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起三落後,這位臺灣人在大陸搞出1200億的食品帝國

他三起三落, 先在蓖麻油上遭遇慘敗, 後又在蛋酥卷上賠了2000多萬。 此後26年, 卻在一袋小小速食麵上找到靈感, 一舉做出1200億的食品集團。 他就是“康師傅”的締造者, 頂新集團創始人魏應州。

1954年, 魏應州出生於臺灣彰化, 家裡有姊妹7個。 曾祖父是福建永定人, 早年赴台經商。 1958年, 父親子承父業, 在村裡辦了一家“鼎新”小油坊, 主要生產蓖麻油、棕櫚油。

自打10歲開始, 魏應州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 成天跟著父親屁股後面榨油。 不過, 儘管全家辛勞10多年, 業務並沒有什麼起色, 直到1979年父親去世, 油坊還是局限在周邊的四、五個村裡。

等到魏應州25歲接管鼎新時, 賬上只剩下250萬資產以及300多萬的債務。 最慘的時候, 工人半個月工資都發不出來, 門口天天有銀行催債, 威脅要查封工廠。

1980年正月, 女兒吵著要吃椰子, 魏應州心疼孩子, 掏出20塊給買了一個。 不料, 椰子沾在衣服上粘糊糊的, “比菜油還難洗!”魏應州由此決定做椰子油。 後經詳細研究, 發現椰肉含油高達33%。

此後, 魏應州找四叔又借了200萬, 一口氣收購下彰化的1萬多棵椰子樹。 事實上, 椰子油常溫下可以長期保存, 而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 “健康又營養”。

正是靠著椰子油, 魏應州不僅還清了300萬債務, 賬上還存下200多萬。 此後8年間, 魏應州又將觸角延伸到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6款產品, 他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0萬。

由於臺灣市場規模有限, 魏應州後將眼光瞄準了更為廣闊的大陸市場。 1988年春節過後, 他帶著4000萬元人民幣, 來到北京。

還是熟悉的行業, 還是熟悉的套路。 短短4個月, 魏應州就在燕郊辦了一家鼎新油脂廠, 並把出廠價格定在每瓶5.5元。 不過, 魏應州顯然沒有意識到內地消費者更喜歡平價產品, “圖的就是物美價廉”。

此時的魏應州興致正濃, 他一口氣在濟南、秦皇島和內蒙古通遼辦了3家工廠, 先後推出“康萊蛋酥卷”和蓖麻油等4款產品, 還在央視扔下500萬廣告費。

不過, 很快魏應州就遭遇現實打臉。 到了1991年第一季度, 不但一分錢沒賺到, 還賠了2000多萬。 幾個弟弟打起了退堂鼓, 唯獨魏應州不服輸, “就此回到臺灣, 沒有面子!”但是,

市場不相信眼淚, 魏應州已經沒有太多選擇。

果然, 半年後, 魏應州就撐不下去了, 他不得不關閉了通遼的最後一個工廠, 最後淪落到連買臥鋪的錢都捨不得花, 只好坐綠皮車返回北京。

通遼到北京有18個小時的車程, 饑腸轆轆之下, 魏應州想到了自己包裡的6碗臺灣泡面。

當時, 泡面在大陸還是個稀罕貨。 熱氣騰騰, 有番茄, 又有雞蛋, 立刻引來同車旅客的圍觀。 “面是從哪買的?”“從臺灣帶來的!”

旅客大失所望, 魏應州卻眼前一亮, “大陸沒有碗裝泡面, 正是翻身的機會!”

的確, 當時國內的速食麵很便宜, 5毛錢一包, “但開水泡不熟”。 進口的速食麵好吃, 卻要5、6塊一包, “大眾消費不起”。

物美與價廉能否兼得?魏應州的腦海裡立馬浮現出一款開水沖泡方便、定價便宜的速食麵。

“名字就叫康師傅!”因為他來北京後, 注意到大家見了面都互稱師傅, “很親切, 還包含健康的意思。 ”

思路有了, 但是缺錢, 拿啥投產?關鍵時刻, 父親的老戰友送來5000萬投資, “憑你的吃苦勁頭, 這錢肯定虧不了!”

