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張遼:以不變應萬變,八百破十萬

張遼, 字文遠, 是三國時期魏國曹操的心腹和愛將。 當年曹操愛惜劉備義弟關羽之才, 曾經強留關羽在其帳下, 在此期間, 關羽結交下兩個生死朋友,

一個是徐晃徐公明, 另一個就是張遼張文遠。 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統治時期, 張遼一直為曹操鎮守東南方, 引兵抗拒東吳的隨時侵犯, 於是有過張遼八百破十萬的傳奇戰役。

有一天, 曹操命令張遼屯兵長社, 張遼立刻準備率領部下前往長社駐紮, 正在這時, 軍隊裡有人謀反, 半夜裡在軍營四處放火作亂, 全軍上下無不惶恐不安, 軍心大亂, 眼看就要分崩離析。 身為主帥的張遼此刻並沒有絲毫的慌亂, 他在細心聽取了軍士對情況的彙報後, 對左右的文臣武將仔細分析道:“大家不要輕舉妄動, 以免中了敵人的詭計。 這不是全軍叛亂,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一定是有個別人肆意製造混亂, 想趁機擾亂軍心,

假如我們一慌亂, 兵士們肯定跟著慌, 整個軍營就會立刻亂作一團, 敵人必定趁虛而入, 那樣我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如果我們冷靜地觀察是哪所軍營哪個將領在故意散播謠言或者指揮軍士作亂, 我們就可以找到叛亂的真正兇手, 這樣敵人的陰謀詭計就會被我們識破了, 到時候他就是想跑都來不及了。 ”大家紛紛點頭稱讚, 並將自己手下的士兵召集到張遼的中軍帳下。 等全體軍隊都到齊之後, 張遼才慢吞吞地出現在大夥面前, 然後十分鎮定而嚴厲地命令軍中士卒說:“我知道大家是受到了蒙蔽, 沒有人想要造反叛亂, 臨行前曹丞相給我們下發了足夠的糧食給養和酒肉, 我們的糧草充足, 兵器也十分的完好,
我們一定能夠完成相的重托。 現在有人想趁機製造混亂, 他的小伎倆是不會得逞的!不想造反的人就安靜地坐在軍營中別動, 否則以叛亂論處!誰要是敢違抗命令輕舉妄動, 誰就是叛亂者或是叛亂者的同黨, 被抓住後一律格殺勿論!大家都回到自己的營帳中去吧!”然後, 張遼率領手下的心腹將領和幾十名親兵衛士站在軍陣中。 士兵們一看騷亂停止了, 就乖乖的回到自己的營帳中坐下來安心待命, 而叛亂的首領則顯得心慌意亂, 他手下的兵士嚇得體似篩糠, 有幾個甚至主動走出來承認錯誤, 並揭發了叛亂的首領。 只見張遼微微一笑, 命令士兵將叛亂者帶上來, 然後重新召集全體士兵, 當著大夥的面將叛亂的首領就地正法了,
這樣一來, 再也沒有人敢煽動士兵叛亂了, 這場騷亂的結果, 不但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反而被足智多謀的張遼趁機穩定了軍心, 極大的提升了隊伍的戰鬥力。

【智慧點撥】

張遼雖然是一個武將, 但卻深諳“以靜制動”的道理, 在有人想借機製造混亂的時候, 反而被張遼利用, 不但被揪出來了, 而且還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應該以智謀取勝, 要有靜觀波瀾起伏的能力, 任憑風浪起, 穩坐釣魚臺, 冷眼旁觀, 巋然不動, 等時機成熟了, 自己也看清楚了事情的發展方向, 再果斷地採取行動, 最後必然成功制勝。 如果遇事慌亂, 自己先沉不住氣, 那就正好中了別人的圈套, 焉有不敗之理。 一個人不管如何聰明和有才能,

當方寸大亂的時候, 也就只剩下手忙腳亂了, 這樣不僅於事無補, 反而會加劇事情的複雜, 弄不好就會一敗塗地。

【引申名言】

志不懾者, 得於預備;膽易奪者, 驚於猝至。

勇者能搏猛獸, 遇蜂蠆而卻走;怒者能破和璧, 聞釜破而失色。 ——(元)許名奎、吳亮《忍經》

【名言釋義】

幹什麼事情都不會被突發的事故所嚇倒, 得益于事先有充分的準備。 意志不堅定, 膽量不夠且毫無準備的人, 在突然發生的變故前只會手足無措。

勇者因為有思想準備, 所以與猛獸搏鬥時毫無懼色, 但是與突然而至的蜂蠍相遇時只能倉皇逃跑, 憤怒時與和氏璧共存亡的人, 卻也吃驚於鐵鍋被打破。

【名言智慧】

臨危不亂, 處變不驚, 隨機應變, 方顯英雄本色。

真正的處變不驚者,是真君子,不是偽君子,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去做一些違心的事,是把信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把君子之道德水準看得高於一切的,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為了實踐自己許下的諾言,不惜拿生命去踐行的,這樣的人才是真君子,才能立天地間,風雨無法動搖之,雷電霹靂都無法撼動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大丈夫。

真正的處變不驚者,是真君子,不是偽君子,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去做一些違心的事,是把信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把君子之道德水準看得高於一切的,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為了實踐自己許下的諾言,不惜拿生命去踐行的,這樣的人才是真君子,才能立天地間,風雨無法動搖之,雷電霹靂都無法撼動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大丈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