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智勇雙全藺相如

小刀說課系列之三十三智勇雙全藺相如

藺相如

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自《史記》。 標題中的兩個人物雖是並列關係, 但作者司馬遷顯然是偏愛藺相如的,

所以本文中所寫的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都是以藺相如為中心的, 廉頗只是陪襯。 如下, 我們就《完璧歸趙》這一個故事分析分析, 看看在司馬遷筆下, 藺相如到底是如何了得的一位英雄人物。

全文雖然旨在誇讚藺相如, 但司馬遷在文章開頭寫到廉頗的時候, 卻是極盡誇讚之詞的:廉頗者, 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 廉頗為趙將, 伐齊, 大破之, 取陽晉, 拜為上卿, 以勇氣聞于諸侯。 良將、上卿, 聞名于諸侯, 這可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

相對而言, 藺相如就卑微的多了:藺相如者, 趙人也,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宦者令的門客而已, 比起有攻城野戰之功的廉將軍, 他簡直不堪一提。

作者這麼安排顯然是有意為之的, “欲揚先抑”而已。

因為英雄的才能是遮蔽不了的, 當家國命運出現重大轉折的時候, 英雄就上場了。 趙惠文王時,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 使人遺趙王書,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 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得。 趙惠文王要趙國的和氏璧, 不是強取, 是假意騙取, 說給趙國十五個城池, 但趙國顯然不可能得到, 可不給秦國和氏璧, 人家就會發兵攻打, 怎麼辦呢?

藺相如的主子繆賢用一件往事證明了藺相如的能力:“臣嘗有罪, 竊計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曰“願結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 而君幸于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 燕畏趙, 其勢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歸趙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則幸得脫矣。 ’臣從其計, 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有智謀, 宜可使。 ”他隨趙王會燕王, 燕王為了能在趙王面前示好故意跟他說願意結交他這個朋友, 他居然以為燕王看中了他, 想要亡趙走燕, 結果被藺相如阻止, 明確告訴他, 人家看中的是他背後的人而不是他本人, 讓他主動請罪以保命。 從這件事裡, 我們最起碼可以看出藺相如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眼光和智謀。

趙王有其他備選項嗎?他顯然沒有, 於是他召見了藺相如, 把自己的難處和尷尬告訴了藺相如,

尋求解決的辦法。 我們注意藺相如的回答和應對:“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 曲在趙。 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甯許以負秦曲。 王必無人, 臣願奉璧往使。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 臣請完璧歸趙。 ”藺相如說:秦國人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 如果我們不答應, 理虧的一方就會是我們趙國, 我們給秦國人和氏璧他們不給我們城池, 理虧的一方就會是秦國, 所以, 我們應該讓秦國人擔負理虧的責任。 這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師出有名”當是各國都必須遵守的外交準則, 即便是侵略戰爭也得冠以正當的名義, 我們要尋求他國的支持和幫助, 就必須讓秦國背上“師出無名”的名聲, 要不然, 到時候就算想找個幫手都不易。

緊接著, 藺相如面對趙王, 鄭重許下承諾, 勇敢地擔當了出使秦國這個重任:我願帶璧前往秦國, 如果秦國可以給趙國十五座城池, 我得保證這十五座城池到趙國手裡;如果秦國不給趙國十五座城池, 我必定做到完璧歸趙。 這番許諾不易啊, 這不是空口白話, 藺相如確實有能力, 也很了不起, 既有頭腦又有勇氣, 可謂智勇雙全。

等藺相如到了秦國, 給昭王獻上和氏璧, 秦昭王在得到和氏璧之後是怎麼做的呢?秦王坐章台見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 秦王並沒有在正殿接見藺相如, 這是他故意的忽視和輕蔑, 等拿到和氏璧後, 他又讓周圍身邊的嬪妃們和下臣們傳看, 隨意而又輕佻,這顯然是沒有把趙國放在眼裡。

藺相如怎麼辦呢?只有把和氏璧再次拿到手裡他才可以繼續談判,要不然他也只能是幹看著,毫無辦法,於是他騙秦昭王說:“璧有瑕,請指示王。”說和氏璧上有個點點子呢,你拿來我給你指,你們都沒有看到。

秦昭王不知有詐,將和氏璧給了藺相如。注意此時藺相如的動作: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持璧、後退、靠柱子、發怒。持璧是為拿走東西,後退是為走到安全區域,靠柱子是為防止有人背後下手並為威脅撞璧做好準備,發怒是為表明自己態度。

等到這一系列的動作做完了,他這才沖著秦昭王說道:“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這段話雖然短,但包含的意思可多了。

首先,解釋了我帶和氏璧來是有多麼的不容易。因為趙國所有人都認為你們是忽悠呢,不會給趙國城池的,而我,力排眾議啊,硬是沖著對你們秦國的信任帶著和氏璧來了啊,難道你們確實是小人、不要臉,就想陷我於不義?你們的臉不至於那麼厚吧?

