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當帝豪GL 1.3T遇到朗逸1.2T,我想說

10萬出頭, 緊湊級, 作為銷量最大的細分市場之一, 消費者主要有兩個大方向, 合資和自主, 對, 這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角, 分別是合資和自主的標杆車型:朗逸180TSI和帝豪GL 1.3T。

一個有優惠, 裸車落地11萬出頭, 另一個11萬不到, 正是棋逢對手。

有些時候會很慶倖自己入行比較晚, 主要是在試駕自主品牌車型的情況下, 因為從主編口中聽說了太多當年為自主車型頭疼的事蹟。 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經有了絕大的進步, 至少, 不需要再反復斟酌用詞是否過當了。 甚至於, 對於帝豪GL這款車而言, 可以拍著良心下這樣一個結論, 這車, 真不錯。

對, 帝豪GL確實挺不錯的, 不論是駕駛體驗, 還是外觀內飾設計、選材用料、科技配置等方面均達到了如今自主品牌的頂尖水準, 想要向上一步對抗合資, 比如緊湊級標杆車型朗逸, 在我看來綜合實力也僅是稍遜, 但對於偏重點各異的購車群體而言, 更有性價比的帝豪GL已經給出了足夠多值得選擇的理由。

30秒鐘看完本文:

→ 1.小排量渦輪+雙離合的組合是如今最流行的動力總成, 帝豪GL的1.3T+6擋DCT表現相當亮眼, 但平順性略遜於朗逸的1.2T+7擋DSG

→ 2.油耗表現朗逸遠勝帝豪GL, 朗逸6出頭, 帝豪8到9

→ 3.空間和乘坐舒適度兩者半斤八兩, 底盤表現朗逸更好, 但座椅帝豪更佳

→ 4.配置帝豪GL遠超朗逸, 1.2T的朗逸連個中控大屏都沒有

→ 5.由裝配工藝、調校水準等細節堆砌而來的整車綜合素質朗逸還是要勝過帝豪GL, 不過考慮到兩者的差價, 推薦哪款主要還是看那個VW標在你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品牌究竟能夠值多少溢價

試駕車基本資料:

帝豪GL那麼好, 好在哪裡?

1.設計。 在我看來, 帝豪GL對比朗逸還是有許多優勢的, 比如避免了審美疲勞的內飾外觀設計。 吉利的家族化設計比起四平八穩的大眾多了不少個性化的元素, 尤其是內飾, 從色彩搭配到功能區佈局都有著更多的新意。 而且原創度高, 一體化程度高, 中控螢幕上下向副駕駛側延伸的兩條曲線是我對於帝豪GL內飾設計中最滿意的一點。 這塊空間因為沒有功能性, 因此許多車型並沒有對這塊空間進行過多的裝飾, 空空蕩蕩。

朗逸反倒是因為整車都沒啥裝飾,內飾非常簡單,倒是沒有形成落差,內飾氛圍還是統一的

比起許多採用拼湊手段的車企,吉利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設計風格,應用了中國傳統元素,比如門把手處的浮雕裝飾。而大眾的外觀和內飾設計時被詬病已久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見到有多大的改善。

2.用料。帝豪GL的內飾材料算得上厚道,該用皮的地方都用了皮,而門把手位置上的浮雕裝飾也顯得十分用心,中控台整體也用了銀色的裝飾板覆蓋,與黑色的內飾基調形成了撞色的效果,空調出風口,螢幕四周也都用了鍍鉻裝飾包圍。杯架位置也沒有因為節約成本忽略滑動隔板,闔上隔板之後,中控區平整清爽,觀感優秀。

3.配置。這方面一向是自主品牌的強項,朗逸的配置水準只能算是夠用,有了藍牙、自動空調、無鑰匙啟動、定速巡航、前後泊車雷達等,基本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是,朗逸除了頂配,都沒有中控大屏啊,一輛車有沒有中控臺上的大螢幕將會極大地影響這輛車給人的檔次感。比如這裡有一張沒有中控大屏車型的圖片。

