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每天瞭解一個人——嚴嵩 朝廷無我富,家產超過全國財政總收入

嚴嵩, 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 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 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 63歲拜相入閣。 嚴嵩書法造詣深, 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 稱其“惟一意媚上, 竊權罔利”。

嚴嵩

逆我者亡

嚴嵩

嚴嵩深知世宗對大臣的猜忌心理, 為了保住他的權位, 他對所有彈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殘酷的打擊, 輕者去之, 重者致死。 沈鍊、楊繼盛之死就是突出的例子。

沈鍊他上疏,

羅列嚴嵩十條罪狀。 主要指責嚴嵩要賄鬻官、沽恩結客、妒賢嫉能、陰制諫官、擅寵害政, 嚴嵩由此大恨, 反擊說沈鍊在知縣任上犯有過失, 想借建言得罪, 受些小處分, 一來避考察, 二來取清名。 世宗被打動, 謫發沈鍊至口外保安。 沈鍊在塞外以詈罵嚴嵩父子為常, 嵩聞之大恨。 嚴嵩將除去沈鍊的事交給其子嚴世蕃, 嚴世蕃囑咐新上任的巡按禦史路楷和宣大總督楊順合計除沈, 許以厚報, “若除吾瘍, 大者侯, 小者卿”。 恰逢白蓮教徒閻浩等被捕, 招供人名甚多。 楊、路列上沈鍊的名字, 經兵部題覆, 沈鍊被殺。

楊繼盛

楊繼盛上疏論嚴嵩十罪、五奸。 把世宗最頭疼的北邊安危與嚴嵩聯繫在一起;又說, 去春雷久不發, 主大臣專政, 去冬日下色赤, 主下有叛臣, 把世宗最相信的天象說與嚴嵩聯繫在一起。 奏疏十罪五奸的內容主要仍是貪賄納奸, 結黨營私, 打擊異己。 這些都摸准了世宗的心理, 很有力量。 但他在結尾處寫道:“願陛下聽臣之言, 察嵩之奸, 或召問裕、景二王, 或詢諸閣臣, 重則置憲,

輕則勒致仕。 ”這就犯了大忌。 一來, 世宗聽信道家者言, 根本不願見二王;二來, 藩王不當過問政事, 詢問二王是何用意?史載:“嵩見召問二王語, 喜謂可指此為罪, 密構於帝。 帝益大怒”, 遂將楊繼盛送鎮撫司拷訊。 為殺楊繼盛, 嚴嵩故意將其名字附在坐大辟的都禦史張經和李天寵之後, 一併奏上。 世宗報可, 嚴嵩就輕而易舉地殺了楊繼盛。

買官熱潮

內閣會議

嚴嵩成為內閣首輔後, 繼續小心侍奉世宗, 世宗賜“忠勤敏達”銀印。 後來, 嚴嵩年老, 提拔其子嚴世蕃協助掌權, 嚴世蕃成為工部侍郎。 嚴世蕃收買世宗左右宦官, 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一舉一動都彙報嚴世蕃。 大臣乾脆叫他們為“大丞相”與“小丞相”。 有大臣譏稱“皇上不能沒有嚴嵩, 嚴嵩不能沒有兒子。 ”

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嚴世蕃狂妄至極,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朝廷無我富!”眾多大臣加以彈劾,皆賴世宗包庇。在嚴嵩一夥的把持下,“政以賄成,官以賂授。”每一開選,視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遷,則視缺之美惡而上下其價。如七品州判,售銀三百兩,六品通判售銀五百兩;刑部主事項治元,用銀一萬三千就可轉任吏部稽勳主事,貢士潘鴻業用銀二千二百兩,就當上了臨清知州。武官中則指揮售銀三百兩,都指揮七百兩,奪職總兵官李鳳鳴出銀兩千兩,起補薊州總兵,老廢總兵官郭琮出銀三千兩,使督漕運。

善惡終有報

嘉靖四十一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于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父子日久生厭。最終,嚴氏父子的權勢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嚴世蕃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無家可歸。兩年後病卒,終年八十七歲。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弔唁的人。

