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抵抗侵略、保護臺灣:乙未反割台鬥爭中的清末名將劉永福

文:趙老實

1895年4月, 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下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將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整個割讓給日本。 《條約》簽訂以後, 清政府電令所有在台文武官兵在限期內返回大陸, 同時派出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割台大臣”, 前往臺灣辦理交割手續。

馬關條約簽字情景

消息傳到臺灣, 全台震驚。 人們奔走呼告, 義憤填膺、悲憤痛哭:“願人人戰死而失台, 絕不拱手而讓台。 ”在台官員士紳集合起來, 以彰化籍工部主事、總領全台義勇丘逢甲等為首, 代表全台民眾電奏清廷, 提出“臺灣士民, 義不臣倭;願為島國, 永載聖清”的誓言, 堅定地表達了臺灣人民反對割讓, 誓死保衛臺灣的堅定意志。

面對民眾的保台決心, 臺灣巡撫唐景崧陷於兩難境地。 清廷“內渡”命令已經下達, 比較精銳的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部5營, 台南鎮總兵萬國本所部4營已經撤離, 臺灣駐防軍隊僅剩3.3萬人,

所裝備的只是簡單的前膛來福槍和單發後裝毛瑟槍, 最為先進的溫徹斯特連發槍還需手動操作來完成射擊;全台僅有11座炮臺, 300多門火炮。

而日本前來接管臺灣的, 是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領兵侵台的樺山資紀大將。 他率領的是日本陸軍精銳部隊“近衛師團”1.5萬人, 裝備這當時日本最先進的村田22年式連發槍;由海軍中將有地品之允和少將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海軍常備艦隊11艘軍艦傾巢而出, 控制了制海權。

怎麼辦?唐景崧發電詢問在中法戰爭中就合作共事的老將劉永福。 劉永福(1887-1917), 廣西欽州人。 傳說他早年加入天地會反清。 失敗後隱匿在越南紅河三角洲。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 在強烈的愛國情感驅使下, 他率領黑旗軍起兵協助越南政府和清軍抵抗法軍。

在中法戰爭結束後, 他受清軍招撫回國, 任清軍廣東南澳鎮總兵。 清政府對他十分忌憚, 不僅不委以重用, 還不斷消減黑旗軍的人數, 僅留300軍士陪伴左右。 直到10年以後, 清廷開始以臺灣為海防重地, 命巡撫邵友濂主持臺灣防務。 邵為文官, 不諳軍事。 這時清廷想起了被擱置已久的劉永福, 命他為幫辦, 帶兵入台。

劉永福像

這樣, 已經57歲高齡的劉永福帶著子弟兵來到了臺灣。 在以後的時間裡, 劉永福以幫辦軍務的身份, 具體負責台南地區的軍事設防, 與守臺北的唐景崧各自為戰。 接到唐景崧的來電, 劉永福毅然決然地回復了四個字:“與台存亡”。

6月3日, 日軍見臺灣不降, 海陸並進向基隆發動猛攻, 台軍大敗。 僅一日, 基隆守兵即敗退臺北城。 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頭, 平日以“儒將”自詡的唐景崧完全慌了手腳。 他居然棄軍而走, 喬裝成老婦挾鉅款逃往滬尾(今淡水), 乘德國輪船逃往廈門。 7日, 日軍開進臺北城, 卻赫然發現臺北城內竟然庫存著大量的軍械糧餉,

光是子彈便有280多萬發, 經過洋務運動20多年苦心經營的臺北地區大多數軍械廠和武器庫最終為遠道而來的日軍所用, 解決了日軍南下的後勤補給問題。

日軍攻下基隆炮臺

得知唐景崧出逃的消息, 對抵抗日軍信心不足的負責中部地區抗戰的丘逢甲遂停止前進, 帶兵遁返台中。隨後其攜帶公款10萬元,逃離臺灣,回到廣東嘉應州。接著,多名在台中主持抗日的官員和將領紛紛離台,潛回國內。至6月12日,短短10天,日軍已至新竹。

乙未反割台鬥爭中的日軍進軍路線(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現在守將只剩下劉永福了。他對將士們說:“我劉某在台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官,但願與將士、紳民同甘共苦,並願我將士、紳民同心戮力。”此言一出,立即贏得了臺灣軍民的擁護。由此,臺灣抗日軍隊就由劉永福全權掌握。當時日軍已經控制了北部的臺北一府和新竹、淡水兩縣。而劉永福的抗日軍隊在當地民間自發組織的聯軍配合下,依然佔據台中、台南兩府、8個縣和台東一州。從控制面積上看,繼續掌握著臺灣2/3以上的區域,仍可一戰。