於是, 1991年底, 魏應州在天津塘沽成立頂益食品公司, 註冊資金5000萬。

錢一到位, 魏應州馬上開始了連軸轉, “買設備、調試機器, 車間中試”。 他每天早上6點到車間, 緊盯生產線調試, 晚上12點還在研究市場調研。 那段時間, 全公司24小時都處在“戰鬥”狀態。

彼時, 方便上市場上三足鼎立, “統一”主打骨湯營養, “錦豐”迎合華南地區的清淡口味, “斯美特”則主攻小麥原料。

康師傅的特色是呢?魏應州到東北、內蒙古等5個地方兜了圈,

立馬有了思路, “北方人口味偏重, 就做紅燒牛肉麵。 ”

一年後的1992年7月18日, 第一碗紅燒牛肉麵在天津工廠下線。

和市場上的其他速食麵不同, 康師傅紅燒牛肉麵多了一個牛肉醬料包, 還配有紙制碗和塑膠叉子, 而且, 魏應州直接喊出1.98元的超低價, “比對手便宜15%。 ”

當年8月21日, 他在天津酒店召開200多家經銷商參加的訂貨大會, 並現場支起10口大鍋, 旁邊堆著100多箱速食麵。

隨著200多碗康師傅進了經銷商的肚子, 現場也搞定5000多份訂單。 此後, 康師傅一炮打響, 當月售出10萬包。 最為主要的是消費者很買帳, “碗有了, 吃面的工具也有了, 還有牛肉醬料包, 實在夠味!”

當時的康師傅火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跟你說吧, 1993年初, 廈門一位經銷商為了買康師傅, 專程飛到天津住了一個月,每天上午9點準時到工廠下訂單,“只要能拿到康師傅的提貨單,走出大門加價30%,立馬就能出手。”

銷量一上去,生產壓力就大了去了。而當時天津工廠的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只能生產15萬包泡面,供應天津和附近市場都不夠。不少股東建議先鞏固天津周邊市場,等資金回收後再向全國擴張。

可魏應州不這麼想,他一拍桌子,“必須快馬加鞭,火速佔領全國市場!”產能呢?這難不倒魏應州,他回臺灣一招手,立馬有5家公司送上4000萬現金,“入股康師傅,相當於買了一條現金奶牛。”

此後的1994年,頂新集團在天津的制面一廠、二廠、調理廠相繼建成投產,30多條生產線一齊開足馬力,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產量很快突破500萬包。

當時工廠一絕的是,魏應州天天早餐都要吃康師傅,“每天八點,所有生產線上的速食麵樣品都送到辦公桌,逐一品嘗”。他發現一袋不合格,質監部門全體員工就會被扣3個月的績效!

老闆親自抓,還有誰敢偷懶?資料顯示,1994年康師傅賣出去2億包,楞沒收到一個關於品質的投訴。

1995年,魏應州全面鋪開廣告宣傳,他掏出1個多億的廣告費,在央視每半小時播放一次。伴隨“香噴噴,好吃看得見”,康師傅開始飛進千家萬戶。

這還不算,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上,鋪天蓋地都是康師傅廣告,就連大學食堂的餐桌上都貼著康師傅的插畫。一時間,1000多所高校大學生人手一碗泡面,“康師傅”更成了大學生口中方便美食的代名詞。

1995年底,即便批發商們拿著成捆現金,在廠區門口等5個小時也買不到一包面。

為了解決產能的瓶頸,一年後的1996年,魏應州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等地方建立了7個生產基地。

很快,康師傅日產量突破2500萬包,康師傅的年銷售量也超過60億包,市場佔有率達到40%,康師傅遂成了方便上市場上的龍頭老大。

1996年2月5日,魏應州帶領康師傅在香港主機板上市,成功募集到15億港元。

錢一多,頭腦就膨脹。此後,魏應州也陷入盲目多元化經營的泥潭中。當年6月,他在天津設廠,生產糕餅產品。9月,又在杭州生產康師傅飲料。

光是擴大內部還嫌不過癮,魏應州又大舉對外搞收購。當年10月,出資5個億收購德克士,隔年投資8000萬,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一年時間不到,康師傅已經在廣州、深圳等地就開出15家樂購超市。

1998年4月,魏應州更是以每股18塊的價格並購臺灣第2大食品集團——味全公司。要知道,味全可是臺灣首屈一指的綜合食品企業,“經營範圍還涉及超市和專業物流運輸系統。”

沒有想到,吞下味全等於吞下顆毒丸。當年,味全因為經營不善,股價一路狂跌,最低跌至每股1塊1。為托住股價,魏應州不得不動用了康師傅的資金,由此導致康師傅出現財務危機,“現金流嚴重吃緊,資金周轉入不敷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年,由於疏于管理,康師傅銷量急劇下降,從18個億直線跌落到10個億,銳減40%。