謀奪名畫

嚴嵩在位時,對古人墨寶甚是珍愛。據史書記載,為了獲得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圖》,嚴蒿殺了兩個人。嘉靖年間,嚴蒿得知此圖收藏在員外郎王振齋手中,便派薊門總督王懺去求購。王振齋懼怕嚴蒿的權勢,又捨不得交出這幅畫,於是便找名家臨摹了一幅送給嚴蒿。嚴蒿不知是假,公開炫耀時被曾經裝裱過此畫的裝裱師看破。嚴蒿怒不可遏,隨即以 “欺相”之罪緝拿了王振齋。王振齋招出真跡在其舅舅陸治手中,嚴蒿又利用權勢從陸治手中獲得真跡。可憐的王振齋最後死在獄中。嚴蒿以權勢掠取真跡的內幕王懺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嚴蒿以“治軍失機”的罪名將他殺掉滅口。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根據這一史實編寫了《一捧雪》傳奇並被搬上戲劇舞臺。後嚴蒿逐漸失寵勢倒,其子被處斬,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入皇宮。

嚴蒿結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此外還有田地上百萬畝,房屋六千多間,以及無數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畫。為什麼“字如其人”的說法屢屢落空?嚴嵩臨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釋了這種誤差,他寫道“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至死,他依然認為自己是個浩然正氣的忠臣、君子。奸臣這種自以為正義在胸中的心態讓他們的字看起來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潔,“字如其人”其實只是通過字可以看出寫字人的心理狀況,至於品行是無法從字裡顯露出來的。

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嚴世蕃狂妄至極,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朝廷無我富!”眾多大臣加以彈劾,皆賴世宗包庇。在嚴嵩一夥的把持下,“政以賄成,官以賂授。”每一開選,視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遷,則視缺之美惡而上下其價。如七品州判,售銀三百兩,六品通判售銀五百兩;刑部主事項治元,用銀一萬三千就可轉任吏部稽勳主事,貢士潘鴻業用銀二千二百兩,就當上了臨清知州。武官中則指揮售銀三百兩,都指揮七百兩,奪職總兵官李鳳鳴出銀兩千兩,起補薊州總兵,老廢總兵官郭琮出銀三千兩,使督漕運。

善惡終有報

嘉靖四十一年,有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於扶乩聞名于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剛好嚴嵩路過。世宗對嚴嵩父子日久生厭。最終,嚴氏父子的權勢被藍道行的幾句話推倒,嚴世蕃被判斬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無家可歸。兩年後病卒,終年八十七歲。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弔唁的人。

謀奪名畫

嚴嵩在位時,對古人墨寶甚是珍愛。據史書記載,為了獲得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圖》,嚴蒿殺了兩個人。嘉靖年間,嚴蒿得知此圖收藏在員外郎王振齋手中,便派薊門總督王懺去求購。王振齋懼怕嚴蒿的權勢,又捨不得交出這幅畫,於是便找名家臨摹了一幅送給嚴蒿。嚴蒿不知是假,公開炫耀時被曾經裝裱過此畫的裝裱師看破。嚴蒿怒不可遏,隨即以 “欺相”之罪緝拿了王振齋。王振齋招出真跡在其舅舅陸治手中,嚴蒿又利用權勢從陸治手中獲得真跡。可憐的王振齋最後死在獄中。嚴蒿以權勢掠取真跡的內幕王懺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嚴蒿以“治軍失機”的罪名將他殺掉滅口。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根據這一史實編寫了《一捧雪》傳奇並被搬上戲劇舞臺。後嚴蒿逐漸失寵勢倒,其子被處斬,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入皇宮。

嚴蒿結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此外還有田地上百萬畝,房屋六千多間,以及無數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畫。為什麼“字如其人”的說法屢屢落空?嚴嵩臨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釋了這種誤差,他寫道“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至死,他依然認為自己是個浩然正氣的忠臣、君子。奸臣這種自以為正義在胸中的心態讓他們的字看起來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潔,“字如其人”其實只是通過字可以看出寫字人的心理狀況,至於品行是無法從字裡顯露出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