而帝豪GL就簡直不止是用大方來形容了,對比朗逸有幾項關鍵的配置著實讓人心動,比如倒車影像,大大方便了倒車苦手,就算對比同級其他車型也有許多優勢,比如ACC自我調整巡航,這項配置基本要到20萬以上級別車型中才會配備,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比定速巡航更安心。以及與之關聯的預碰撞安全系統更是能夠保障行車安全。其他配置比如無鑰匙進入、自動駐車、頭部氣簾、電動調節座椅等也能夠進一步提升駕駛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帝豪GL的G-Link系統,連接手機同步顯示的功能相當好用

4.價格。官方指導價上,兩者有著3.21萬元的差額,儘管朗逸有著幅度不小的優惠,而帝豪GL因為車型較新的緣故價格比較堅挺,但帝豪GL還是比朗逸便宜不少,10%的差價已經不小。

可是,儘管帝豪GL這麼好,我仍然想選朗逸

為什麼呢?左右我選擇的並不是朗逸車頭那個VW標誌,而是朗逸提供的實實在在更加輕鬆愜意的駕駛氛圍。

帝豪GL的優勢可以看做是一輛車的軟實力,那麼硬實力是什麼呢?自然是車輛的駕駛感受、底盤完整度為代表的車輛基本素質了。在這一方面,大眾的水準還是要領先于自主品牌。

1.動力表現。別看朗逸180TSI的1.2T發動機比帝豪GL的1.3T發動機排量更小,但從輸出水準上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朗逸的1.2T發動機最大功率110馬力,小於帝豪GL的129馬力,但是扭矩方面朗逸達到了200牛·米,而帝豪GL則為185牛·米。對於日常的速度區間,一個寬泛扭矩區間的作用是大於功率的。這一點通過百公里加速時間也可以體現,朗逸的百公里加速的測試成績不到10秒,而帝豪GL則需要11秒出頭。

油門的回應性方面,普通模式下帝豪GL比朗逸的響應更快,但切換至運動模式/S擋,朗逸的提升很明顯,但帝豪GL的改變則不夠顯著。這兩款車型還會有一個共同的顧慮,那就是雙離合變速箱的表現。帝豪GL的6擋雙離合表現在自主品牌中屬於最上層次,但比起朗逸上大眾潛心發展多年的DSG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發動機噪音的抑制方面,帝豪GL也弱於朗逸。

2.底盤素養。儘管PQ34是20年前就開始使用的平臺,但其成熟度仍然要高於帝豪GL代表的吉利3.0水準。不談這種車型不看重的運動性能,朗逸過減速帶的彈跳、高速穩定性、過破損路面的剛性都比帝豪GL稍高一個檔次,整體感非常強,而帝豪GL還殘留著一點點瑣碎。從這方面說,自主品牌還需要奮起直追。

3.裝配工藝。儘管前文說了帝豪GL比朗逸用料更加實誠,但更好的材料並不能夠完全等價於體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控臺上的旋鈕、按鈕,甚至車窗升降按鈕,大眾對於阻尼的把握,對回饋的適配都是高水準的,而這確實許多自主廠商在堆料時往往會忽視的小細節。就像如今的手機行業,單純的堆料已經不能夠吸引消費者,精品體驗才是當下的新時尚。因此,儘管材料並不如帝豪GL,朗逸也不會給人檔次低的感覺。

4.油耗水準。如今推廣小排量最大的目的就是實現低油耗,不過不得不承認,中國在發動機技術方面和國外先進水準還有差距,也難怪總是想著在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了。朗逸1.2T的綜合油耗基本能夠保證在百公里6升出頭,而帝豪GL則在8-9升左右,這個差距不小,就算朗逸推薦加95號汽油也補不回這個差價。

5.二手殘值。帝豪GL上市並沒有太久,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比,但是二手殘值和品牌價值,歷史口碑有著相當大的關聯。自主品牌的轉變尚未太久,產品品質提升並未得到時間的證明。更何況,高配置並不會在二手車中占到太多的便宜,三大件才是二手車關注的點,因此在可見的未來裡面,朗逸的二手殘值率還是會高於帝豪GL。

