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功德視角|走進他,感受一門三代史學家的家國情懷!

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它既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歷史上, 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紀錄片《鄉愁》在央視的熱播, 民間的家訓家規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今天功德君要帶你走進陳桓家, 感受其家訓的神奇!

陳家全家福

全家福裡的家國情懷

1946年10月19日, 時年66歲的史學家陳垣平生第一次乘坐飛機。 這天他從北平飛赴南京, 參加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年會, 他的長子、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樂素攜長孫陳智超從杭州趕到南京明故宮機場迎接, 女兒陳善全家、女婿張遵儉也一同前來, 一家人在機場合影留念。

“此前, 祖父和我父親已經差不多十年沒見面了。 ”陳智超回憶, 陳垣、陳樂素父子的上一次相聚還是1937年4月, 陳垣也是到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年會,

專程到上海看望了陳樂素一家。 不久之後發生了盧溝橋事變, 陳垣滯留北平, 陳樂素一家則先赴香港, 後到遵義, 1946年才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

如今, 祖父和父親都已故去, 當年只有12歲的陳智超也是一位83歲的老人了。 作為陳氏家族的第三代史學家, 他不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還在祖父長期任教的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擔任特聘教授。

“祖父和父親都很尊重子女的選擇, 父親在日本留學時學的是經濟學, 我曾在雲南建設公路。 但我們後來都走上歷史研究的道路, 這離不開家庭的薰陶。 ”陳智超保存著一份父親為祖父抄寫的元代也裡可溫教的資料, “祖父的《元也裡可溫教考》是1917年發表的, 搜集材料更是在此之前,

那時我父親還不到15歲, 祖父通過這樣的方法培養他對歷史的興趣。 我7歲時, 家在香港, 父親帶我去圖書館抄寫有關《宋史藝文志考證》的材料, 讓年幼的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

從四歲開始, 陳智超就開始給祖父寫信, 雖然信的內容通常只是寥寥幾句話, 但陳垣有信必回。 1946年, 在給陳樂素的一封家書中, 陳垣非常關心身體不佳的陳智超:“智超身體如何?停一年不讀書, 縱其自習, 亦一樣有益。 甲午(1894年)廣州大疫, 餘停學一年, 讀書之基樹於此也。 ”在另一封家書中, 陳垣曾這樣闡釋他對教育的理解:“教是有人教, 育是薰染培育, 非由於教。 見慣了自然曉得。 古所謂‘工之子恒為工, 商之子恒為商’, 是育也, 非教也。 ”

陳家全家福:中為陳垣懷抱曾孫

1959年秋的一個週末, 陳智超夫婦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超英, 來到北京興化寺街5號看望祖父。 陳垣抱著曾孫端坐中央, 陳樂素夫婦、陳智超夫婦等環立在側, 又留下一張全家福。

此時的陳智超25歲, 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 開啟了陳家第三代人的史學之門。

“抗戰時, 祖父堅持留在淪陷的北平, 以書齋作戰場, 在輔仁大學講授顧炎武的《日知錄》, 堅定師生的民族氣節。 從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間, 他寫了七部有戰鬥性的著作。 ”陳智超說, 父親陳樂素在“九一八”事變後從日本研究轉向宋史研究, 首選宋徽宗謀複燕雲十六州的題目, 針對的是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 同樣具有深切的現實情懷。

1962年大學畢業時, 陳智超把“嘉靖年間浙江福建地區反對葡萄牙殖民者的鬥爭”作為自己的論文題目, 他的思路與祖父、父親一脈相承:“新中國成立了, 但澳門和香港還沒有回歸, 所以我覺得有責任把葡萄牙侵略中國這段歷史寫出來。 ”

這個春節, 為了撰寫《輯補〈舊五代史〉》書稿, 陳智超沒有休息。 他說,祖父為整理《舊五代史》作過不少貢獻,做出一個更接近原貌的輯本,也是對祖父遺志的繼承。

全球功德網所宣導的功德事業以功德文化為載體,融通中西文化、貫穿古今中外,相容佛、儒、道及各種先進文化。旨在通過功德事業聯盟等組織活動,彙聚功德人士,弘揚功德文化,推進功德事業,努力構建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提倡奉獻精神,引導人們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和功德意識,踐行功德行為。

推進家風建設是全球功德網所做的功德事業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過一系列專案活動培養年輕人的孝心,愛心,功德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他說,祖父為整理《舊五代史》作過不少貢獻,做出一個更接近原貌的輯本,也是對祖父遺志的繼承。

全球功德網所宣導的功德事業以功德文化為載體,融通中西文化、貫穿古今中外,相容佛、儒、道及各種先進文化。旨在通過功德事業聯盟等組織活動,彙聚功德人士,弘揚功德文化,推進功德事業,努力構建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提倡奉獻精神,引導人們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和功德意識,踐行功德行為。

推進家風建設是全球功德網所做的功德事業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通過一系列專案活動培養年輕人的孝心,愛心,功德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