其次,回顧了趙國對此事的重視。趙王齋戒五日,專派使臣前來,拜送國書於您的朝堂之上啊,為啥這麼正式呢?尊敬您秦帝國是大國,我們嚴整修飾自己的禮節,是為了向你們表示尊敬啊!

第三,證明了秦國的倨傲和無禮。大王您在章台見我,禮節一點都不周全,拿到和氏璧就趕緊給你身邊的婆娘們看,還傳到那些戲子的手裡。他們是什麼人啊?有啥資格可以看啊?你們的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啊!

第四,拆穿了秦國的真實想法。你們就是想讓我們把和氏璧給你,不給我們城池,對吧?所以,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你騙了,和氏璧現在在我手裡了,你想怎麼著吧你?

第五,說明了自己玉石俱焚的打算。你不用喊,你肯定準備說“左右把藺相如拖下去弄死”,對吧?不用你們弄死我,我自己就準備死呢。不過,在我死之前,我會帶著和氏璧一塊,我的頭今天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了,我豁出去了,你隨便吧!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藺相如以不畏死的勇氣和膽識震懾住了秦昭王,他只好央求藺相如,千萬不要輕舉妄動: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秦昭王婉言相勸,告訴藺相如千萬不要衝動,並真誠道歉,還叫手下拿出準備交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地圖來給他看,以示自己的誠意。

可藺相如知道,如果當下的危機解除,秦昭王肯定還會將和氏璧搶走,放在他的身上絕對是不安全的,於是他假意要求秦昭王齋戒,得到五天時間,然後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是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釜底抽薪”之計。當然如此做的風險也是相當大的,如果秦昭王豁出去不管不顧,他是必死無疑的。

事已至此,藺相如又要靠什麼說辭才能全身而退呢?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首先,藺相如解釋了一下自己為什麼要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的原因:因為你們秦國從秦穆公之後的君王就沒有君子了,個個都是奸佞小人,說話老是不算數,是“戰國失信名單”上的頭名,所以我不得不做出無奈的選擇,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

其次,藺相如說了一下秦國的備選策略:你們只要把十五座城池給我們,我們弱小,絕對不敢拿著和氏璧不給你們,到時候您一句話,我們再給你送來,因為,趙國沒那麼大膽子敢跟秦帝國玩陰的。

這裡延伸一點題外話。當時趙國是趙惠文王執政,他是趙武靈王的兒子,但並不是最早立下的太子,後來因為趙武靈王偏愛他的母親才改立了他,又擔心他會被原太子所殺,提早退位讓他做了君上。趙惠文王登基後,原太子果然謀反,趙惠文王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原太子,且又擔心自己的父親會對自己不利,將其圍困在行宮之中活活餓死。

有人認為秦國在趙武靈王時期是不敢挑戰趙國的,現在趙惠文王執政,秦昭王暫時還猜不來對方的實力如何,強要和氏璧或許是一個試探,藺相如一再的示弱,給秦昭王吃了定心丸,於是他接下來三年裡連續對趙國發動戰爭,致使趙國失去了四座城池,所以,這裡藺相如示弱自保之策,實則是救了自己而害了趙國。

對於這個觀點,本身正確與否我們可以自判,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藺相如示不示弱絕對不會影響趙國本來的實力。趙惠文王殺兄弑父,國內剛經內亂,國勢衰微那也是自然常理,未見得藺相如說了兩句秦國就可以打敗趙國了?又或者說,藺相如不告訴秦昭王這些話,秦國就不敢進攻趙國了?究其根本,還是本身實力決定的,如此而已。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秦昭王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秦國仇敵太多,就在這一年,他們還在和魏國開戰,南方的楚國一向不怎麼安生,東方的齊國也在等著機會佔便宜呢,在沒有準備完全的情況下,秦國是不能與趙國撕破臉皮的。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以,在這裡,秦昭王委曲求全,只不過是為了秦國長遠的利益著想罷了。

可藺相如為啥就能如此恫嚇威逼秦昭王呢?有人說,這是僥倖,非也!藺相如敢如此,顯然是因為他對秦趙兩國當下的形勢了然於胸,他才敢如此的。所以說,外交強硬絕不是玩命耍橫,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最佳選擇,因為在國際鬥爭的你死我活中,僥倖只是福分,絕對不會是策略。

隨意而又輕佻,這顯然是沒有把趙國放在眼裡。

藺相如怎麼辦呢?只有把和氏璧再次拿到手裡他才可以繼續談判,要不然他也只能是幹看著,毫無辦法,於是他騙秦昭王說:“璧有瑕,請指示王。”說和氏璧上有個點點子呢,你拿來我給你指,你們都沒有看到。

秦昭王不知有詐,將和氏璧給了藺相如。注意此時藺相如的動作: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持璧、後退、靠柱子、發怒。持璧是為拿走東西,後退是為走到安全區域,靠柱子是為防止有人背後下手並為威脅撞璧做好準備,發怒是為表明自己態度。

等到這一系列的動作做完了,他這才沖著秦昭王說道:“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這段話雖然短,但包含的意思可多了。

首先,解釋了我帶和氏璧來是有多麼的不容易。因為趙國所有人都認為你們是忽悠呢,不會給趙國城池的,而我,力排眾議啊,硬是沖著對你們秦國的信任帶著和氏璧來了啊,難道你們確實是小人、不要臉,就想陷我於不義?你們的臉不至於那麼厚吧?