除此之外,對於帝豪GL,還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和朗逸對比,在車內空間,乘坐舒適度等方面不相上下,朗逸底盤有優勢,可偏短的坐墊拖了後腿,而帝豪GL則是座椅的舒適性表現更加出色。雖然朗逸的綜合素質仍然佔有一定優勢,但兩者較大的差價卻能夠讓人忽略這點細微的差別。儘管,僅現在而言,我更傾向於選擇朗逸,但如果未來吉利4.0的時代,帝豪GL能夠將電阻屏換成電容屏,並且把在博越上備受好評的語音系統也加上的話,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優勢,並且在動力系統,底盤素質方面縮小差距,那麼我也許會堅定選擇帝豪GL了。

為什麼帝豪GL這麼好,我還是選朗逸?

從銷量上來看,更多的人同樣選擇了朗逸,4月朗逸銷量29277輛,難得地擠到了轎車榜第三,被英朗和軒逸逆襲,不過好歹朗逸也是常年霸佔銷量榜,仍然是緊湊級轎車的標杆。而帝豪GL則賣了9073輛,位列榜單35名。不過,帝豪GL的同胞兄弟帝豪,可是自主品牌中唯一一個名列前十的車型,銷量16069輛。儘管帝豪GL比帝豪更加優秀,但更低的價格決定了銷量。換句話說,如果帝豪GL更優秀一點,或者價格更低一點,消費者也會更多的選擇帝豪GL。

說白了,品牌帶來的溢價也有一個數字,福布斯不是發佈了一個品牌價值排行榜嗎?就是將這種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或許朗逸的銷量有一部分是沖著大眾車標去的,但這種口碑、品牌上的優勢也是大眾靠著時間積累起來的,也是朗逸實力組成的一部分。

用一個簡單的算式,朗逸的價值=車輛分數(分數和成本是有區別的,包括了技術優勢等無法簡單統計的因素)10萬+品牌溢價4萬=14萬,而帝豪GL則=車輛分數9.5萬+品牌溢價0.5萬=10萬,因此帝豪GL需要比朗逸便宜4萬元才能與之相當,如今兩者的差價並沒有4萬,因此帝豪GL的銷量還比不上朗逸,因此我還是想選朗逸。

而帝豪的價值呢,車輛分數8.5萬+溢價0.5萬=9萬,與帝豪GL相比,價值相差1萬,而銷售價格卻差了將近2萬,因此帝豪賣的比帝豪GL更好。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帝豪和朗逸之間不能夠直接對比,因為兩車的定位,價位之間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兩者的客戶群體並沒有太多的重合度,換句話說,不是競爭對手,怎麼對比。

那麼帝豪GL怎麼追上朗逸?提升車輛分數,但是車輛本身的成本是有限制的,帝豪GL不可能以當前的價格達到博瑞的水準,成本上不可能,要保證售價不變,車輛分數最多只能達到10萬,因此只能提高無形的資本,品牌溢價。

由此便可以看出,對於自主車企而言,品牌的整體提升是如何重要的任務。而向上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升品牌溢價的過程,在智慧手機領域,中國企業已經逐步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華為算是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Mate和P系列能夠與蘋果三星掰掰手腕,OV也通過大量的廣告(最粗暴直接的形象塑造)以及自拍快充上的造詣支撐起了自己的高售價,用戶已經可以為品牌帶來的附加值買單。而汽車行業,自主車企仍然在摸索之中,如何提升,最基本的就是產品層面,比如車輛品質一定要過關,以及產品需要有在同級中脫穎而出的亮點,帝豪GL的選擇是提供了同級可以算是唯一的ACC自我調整巡航功能。這兩點還算是比較方便做到,但對於汽車這一僅次於房子的大件而言,還有太多,比如文化層面,比如歷史底蘊以及各種賽事帶來的形象,技術底蘊提升,都是中國廠商還欠缺的。