迫于無奈,魏應州找到老對手“統一”,想和對方談合作,怎料對方獅子大開口,“必須收購康師傅全部股份”。

是可忍孰不可忍,“怎麼對得起一路打拼過來的員工!”魏應州斷然拒絕。危急關頭,他祭出三板斧,“必須拯救康師傅”。

首先,尋求外援,擴大合夥人隊伍。

沒有錢,骨頭再硬也沒用。當時,魏應州跑了北京、上海等30多家銀行,卻處處碰壁。要說他還真有點狗屎運,就在絕望之時,三洋食品的創辦人井田毅主動找上門來。

原來,三洋食品是日本最大的速食面生產廠商,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後3年卻遲遲生產不出符合大眾口味的產品,“借力康師傅,進入內地市場是最好的選擇。”

1998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最終以10億資金,收購了康師傅33%的股權,當然,魏應州依然享有大股東的決策經營權。

第二,產品上發力,推出地方特色。

資金問題一解決,魏應州就開始在產品與市場端發力,“改變包裝方式、加大行銷力度、開發更多管道”,然而效果都不太好。

怎麼回事?經過長達一年的跟蹤調查,魏應州找到了根本原因,“消費者已經厭倦了單一的牛肉口味。”此後,魏應州潛心研究內地8大菜系,很快找到答案,“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南甜北鹹,東酸西辣的習慣一直就沒改變過。”

此後的1999年春天,區域性品牌推出,“成都做香辣味,重慶做麻辣味,東北做酸菜味。”年底,新口味速食麵在全國爆紅,康師傅銷量上升到30億。

最後是通過空地模式,實現全方位推廣。

2000年,魏應州採用“空軍轟炸+陸軍登陸”的空對接模式,“先採取明星的代言廣告高頻率轟炸,然後迅速鋪貨,覆蓋大中小城市銷售網路。”

他一口氣拿出2億的預算,一網打盡海峽兩岸的大牌明星,包括蘇有朋、鄭元暢、陳喬恩、任賢齊、張惠妹等人氣偶像,結果康師傅立刻收穫5000多萬青少年粉絲。

地面上,魏應州一改從前只接觸大經銷商的習慣,讓一線銷售人員和30萬家小賣店聯繫,“一天必須接觸10個小賣部,及時反映管道的需求。”

結果到了2001年,康師傅重回巔峰,年銷量一舉突破60億大關。

10年後,康師傅形成速食麵、糕點、飲料三大支柱性產品,系列產品不僅暢銷中國內地,還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西歐及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

如今,魏應州旗下擁有康師傅、味全、德克士、福滿多、全家便利等20多個品牌,營業額高達5000億,海峽兩岸的員工多達10萬人,康師傅市值一度高達1200億人民幣。

“康師傅一年賣出100億包泡面,排起來可以繞地球37圈。”這就是魏應州奮鬥30年的成果。

專程飛到天津住了一個月,每天上午9點準時到工廠下訂單,“只要能拿到康師傅的提貨單,走出大門加價30%,立馬就能出手。”

銷量一上去,生產壓力就大了去了。而當時天津工廠的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只能生產15萬包泡面,供應天津和附近市場都不夠。不少股東建議先鞏固天津周邊市場,等資金回收後再向全國擴張。

可魏應州不這麼想,他一拍桌子,“必須快馬加鞭,火速佔領全國市場!”產能呢?這難不倒魏應州,他回臺灣一招手,立馬有5家公司送上4000萬現金,“入股康師傅,相當於買了一條現金奶牛。”

此後的1994年,頂新集團在天津的制面一廠、二廠、調理廠相繼建成投產,30多條生產線一齊開足馬力,24小時不間斷生產,日產量很快突破500萬包。

當時工廠一絕的是,魏應州天天早餐都要吃康師傅,“每天八點,所有生產線上的速食麵樣品都送到辦公桌,逐一品嘗”。他發現一袋不合格,質監部門全體員工就會被扣3個月的績效!