其次,回顧了趙國對此事的重視。趙王齋戒五日,專派使臣前來,拜送國書於您的朝堂之上啊,為啥這麼正式呢?尊敬您秦帝國是大國,我們嚴整修飾自己的禮節,是為了向你們表示尊敬啊!

第三,證明了秦國的倨傲和無禮。大王您在章台見我,禮節一點都不周全,拿到和氏璧就趕緊給你身邊的婆娘們看,還傳到那些戲子的手裡。他們是什麼人啊?有啥資格可以看啊?你們的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啊!

第四,拆穿了秦國的真實想法。你們就是想讓我們把和氏璧給你,不給我們城池,對吧?所以,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你騙了,和氏璧現在在我手裡了,你想怎麼著吧你?

第五,說明了自己玉石俱焚的打算。你不用喊,你肯定準備說“左右把藺相如拖下去弄死”,對吧?不用你們弄死我,我自己就準備死呢。不過,在我死之前,我會帶著和氏璧一塊,我的頭今天就要跟和氏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了,我豁出去了,你隨便吧!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藺相如以不畏死的勇氣和膽識震懾住了秦昭王,他只好央求藺相如,千萬不要輕舉妄動: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秦昭王婉言相勸,告訴藺相如千萬不要衝動,並真誠道歉,還叫手下拿出準備交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的地圖來給他看,以示自己的誠意。

可藺相如知道,如果當下的危機解除,秦昭王肯定還會將和氏璧搶走,放在他的身上絕對是不安全的,於是他假意要求秦昭王齋戒,得到五天時間,然後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是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釜底抽薪”之計。當然如此做的風險也是相當大的,如果秦昭王豁出去不管不顧,他是必死無疑的。

事已至此,藺相如又要靠什麼說辭才能全身而退呢?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首先,藺相如解釋了一下自己為什麼要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的原因:因為你們秦國從秦穆公之後的君王就沒有君子了,個個都是奸佞小人,說話老是不算數,是“戰國失信名單”上的頭名,所以我不得不做出無奈的選擇,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

其次,藺相如說了一下秦國的備選策略:你們只要把十五座城池給我們,我們弱小,絕對不敢拿著和氏璧不給你們,到時候您一句話,我們再給你送來,因為,趙國沒那麼大膽子敢跟秦帝國玩陰的。

這裡延伸一點題外話。當時趙國是趙惠文王執政,他是趙武靈王的兒子,但並不是最早立下的太子,後來因為趙武靈王偏愛他的母親才改立了他,又擔心他會被原太子所殺,提早退位讓他做了君上。趙惠文王登基後,原太子果然謀反,趙惠文王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原太子,且又擔心自己的父親會對自己不利,將其圍困在行宮之中活活餓死。

有人認為秦國在趙武靈王時期是不敢挑戰趙國的,現在趙惠文王執政,秦昭王暫時還猜不來對方的實力如何,強要和氏璧或許是一個試探,藺相如一再的示弱,給秦昭王吃了定心丸,於是他接下來三年裡連續對趙國發動戰爭,致使趙國失去了四座城池,所以,這裡藺相如示弱自保之策,實則是救了自己而害了趙國。

對於這個觀點,本身正確與否我們可以自判,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藺相如示不示弱絕對不會影響趙國本來的實力。趙惠文王殺兄弑父,國內剛經內亂,國勢衰微那也是自然常理,未見得藺相如說了兩句秦國就可以打敗趙國了?又或者說,藺相如不告訴秦昭王這些話,秦國就不敢進攻趙國了?究其根本,還是本身實力決定的,如此而已。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秦昭王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秦國仇敵太多,就在這一年,他們還在和魏國開戰,南方的楚國一向不怎麼安生,東方的齊國也在等著機會佔便宜呢,在沒有準備完全的情況下,秦國是不能與趙國撕破臉皮的。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以,在這裡,秦昭王委曲求全,只不過是為了秦國長遠的利益著想罷了。

可藺相如為啥就能如此恫嚇威逼秦昭王呢?有人說,這是僥倖,非也!藺相如敢如此,顯然是因為他對秦趙兩國當下的形勢了然於胸,他才敢如此的。所以說,外交強硬絕不是玩命耍橫,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最佳選擇,因為在國際鬥爭的你死我活中,僥倖只是福分,絕對不會是策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