為了保障抗日鬥爭的持續進行,扭轉抗日聯軍的不利局面,劉永福在整編隊伍、吸納義軍、強化軍事佈防和組織後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穩住陣腳以後,台軍的整體實力初步具備了同日軍展開更大規模對抗的實力。

劉永福視察防務

在日軍準備展開更大規模的臺灣中、南部進攻之前,劉永福已將其一部分主力部隊由台南調往防守吃緊的台中一些軍事要塞及密林中,做好了同日軍展開一場大規模軍事對抗的準備。

史載:

1895年8月初,黑旗軍聯合徐驤等義軍會攻新竹,連獲大捷。8月23日,日軍大舉反撲失敗,吳彭年率黑旗軍窮追不捨。劉永福聞訊,急電各營: “勝不可恃,恐防倭人由僻徑渡大甲溪”。並急令忠滿等率數營星馳赴援漳化。但忠滿還未到彰化,大甲溪已失陷。吳彭年只好率軍退守彰化城北八卦山。

臺灣義軍大戰日軍

8月 28 日,日軍大舉攻山,吳彭年、吳湯興陣亡。黑旗軍精銳七星隊 300 餘人奮戰犧牲。八卦山、彰化相繼失守。不久,雲林、苗栗亦失陷。

1895年9月11日,日軍增援臺灣的第二師團到達臺北,在海軍配合下,大舉南犯,進逼嘉義。在此危急關頭,劉永福“親赴嘉義前敵諸營,指授兵機”。又令部將王得標守嘉義城,令部將楊泗洪節制前敵黑旗軍各營及各地義軍組織進攻。各路義軍密切配合,連獲大捷,相繼收復雲林、苗栗,進軍至彰化,軍心大振。但此時黑旗軍和義軍不但兵力處在絕對劣勢,槍械彈藥也消耗殆盡,糧餉更為匱乏。

手持令旗的黑旗軍士兵

10月9日,日軍攻陷嘉義。黑旗軍和義軍大部遇難,王德標和徐驤退守曾文溪。日軍進攻曾文溪,黑旗軍和義軍與日軍激戰,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徐驤親率由高山族勇士組成的“先鋒營”拼殺,在激戰中身負重傷,仍躍起高呼“中華,中華,我所至愛,大丈夫為國死,可無憾”!隨即壯烈犧牲,時年37歲。王德標和前來增援的柏正材亦同時壯烈犧牲。

日軍占曾文溪,台南已是孤城,處於日軍南北夾擊,三面圍攻之中,危在旦夕。1895年10日和11日,日軍從海上登陸,分兵進逼台南。15日,日艦進攻台南東南的打狗(今高雄)港。劉永福派其子劉成良率軍抗擊,由於糧餉匱乏,劉成良只好退守台南。10月18日,劉永福召眾將會議,商議戰守之計,但沒有任何結果。當天,台南守軍的糧餉供應已基本斷絕了,大部分士兵潰散。19日,日軍大舉進攻安平炮臺,劉永福親自登臺發炮,轟擊敵艦,頑強抵抗。當晚,日軍攻城,城內土匪也趁機作亂,劉永福想回城內,卻遭部將勸阻。

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長歎,悲憤慟哭:“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 ”隨後率親信密乘英輪退回大陸。21 日,日軍佔領台南。劉永福領導的抗日保台鬥爭自此宣告失敗。

劉永福領導的乙未臺灣人民抗日保島鬥爭雖然最終是以失敗而結束,但從6月至10月的近5個月的時間裡,黑旗軍、臺灣義兵和臺灣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利用各種方式打擊實力遠遠強于自己的侵略者,打死日軍4600人,另有受傷和疾病遣送歸國官兵27000多人,使得日軍被迫收斂其驕橫狂妄的侵略氣焰,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甘屈服、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在全世界面前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不甘屈服、英勇無畏的英雄群像。

參考文獻:

許海君:乙未之殤:反割台抗日悲歌

季雲飛:劉永福反割台鬥爭軍事思想與實踐之探析

吳小玲:論劉永福抗日保台的功績和地位

曲曉範:劉永福與乙未臺灣抗日保島運動述評

帶兵遁返台中。隨後其攜帶公款10萬元,逃離臺灣,回到廣東嘉應州。接著,多名在台中主持抗日的官員和將領紛紛離台,潛回國內。至6月12日,短短10天,日軍已至新竹。

乙未反割台鬥爭中的日軍進軍路線(圖片來自維琪百科)

