民政府行都,又是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在地,蔣介石雖命令司令長官蔣鼎文死守,但5月7日蔣鼎文卻先棄職西逃,湯恩伯接著也西逃,稱:"反正我是守不了,誰能守誰來守。"只留下命令,"一、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二、著94師死守洛陽城,15軍即佔領洛陽週邊既設陣地,協同94師固守洛陽10至15日。"5月10日下午,蔣介石又下了內容相似的命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週邊大軍增援洛陽。"這樣,在第一戰區大軍匆忙西撤的喧囂中,三支隊伍被留下來保衛洛陽:15軍的64師、65師,14軍的94師(川軍)。據14軍94師281團3營連長劉亞超回憶,該師參戰8000餘人。15軍戰後統計的軍直屬及64,65師,參戰官兵 15980人。

15軍大多數是豫西人,他們清楚保衛洛陽就是保衛家鄉、保護自己的父老鄉親不受日寇的侵害。所以,大家群情激昂,鬥志旺盛。接受固守洛陽的任務後,立即對洛陽的佈防進行研究。洛陽周圍原有陣地是按12個團的兵力構築的,而目前全軍只有7個團(15軍4個團,94師3個團),兵力嚴重不足。經過研究,決定把整個陣地劃分為西工、邙嶺、城廂3個地區加以固守。64師守西工、65師守北邙,14軍94師守洛陽城,15軍軍部置於洛陽北部制高點:上清宮。而日軍方面,望著第一戰區抱頭鼠竄、潰不成軍的幾十萬敗兵,日本指揮官根本沒有把這兩個雜牌軍防守的孤城放在眼裡。日軍第 12軍司令官內山中將指揮其大部主力繼續追殲西逃大軍。而坦克第三師團奉華北方面軍的命令,對洛陽實施第1次攻擊。

5月11日,敵人首先向64師駐守的西工防區發動進攻,先後在下池、七裡河、興隆寨、瞿家屯、小屯等地進行激烈戰鬥。經過兩天激戰,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但已起到了有效阻擊的作用。為了節約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上奉命撤離七裡河,佔領新的陣地。

5月13日,日軍戰車第三師團從洛陽城西分兩路攻擊,一路向北突擊邙山腳下15軍陣地,另一路則直撲洛陽西關。日軍一輛九七改中型坦克首先突破守軍城外的陣地,出現在西關橋頭,但西關橋已經被守軍94師破壞,於是後續而來的大約三十輛日軍戰車聚集在周公廟與火車站的環城西路,向洛陽城內密集炮擊。在戰車掩護下,日軍步兵在周公廟與西車站地區與守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雙方為這一段陣地往返爭奪了三次。94師在此地傷亡巨大,到13日晚,未負傷的官兵所剩無幾。

5月14日,敵第63師團奉命對洛陽實施第二次攻擊。日軍首先對洛陽進行全面封鎖,然後在坦克、飛機、大炮、騎兵的掩護和配合下,對洛陽的週邊陣地展開全面進攻。我守軍在放棄西工後,重新調整了64師與65師的防地。64師主要防守邙山南麓史家屯經苗溝、燒溝到城西北角關帝廟一線;65師主要防守邙嶺上望朝嶺、營莊上清官、莊王山、萬洞一線。他們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15軍的兩個師憑藉這些半永久性工事追擊攻人,固守邙嶺,與敵逐村逐地進行爭奪,多次進行白刃格鬥,使日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給敵63師團長野副中將"于17日一舉攻佔洛陽"的狂妄野心以當頭一棒。

17日,日軍在炮火和煙幕彈的掩護下,以猛烈的攻勢先摧毀了邙嶺區的守軍陣地。至22日,守軍除一部分固守東西車站外,主力全部撤到了洛陽城內。夜間,西北高地一帶亦被佔領。

5月22日午後,飛機給15軍投送蔣介石(20)日手令:"著仍固守洛陽,勿輕信謠言,至遲一星期,我必負責督飭陸空軍增援洛陽。"根據這一命令,15軍再次變更部署,除東、西車站放置有力一部據守陣地外,該軍主力全部撤人城內,與94師全力守衛城廂。

城廂是洛陽的最後支撐點,也是洛陽保衛戰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便於守城,洛陽城外挖有寬約6米、深7米至8米的城壕,壕內引來流水,形成護城河。城內務街巷均挖有寬、深各2米的壕溝,其邊緣以麻袋、沙土或磚石堆積成高1.5米,寬1米的牆壘,隨時準備與敵軍展開巷戰。