我不是認為自主車企一定要靠著溢價把車子賣得越來越貴,學習OV之流,畢竟溢價不是成本(不是說提升品牌溢價不需要成本,畢竟宣傳、賽事、技術研發都是要錢的,但兩者不是正比關係,甚至不是正相關),溢價的作用就是一個競爭力的體現,讓產品的價值能夠與對手等同,那麼售價便宜的自然就可以賣的多。

但是華為是可以學習的,因為高端市場就擺在那裡,而進入高端市場的敲門磚確實需要品牌具備一定程度的溢價。吉利已然成為中國自主車企新的領頭羊,帝豪GL需要向上,但高端市場卻不需要帝豪GL或者博瑞。那是領克乃至富豪的任務,或許還要加上一個蓮花?

T-bug說:

越是集成生活需求的車輛,消費者對它的要求也會更多更高,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成本導致該價位車輛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須在品牌核心與市場需求之間取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平衡。

而實際在購買這個價位車型時,大家各自考量的肯定不只是車型本身的表現和滿意度,一說就是性價比,那眾說紛紜的品牌力與誰買誰知的綜合實力,權重會占多少呢?

你會選擇哪款? (單選) 0人 0% 以帝豪GL為代表的自主品牌 0人 0% 以朗逸為代表的合資品牌 0人 0% 都不選 投票

空空蕩蕩。

朗逸反倒是因為整車都沒啥裝飾,內飾非常簡單,倒是沒有形成落差,內飾氛圍還是統一的

比起許多採用拼湊手段的車企,吉利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設計風格,應用了中國傳統元素,比如門把手處的浮雕裝飾。而大眾的外觀和內飾設計時被詬病已久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見到有多大的改善。

2.用料。帝豪GL的內飾材料算得上厚道,該用皮的地方都用了皮,而門把手位置上的浮雕裝飾也顯得十分用心,中控台整體也用了銀色的裝飾板覆蓋,與黑色的內飾基調形成了撞色的效果,空調出風口,螢幕四周也都用了鍍鉻裝飾包圍。杯架位置也沒有因為節約成本忽略滑動隔板,闔上隔板之後,中控區平整清爽,觀感優秀。

3.配置。這方面一向是自主品牌的強項,朗逸的配置水準只能算是夠用,有了藍牙、自動空調、無鑰匙啟動、定速巡航、前後泊車雷達等,基本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是,朗逸除了頂配,都沒有中控大屏啊,一輛車有沒有中控臺上的大螢幕將會極大地影響這輛車給人的檔次感。比如這裡有一張沒有中控大屏車型的圖片。

而帝豪GL就簡直不止是用大方來形容了,對比朗逸有幾項關鍵的配置著實讓人心動,比如倒車影像,大大方便了倒車苦手,就算對比同級其他車型也有許多優勢,比如ACC自我調整巡航,這項配置基本要到20萬以上級別車型中才會配備,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比定速巡航更安心。以及與之關聯的預碰撞安全系統更是能夠保障行車安全。其他配置比如無鑰匙進入、自動駐車、頭部氣簾、電動調節座椅等也能夠進一步提升駕駛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帝豪GL的G-Link系統,連接手機同步顯示的功能相當好用

4.價格。官方指導價上,兩者有著3.21萬元的差額,儘管朗逸有著幅度不小的優惠,而帝豪GL因為車型較新的緣故價格比較堅挺,但帝豪GL還是比朗逸便宜不少,10%的差價已經不小。