現在守將只剩下劉永福了。他對將士們說:“我劉某在台不要錢,不要命,不要官,但願與將士、紳民同甘共苦,並願我將士、紳民同心戮力。”此言一出,立即贏得了臺灣軍民的擁護。由此,臺灣抗日軍隊就由劉永福全權掌握。當時日軍已經控制了北部的臺北一府和新竹、淡水兩縣。而劉永福的抗日軍隊在當地民間自發組織的聯軍配合下,依然佔據台中、台南兩府、8個縣和台東一州。從控制面積上看,繼續掌握著臺灣2/3以上的區域,仍可一戰。

為了保障抗日鬥爭的持續進行,扭轉抗日聯軍的不利局面,劉永福在整編隊伍、吸納義軍、強化軍事佈防和組織後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穩住陣腳以後,台軍的整體實力初步具備了同日軍展開更大規模對抗的實力。

劉永福視察防務

在日軍準備展開更大規模的臺灣中、南部進攻之前,劉永福已將其一部分主力部隊由台南調往防守吃緊的台中一些軍事要塞及密林中,做好了同日軍展開一場大規模軍事對抗的準備。

史載:

1895年8月初,黑旗軍聯合徐驤等義軍會攻新竹,連獲大捷。8月23日,日軍大舉反撲失敗,吳彭年率黑旗軍窮追不捨。劉永福聞訊,急電各營: “勝不可恃,恐防倭人由僻徑渡大甲溪”。並急令忠滿等率數營星馳赴援漳化。但忠滿還未到彰化,大甲溪已失陷。吳彭年只好率軍退守彰化城北八卦山。

臺灣義軍大戰日軍

8月 28 日,日軍大舉攻山,吳彭年、吳湯興陣亡。黑旗軍精銳七星隊 300 餘人奮戰犧牲。八卦山、彰化相繼失守。不久,雲林、苗栗亦失陷。

1895年9月11日,日軍增援臺灣的第二師團到達臺北,在海軍配合下,大舉南犯,進逼嘉義。在此危急關頭,劉永福“親赴嘉義前敵諸營,指授兵機”。又令部將王得標守嘉義城,令部將楊泗洪節制前敵黑旗軍各營及各地義軍組織進攻。各路義軍密切配合,連獲大捷,相繼收復雲林、苗栗,進軍至彰化,軍心大振。但此時黑旗軍和義軍不但兵力處在絕對劣勢,槍械彈藥也消耗殆盡,糧餉更為匱乏。

手持令旗的黑旗軍士兵

10月9日,日軍攻陷嘉義。黑旗軍和義軍大部遇難,王德標和徐驤退守曾文溪。日軍進攻曾文溪,黑旗軍和義軍與日軍激戰,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徐驤親率由高山族勇士組成的“先鋒營”拼殺,在激戰中身負重傷,仍躍起高呼“中華,中華,我所至愛,大丈夫為國死,可無憾”!隨即壯烈犧牲,時年37歲。王德標和前來增援的柏正材亦同時壯烈犧牲。

日軍占曾文溪,台南已是孤城,處於日軍南北夾擊,三面圍攻之中,危在旦夕。1895年10日和11日,日軍從海上登陸,分兵進逼台南。15日,日艦進攻台南東南的打狗(今高雄)港。劉永福派其子劉成良率軍抗擊,由於糧餉匱乏,劉成良只好退守台南。10月18日,劉永福召眾將會議,商議戰守之計,但沒有任何結果。當天,台南守軍的糧餉供應已基本斷絕了,大部分士兵潰散。19日,日軍大舉進攻安平炮臺,劉永福親自登臺發炮,轟擊敵艦,頑強抵抗。當晚,日軍攻城,城內土匪也趁機作亂,劉永福想回城內,卻遭部將勸阻。

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長歎,悲憤慟哭:“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 ”隨後率親信密乘英輪退回大陸。21 日,日軍佔領台南。劉永福領導的抗日保台鬥爭自此宣告失敗。

劉永福領導的乙未臺灣人民抗日保島鬥爭雖然最終是以失敗而結束,但從6月至10月的近5個月的時間裡,黑旗軍、臺灣義兵和臺灣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利用各種方式打擊實力遠遠強于自己的侵略者,打死日軍4600人,另有受傷和疾病遣送歸國官兵27000多人,使得日軍被迫收斂其驕橫狂妄的侵略氣焰,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甘屈服、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在全世界面前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不甘屈服、英勇無畏的英雄群像。

參考文獻:

許海君:乙未之殤:反割台抗日悲歌

季雲飛:劉永福反割台鬥爭軍事思想與實踐之探析

吳小玲:論劉永福抗日保台的功績和地位

曲曉範:劉永福與乙未臺灣抗日保島運動述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