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西元前356年, 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 秦國也因此由弱秦一躍而成為強秦, 我大秦後來能夠統一天下商鞅可謂功不可沒。 如果細想, 商鞅變法能夠成功和秦孝公的信任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今天咱們就來講述青山松柏永不相負的故事。

青山松柏永不相負

一封求賢令, 西出函谷關

商鞅原先在魏國相國公叔痤家中當中庶子(家臣), 公叔痤對他很欣賞, 病重之際, 曾向魏惠王舉薦, 由他來繼任相國。 但魏惠王覺得此人太年輕, 沒有從政經驗, 沒有答應。 公叔痤死後, 商鞅在魏國失去靠山。 恰在這時, 僻處西隅的秦國有了新的國君。 剛繼位的秦孝公準備光復其先祖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事業, 收復東邊被(三晉)侵佔的土地, 下令在國內訪求賢才。 商鞅得信以後, 立即收拾行李, 西出函谷關, 來到了秦國。

秦孝公頒佈求賢令

《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 修德行武。 東平晉亂, 以河為界。 西霸戎翟, 廣地千里。 天子致伯, 諸侯畢賀, 為後世開業, 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 國家內憂, 未遑外事,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 諸侯卑秦, 醜莫大焉。 獻公即位, 鎮撫邊境, 徒治櫟陽, 且欲東伐, 複繆公之故地,

修繆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 常痛於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 吾且尊官, 與之分土。

孝公寵臣, 薦變法名士

商鞅來到秦國找到老朋友景監, 景監現在是秦孝公的寵臣。 經過景監的引薦, 商鞅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三見秦孝公的故事由此展開。

有舉薦之功的景監

一見孝公, 談王道治國

自古以來, 人們對治理國家提出了千百種主張, 大而言之, 形成傳統共識的便有王道治國、道家治國、儒家治國、墨家治國、法家治國幾種主流。 其中的王道治國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延續的成規定制, 其最為成功的範例便是西周禮制。

這種王道禮制, 的確曾經使天下康寧一片興盛, 而且儒家道家至今還在不遺餘力的為這種王道張目禮贊。 春秋戰國以來, 王道禮制雖然已經大為衰落, 但許多國君為了表示自己仁義, 仍然堅持說自己奉行王道。

而且, 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學, 那時秦國確實強盛一時, 穆公也稱了霸, 老秦人至今還引為驕傲。 秦公《求賢令》也申明嚮往穆公時的強盛,

信誓旦旦的要恢復穆公霸業。 據此推測, 秦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國, 似乎也有理由。

所以, 商鞅第一面見秦孝公, 談的是王道治國, 大體就是三皇五帝以來, 堯舜禹湯治理國家的方式, 可以理解為人治。

——————摘自孫皓暉《大秦帝國》

二見孝公, 以禮治國

禮被確定為治國模式始于西周王朝, 確切地說始于周公。 “先君周公制周禮”, 鑒於周初社會的動盪和複雜的形勢, 為了更有效地統治幅員廣大的新建國家, 在繼承“夏禮”、“殷禮”的基礎上, 著手將分散零亂的禮進行編排、修補和厘訂, 使之系統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以禮治國, 乃魯國大儒孔丘創立的興邦大道, 以禮制為體, 以仁政為用, 仁政理民, 禮制化俗, 使國家裡外同心, 達大同之最高境界。 如此,則國力自然凝聚為一。

但秦孝公卻認為:儒家主張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其實就是要恢復到夏商周時的一千多個諸侯國去,而儒家所宣導的複井田、去賦稅在戰國的大爭之世顯然沒有市場。

三見孝公,依法治國

立木為信

第三次見面,商鞅分析當時戰國三大強國魏國、齊國、楚國變法的成功與弊端,從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論》: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

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

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

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于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

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

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

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大手拉小手,跟著老闆走,青山松柏正式開始變法

聽了商鞅的話,秦孝公決定變法,青山松柏的故事由此正式展開。

實施變法,秦國大治

西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土地制度變化了,開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強了,什伍連坐,互相監督;貴族特權取消了,獎勵農耕,生產的糧食多也可以立功,優秀的農民可以揚眉吐氣;爵位等級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貴族,以戰功授獎,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國的軍隊從此變成虎狼之師。既然殺敵取勝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編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西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制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迫使魏國遷都大樑。甚至,那個名義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諸侯一樣向秦國祝賀。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兌現了他在“求賢令”中的諾言:“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商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青山松柏大哉商君,拿走不謝

作為一個秦迷小編,本人特別喜歡與秦迷們交流心得,歡迎大家留言指教,小編看到會及時回復。

如此,則國力自然凝聚為一。

但秦孝公卻認為:儒家主張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其實就是要恢復到夏商周時的一千多個諸侯國去,而儒家所宣導的複井田、去賦稅在戰國的大爭之世顯然沒有市場。

三見孝公,依法治國

立木為信

第三次見面,商鞅分析當時戰國三大強國魏國、齊國、楚國變法的成功與弊端,從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論》: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

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

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

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于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

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

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

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大手拉小手,跟著老闆走,青山松柏正式開始變法

聽了商鞅的話,秦孝公決定變法,青山松柏的故事由此正式展開。

實施變法,秦國大治

西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土地制度變化了,開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強了,什伍連坐,互相監督;貴族特權取消了,獎勵農耕,生產的糧食多也可以立功,優秀的農民可以揚眉吐氣;爵位等級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貴族,以戰功授獎,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秦國的軍隊從此變成虎狼之師。既然殺敵取勝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編十幾年裡,“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西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遷都咸陽,以郡縣制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迫使魏國遷都大樑。甚至,那個名義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諸侯一樣向秦國祝賀。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兌現了他在“求賢令”中的諾言:“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商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青山松柏大哉商君,拿走不謝

作為一個秦迷小編,本人特別喜歡與秦迷們交流心得,歡迎大家留言指教,小編看到會及時回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