22日夜15軍撤人城內。次日,守軍對城內防區予以重新調整。94師守東半城、火車站與南北大街;64師守西門、西南隅、集道街、幸福街、古香巷和河洛中學後巷至南城巷;65師守西車站及西北隅。軍部設在義勇街,指揮所在寶城銀樓。

23 日拂曉,日軍12軍司令司令官內山英太郎將部隊調整部署完畢後,派人給守軍15軍軍長武廷麟及其官兵送去一紙勸降書,另以擴音器對洛陽守軍播放。稱: "......皇軍自入中國以來,所向無敵,攻城沒有超過一周而不下者,今將軍及其將士堅守洛陽,十日有餘,盡到了守土之責,......而今洛陽週邊百里內已無中國軍隊,援軍無望,坐以待斃,實屬不智......為防止洛陽古跡毀於戰火,切望守軍停止作無益之抵抗......"遭到第15軍軍長武庭麟和英勇作戰的廣大官兵斷然拒絕。

5月24日13時,日軍分六路對洛陽城發起總攻。日軍首先集中炮兵、航空兵對城內實施狂轟濫炸,半日內發射炮彈八千餘發。爾後以坦克引導步兵對市區各目標展開強擊。戰車第三師團工兵隊連續爆破,將外壕陡壁炸成斜坡並炸開了城牆。戰車第十三聯隊的十餘輛戰車自此率先突入洛陽城內,日軍步兵緊隨其後。當日15時20分,在日軍火炮、飛機狂轟濫炸之下,94師防守的東北城角和65師防守的西北城角同時被攻破,守軍損失很大。日軍坦克10餘輛掩護步兵由城西北角突至洛陽城內的體育場,沿中山南街和北街向十字街攻擊前進,協同步兵與城內守軍展開激烈巷戰。戰至17時,突入洛陽的日軍已達萬餘人,坦克達50餘輛,"馳逐街衢,無法遏止"。而且日軍源源不斷地增加兵力。到傍晚,日軍戰車經過北大街前進到市中心十字街口,守軍15軍的各級指揮系統這時被日軍隔絕。在指揮中斷情況下,守城官兵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日暮後,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烈戰鬥,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在無法堅持戰鬥的情況,守軍指揮官15軍軍長武廷麟召集各師長在城東南隅開會,決定突圍。當晚22時許,64師自南門,65師自東門以北、94師在東門,各自分路突圍,至5月25日清晨,守軍殘部各自突出城外,在洛陽城外僅收容到官佐316人,士兵1795人(連同94師生還300人,總突圍2406人左右)。一路上打垮了不少日軍後勤兵站,也有一些人被日軍俘虜,最終武廷麟軍長指揮的主力憑藉地形熟悉,浴血沖出圍。5月25日8時30分,洛陽被日軍戰車第三師團和第63師團攻佔。這樣洛陽守軍以血肉之軀與日軍鋼鐵群獸搏戰14晝夜,仍不免失利的結局軍華北方面軍在戰後向駐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和國內大本營,發出攻佔洛陽的電報中稱,中國軍隊遺棄屍體 4386具,被俘6230人。

相關作品

--參考閱讀河洛龍《民國河南軍閥混戰歷史:鎮嵩軍傳奇》

河洛匯流,群雄並起。

中原逐鹿,盡顯本色。

滄海橫流,世道更迭,河南嵩縣楊山兄弟順勢而動,全性命於亂世,求聞達于諸侯,書寫一段河南刀客的奮爭史。

清朝末年,以王天縱為首的楊山十大弟兄揭竿河南西部的伏牛山(伊洛)地區,從事反清鬥爭,湖北武昌起義後,他們接受河南同盟會的改編,下山組織洛陽起義,失敗後,西進和張鈁領導的陝西東征軍匯合,出潼關和清軍作戰,民國成立,部隊改編成以劉鎮華為首的鎮嵩軍,回河南圍剿土匪。

民國政壇,軍閥混戰,變幻莫測,但劉鎮華帶領鎮嵩軍,從河南到陝西,發展壯大,成為北方為數不多的大軍閥,但終因禍起蕭牆,內部分裂,胡憨大戰後,勢力減弱,北伐時被馮玉祥改編。

在以後的歲月裡,劉鎮華的部隊始終作為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存在,成為他主政安徽和圍剿紅軍的堅強後盾,抗戰開始前,劉鎮華激流勇退,把部隊交給五弟劉茂恩,八年抗戰,部隊顯了民族英雄的本色,在太行山山區,與日本鬼子作戰,三年解放戰爭,部隊被人民解放軍打散,他們也如如秋風落葉一樣,隨風而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