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罪魁禍首竟是親兒子

我們都知道,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 大大小小政權的皇帝不下三百多位, 其中不乏明君、暴君、庸君、昏君。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君主, 他們生前功勳卓著, 結果卻因為史官的貶低, 一直被後世所忽略, 這裡要說的便是其中之一。

他就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唐高祖李淵。

一般來說, 開國皇帝多是具有雄才大略之人。 比如一提到宋朝, 我們自然就會想到趙匡胤, 一提到明朝, 我們會想到朱元璋, 可一提到唐朝呢?大家第一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而非他爹李淵。 在大家的印象中, 唐朝的建立貌似跟李淵關係不大。 無論是從太原起兵到進軍長安, 還是從平定天下到最後統一全國, 李淵似乎永遠都是個配角。

他碌碌無能, 暮氣沉沉, 胸無大志, 就連起兵都是被“美人計”陷害的。 相反只有17歲的李世民則是天資聰慧, 是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恐怕未必,

別忘了有這麼一句話:歷史永遠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關於李淵建國事蹟的記載, 都是在玄武門之變後, 由李世民授意史官撰寫的。 而根據隋末唐初的思想家、史學家溫大雅的記載, 李淵其實才是一位真正勇敢、剛烈、足智多謀的戰略家,

當年的太原起兵正是他一手策劃的, 而且是謀劃已久, 並非什麼“美人計”陷害的。 另外李世民在進軍長安中的功勞甚至不如李建成。

太原起兵那邊李淵51歲, 僅僅用了6個月, 他就登上帝位, 建立了唐朝。 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 要想自己建立的王朝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兒。 李淵稱帝后, 在史官的筆下又成了一位整日喜歡狩獵遊樂, 追逐聲色犬馬的昏君, 而李世民則搖身一變成了整日東征西討, 為大唐一統天下做出偉大貢獻的偉岸形象。

雖說不可否認李世民在唐朝統一上的功勞, 可李淵即位後也並非無所事事。 實際上李淵在稱帝后積極調整政策, 改革府兵制, 為朝廷提供了可靠的兵源;同時恢復均田制, 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廢除了隋朝的嚴刑峻法, 制定武德律, 緩解了國內矛盾;改革了科舉制度, 為朝廷選用賢才。 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國內事務以及新王朝制度的建立上, 從而為李世民接二連三的軍事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後盾支援。

由此可見, 他並非那麼昏庸無能, 而是一位老成持重且不失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 那麼究竟是誰在貶低他的歷史形象呢?答案就是他的次子, 李世民。 其實這個禍根也是他自己種下的, 當初沒能妥善處理好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西元626年, 李淵在目睹了自己兩個兒子、十幾個孫子被另一個兒子殺死之後,黯然退位了。也許李淵並不在乎皇位的得失,可玄武門之變已成了他內心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痛。西元635年,李淵病逝,終年70歲。

編後: 李淵在目睹了自己兩個兒子、十幾個孫子被另一個兒子殺死之後,黯然退位了。也許李淵並不在乎皇位的得失,可玄武門之變已成了他內心永遠揮之不去的傷痛。西元635年,李淵病逝,終年70歲。

編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