可是,儘管帝豪GL這麼好,我仍然想選朗逸

為什麼呢?左右我選擇的並不是朗逸車頭那個VW標誌,而是朗逸提供的實實在在更加輕鬆愜意的駕駛氛圍。

帝豪GL的優勢可以看做是一輛車的軟實力,那麼硬實力是什麼呢?自然是車輛的駕駛感受、底盤完整度為代表的車輛基本素質了。在這一方面,大眾的水準還是要領先于自主品牌。

1.動力表現。別看朗逸180TSI的1.2T發動機比帝豪GL的1.3T發動機排量更小,但從輸出水準上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朗逸的1.2T發動機最大功率110馬力,小於帝豪GL的129馬力,但是扭矩方面朗逸達到了200牛·米,而帝豪GL則為185牛·米。對於日常的速度區間,一個寬泛扭矩區間的作用是大於功率的。這一點通過百公里加速時間也可以體現,朗逸的百公里加速的測試成績不到10秒,而帝豪GL則需要11秒出頭。

油門的回應性方面,普通模式下帝豪GL比朗逸的響應更快,但切換至運動模式/S擋,朗逸的提升很明顯,但帝豪GL的改變則不夠顯著。這兩款車型還會有一個共同的顧慮,那就是雙離合變速箱的表現。帝豪GL的6擋雙離合表現在自主品牌中屬於最上層次,但比起朗逸上大眾潛心發展多年的DSG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發動機噪音的抑制方面,帝豪GL也弱於朗逸。

2.底盤素養。儘管PQ34是20年前就開始使用的平臺,但其成熟度仍然要高於帝豪GL代表的吉利3.0水準。不談這種車型不看重的運動性能,朗逸過減速帶的彈跳、高速穩定性、過破損路面的剛性都比帝豪GL稍高一個檔次,整體感非常強,而帝豪GL還殘留著一點點瑣碎。從這方面說,自主品牌還需要奮起直追。

3.裝配工藝。儘管前文說了帝豪GL比朗逸用料更加實誠,但更好的材料並不能夠完全等價於體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控臺上的旋鈕、按鈕,甚至車窗升降按鈕,大眾對於阻尼的把握,對回饋的適配都是高水準的,而這確實許多自主廠商在堆料時往往會忽視的小細節。就像如今的手機行業,單純的堆料已經不能夠吸引消費者,精品體驗才是當下的新時尚。因此,儘管材料並不如帝豪GL,朗逸也不會給人檔次低的感覺。

4.油耗水準。如今推廣小排量最大的目的就是實現低油耗,不過不得不承認,中國在發動機技術方面和國外先進水準還有差距,也難怪總是想著在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了。朗逸1.2T的綜合油耗基本能夠保證在百公里6升出頭,而帝豪GL則在8-9升左右,這個差距不小,就算朗逸推薦加95號汽油也補不回這個差價。

5.二手殘值。帝豪GL上市並沒有太久,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對比,但是二手殘值和品牌價值,歷史口碑有著相當大的關聯。自主品牌的轉變尚未太久,產品品質提升並未得到時間的證明。更何況,高配置並不會在二手車中占到太多的便宜,三大件才是二手車關注的點,因此在可見的未來裡面,朗逸的二手殘值率還是會高於帝豪GL。

除此之外,對於帝豪GL,還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和朗逸對比,在車內空間,乘坐舒適度等方面不相上下,朗逸底盤有優勢,可偏短的坐墊拖了後腿,而帝豪GL則是座椅的舒適性表現更加出色。雖然朗逸的綜合素質仍然佔有一定優勢,但兩者較大的差價卻能夠讓人忽略這點細微的差別。儘管,僅現在而言,我更傾向於選擇朗逸,但如果未來吉利4.0的時代,帝豪GL能夠將電阻屏換成電容屏,並且把在博越上備受好評的語音系統也加上的話,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優勢,並且在動力系統,底盤素質方面縮小差距,那麼我也許會堅定選擇帝豪GL了。

為什麼帝豪GL這麼好,我還是選朗逸?