老闆親自抓,還有誰敢偷懶?資料顯示,1994年康師傅賣出去2億包,楞沒收到一個關於品質的投訴。

1995年,魏應州全面鋪開廣告宣傳,他掏出1個多億的廣告費,在央視每半小時播放一次。伴隨“香噴噴,好吃看得見”,康師傅開始飛進千家萬戶。

這還不算,北京、上海等20多個城市的公交、地鐵上,鋪天蓋地都是康師傅廣告,就連大學食堂的餐桌上都貼著康師傅的插畫。一時間,1000多所高校大學生人手一碗泡面,“康師傅”更成了大學生口中方便美食的代名詞。

1995年底,即便批發商們拿著成捆現金,在廠區門口等5個小時也買不到一包面。

為了解決產能的瓶頸,一年後的1996年,魏應州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瀋陽等地方建立了7個生產基地。

很快,康師傅日產量突破2500萬包,康師傅的年銷售量也超過60億包,市場佔有率達到40%,康師傅遂成了方便上市場上的龍頭老大。

1996年2月5日,魏應州帶領康師傅在香港主機板上市,成功募集到15億港元。

錢一多,頭腦就膨脹。此後,魏應州也陷入盲目多元化經營的泥潭中。當年6月,他在天津設廠,生產糕餅產品。9月,又在杭州生產康師傅飲料。

光是擴大內部還嫌不過癮,魏應州又大舉對外搞收購。當年10月,出資5個億收購德克士,隔年投資8000萬,在上海成立樂購超市,一年時間不到,康師傅已經在廣州、深圳等地就開出15家樂購超市。

1998年4月,魏應州更是以每股18塊的價格並購臺灣第2大食品集團——味全公司。要知道,味全可是臺灣首屈一指的綜合食品企業,“經營範圍還涉及超市和專業物流運輸系統。”

沒有想到,吞下味全等於吞下顆毒丸。當年,味全因為經營不善,股價一路狂跌,最低跌至每股1塊1。為托住股價,魏應州不得不動用了康師傅的資金,由此導致康師傅出現財務危機,“現金流嚴重吃緊,資金周轉入不敷出。”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年,由於疏于管理,康師傅銷量急劇下降,從18個億直線跌落到10個億,銳減40%。

迫于無奈,魏應州找到老對手“統一”,想和對方談合作,怎料對方獅子大開口,“必須收購康師傅全部股份”。

是可忍孰不可忍,“怎麼對得起一路打拼過來的員工!”魏應州斷然拒絕。危急關頭,他祭出三板斧,“必須拯救康師傅”。

首先,尋求外援,擴大合夥人隊伍。

沒有錢,骨頭再硬也沒用。當時,魏應州跑了北京、上海等30多家銀行,卻處處碰壁。要說他還真有點狗屎運,就在絕望之時,三洋食品的創辦人井田毅主動找上門來。

原來,三洋食品是日本最大的速食面生產廠商,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後3年卻遲遲生產不出符合大眾口味的產品,“借力康師傅,進入內地市場是最好的選擇。”

1998年7月,日本三洋食品最終以10億資金,收購了康師傅33%的股權,當然,魏應州依然享有大股東的決策經營權。

第二,產品上發力,推出地方特色。

資金問題一解決,魏應州就開始在產品與市場端發力,“改變包裝方式、加大行銷力度、開發更多管道”,然而效果都不太好。

怎麼回事?經過長達一年的跟蹤調查,魏應州找到了根本原因,“消費者已經厭倦了單一的牛肉口味。”此後,魏應州潛心研究內地8大菜系,很快找到答案,“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南甜北鹹,東酸西辣的習慣一直就沒改變過。”

此後的1999年春天,區域性品牌推出,“成都做香辣味,重慶做麻辣味,東北做酸菜味。”年底,新口味速食麵在全國爆紅,康師傅銷量上升到30億。

最後是通過空地模式,實現全方位推廣。

2000年,魏應州採用“空軍轟炸+陸軍登陸”的空對接模式,“先採取明星的代言廣告高頻率轟炸,然後迅速鋪貨,覆蓋大中小城市銷售網路。”

他一口氣拿出2億的預算,一網打盡海峽兩岸的大牌明星,包括蘇有朋、鄭元暢、陳喬恩、任賢齊、張惠妹等人氣偶像,結果康師傅立刻收穫5000多萬青少年粉絲。

地面上,魏應州一改從前只接觸大經銷商的習慣,讓一線銷售人員和30萬家小賣店聯繫,“一天必須接觸10個小賣部,及時反映管道的需求。”

結果到了2001年,康師傅重回巔峰,年銷量一舉突破60億大關。

10年後,康師傅形成速食麵、糕點、飲料三大支柱性產品,系列產品不僅暢銷中國內地,還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西歐及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

如今,魏應州旗下擁有康師傅、味全、德克士、福滿多、全家便利等20多個品牌,營業額高達5000億,海峽兩岸的員工多達10萬人,康師傅市值一度高達1200億人民幣。

“康師傅一年賣出100億包泡面,排起來可以繞地球37圈。”這就是魏應州奮鬥30年的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