從銷量上來看,更多的人同樣選擇了朗逸,4月朗逸銷量29277輛,難得地擠到了轎車榜第三,被英朗和軒逸逆襲,不過好歹朗逸也是常年霸佔銷量榜,仍然是緊湊級轎車的標杆。而帝豪GL則賣了9073輛,位列榜單35名。不過,帝豪GL的同胞兄弟帝豪,可是自主品牌中唯一一個名列前十的車型,銷量16069輛。儘管帝豪GL比帝豪更加優秀,但更低的價格決定了銷量。換句話說,如果帝豪GL更優秀一點,或者價格更低一點,消費者也會更多的選擇帝豪GL。

說白了,品牌帶來的溢價也有一個數字,福布斯不是發佈了一個品牌價值排行榜嗎?就是將這種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或許朗逸的銷量有一部分是沖著大眾車標去的,但這種口碑、品牌上的優勢也是大眾靠著時間積累起來的,也是朗逸實力組成的一部分。

用一個簡單的算式,朗逸的價值=車輛分數(分數和成本是有區別的,包括了技術優勢等無法簡單統計的因素)10萬+品牌溢價4萬=14萬,而帝豪GL則=車輛分數9.5萬+品牌溢價0.5萬=10萬,因此帝豪GL需要比朗逸便宜4萬元才能與之相當,如今兩者的差價並沒有4萬,因此帝豪GL的銷量還比不上朗逸,因此我還是想選朗逸。

而帝豪的價值呢,車輛分數8.5萬+溢價0.5萬=9萬,與帝豪GL相比,價值相差1萬,而銷售價格卻差了將近2萬,因此帝豪賣的比帝豪GL更好。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帝豪和朗逸之間不能夠直接對比,因為兩車的定位,價位之間已經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兩者的客戶群體並沒有太多的重合度,換句話說,不是競爭對手,怎麼對比。

那麼帝豪GL怎麼追上朗逸?提升車輛分數,但是車輛本身的成本是有限制的,帝豪GL不可能以當前的價格達到博瑞的水準,成本上不可能,要保證售價不變,車輛分數最多只能達到10萬,因此只能提高無形的資本,品牌溢價。

由此便可以看出,對於自主車企而言,品牌的整體提升是如何重要的任務。而向上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升品牌溢價的過程,在智慧手機領域,中國企業已經逐步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華為算是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Mate和P系列能夠與蘋果三星掰掰手腕,OV也通過大量的廣告(最粗暴直接的形象塑造)以及自拍快充上的造詣支撐起了自己的高售價,用戶已經可以為品牌帶來的附加值買單。而汽車行業,自主車企仍然在摸索之中,如何提升,最基本的就是產品層面,比如車輛品質一定要過關,以及產品需要有在同級中脫穎而出的亮點,帝豪GL的選擇是提供了同級可以算是唯一的ACC自我調整巡航功能。這兩點還算是比較方便做到,但對於汽車這一僅次於房子的大件而言,還有太多,比如文化層面,比如歷史底蘊以及各種賽事帶來的形象,技術底蘊提升,都是中國廠商還欠缺的。

我不是認為自主車企一定要靠著溢價把車子賣得越來越貴,學習OV之流,畢竟溢價不是成本(不是說提升品牌溢價不需要成本,畢竟宣傳、賽事、技術研發都是要錢的,但兩者不是正比關係,甚至不是正相關),溢價的作用就是一個競爭力的體現,讓產品的價值能夠與對手等同,那麼售價便宜的自然就可以賣的多。

但是華為是可以學習的,因為高端市場就擺在那裡,而進入高端市場的敲門磚確實需要品牌具備一定程度的溢價。吉利已然成為中國自主車企新的領頭羊,帝豪GL需要向上,但高端市場卻不需要帝豪GL或者博瑞。那是領克乃至富豪的任務,或許還要加上一個蓮花?

T-bug說:

越是集成生活需求的車輛,消費者對它的要求也會更多更高,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成本導致該價位車輛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須在品牌核心與市場需求之間取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平衡。

而實際在購買這個價位車型時,大家各自考量的肯定不只是車型本身的表現和滿意度,一說就是性價比,那眾說紛紜的品牌力與誰買誰知的綜合實力,權重會占多少呢?

你會選擇哪款? (單選) 0人 0% 以帝豪GL為代表的自主品牌 0人 0% 以朗逸為代表的合資品牌 0人 0% 都不選 投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