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劉渡舟:談談自學中醫的方法

文章來源/陝西中醫函授

導讀:劉老說:“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 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

”“自學有三忌, 一忌浮, 二忌亂, 三忌畏難”。

現在談談自學的問題。 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 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 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

但是, 自學必須講求方法, 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畫, 必要時還得有人指點一二。

自學也需要條件, 主要的要有時間保證, 要爭分奪秒, 愛惜光陰, 要有必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 如果有上圖書館的條件, 那就再理想不過了。

我是怎樣學起中醫來的呢?

因為我體弱多病, 經常延醫服藥, 而接近了中醫, 並以此因緣加入了中醫隊伍。 我的學醫老師, 在營口行醫為主, 他收了三個徒弟, 我的年紀為最小。 當時我學的中醫課程, 現在回憶起來, 大體上分為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治療兩個階段,

共花費了六年的時間。

在理論基礎階段, 學了張、馬合著的《黃帝內經》、《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傷寒論》和《金匱心典》等著作。

由於我曾讀過幾年私墊, 古文有點基礎, 所以, 文字方面的困難不大。 但對老師所講的醫理方面, 就存在很大的難題。 記得有一次老師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的內容時, 儘管老師講得眉飛色舞, 而我卻象騰雲駕霧一樣了。 對中醫理論基礎, 我學了整整三年。 雖然對一些問題還有些朦朧, 但把一些經典著作系統地學了一遍, 這就對進一步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算是很大的收穫。 學到第四年, 老師為我講授了《醫宗金鑒》中的臨床課程,

如"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和"幼科心法要訣"等。 由於這些內容是用歌訣格式編寫的, 因之老師要求一邊學一邊背, 直到背得滾瓜爛熟時為止。 背書對我來說雖不陌生, 但它很壓人, 來不得半點虛假, 必須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勞動。

自學也有三忌

一忌浮

指自學之人, 心不專一, 不能深入書中, 只是浮光掠影地流覽一下, 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之可言;

二忌亂

指自學之人, 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畫和步驟, 一會兒看這本書, 一會兒看另一本書, 好像蜻蜓點水。 這種雜亂無章, 沒有系統的學習, 也必“學無所成”;

三忌畏難

指自學之人, 在自學過程中, 有的內容看不進去, 發生了困難。 孰不知, 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

也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反映。

如果不以釘子精神向深處深鑽以求解決, 反而畏難自棄, 必然枉費—番心機, 半途而廢。 記得古人鞭策人們學習, 說出許多的格言和警句, 如什麼“石杵磨鏽針, 功到自然成”啦, “精神一到, 鐵石為開”啦, “不經一翻寒徹骨, 焉得梅花撲鼻香”啦, 都說明了一個真理, 那就是只有堅持學習兩不畏難的人, 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本著這種精神, 我刻苦自勉, 寒暑不輟地學習中醫知識。 我閱讀了很多的醫學名著, 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傷寒注家、溫病學家以及明清其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使我的眼界大開, 學識隨之不斷提高。

“學”與“用”的關係。

學中醫理論, 目的是指導臨床去解決防病和治病的問題。 因此, 在學習中就貫穿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

清人陳修園為什麼主張白天看病, 夜晚讀書呢?不過是強調學以致用, 學用結合罷了。 我很喜歡《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時孔明對東吳謀士程德樞所講的一段話, 他說:“若夫小人之儒, 唯務雕蟲, 專工翰墨, 青春作賦, 皓髮窮經;筆下雖有千言, 胸中實無一策。 ……雖日賦萬言, 亦何取哉?”

孔明在這裡嘲笑了那些讀書雖多, 而不成其經濟學問, 儘管終日吟詠, 而於事實無所補的人。 學習中醫也最忌紙上談兵。 應該看到, 不論任何一家名著, 也都有一分為二的問題, 也都有待於在實踐中核對總和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 如果離開實踐, 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地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 而對這種學風, 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歸納一下我以上所講的內容,那就是:學中醫先從學習經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難,要有一點精神;二是對於中醫學的重要原文和湯頭、藥性及歌訣,既要明其義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三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自學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樹立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這對中醫來說更為重要。

學習中醫也最忌紙上淡兵。應該看到,不論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為二的問題,也都有待於在實踐中核對總和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如果離開實踐,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對這種學風,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END——

推薦閱讀

怎樣學中醫才能達到自己組方的水準(強烈推薦)?

那些習性,可以診斷出潛在的疾病!你中招了嗎?

醫大師陸廣莘丨探討中醫思維方式的十五個關鍵點

不明原因腹脹、嘔吐、下肢浮腫,是什麼疾病?【195期】

中醫朱進忠傳授表證與裡證的治療與方法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歸納一下我以上所講的內容,那就是:學中醫先從學習經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難,要有一點精神;二是對於中醫學的重要原文和湯頭、藥性及歌訣,既要明其義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三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自學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樹立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這對中醫來說更為重要。

學習中醫也最忌紙上淡兵。應該看到,不論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為二的問題,也都有待於在實踐中核對總和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如果離開實踐,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對這種學風,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END——

推薦閱讀

怎樣學中醫才能達到自己組方的水準(強烈推薦)?

那些習性,可以診斷出潛在的疾病!你中招了嗎?

醫大師陸廣莘丨探討中醫思維方式的十五個關鍵點

不明原因腹脹、嘔吐、下肢浮腫,是什麼疾病?【195期】

中醫朱進忠傳授表證與裡證的治療與方法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tougao@yichengyoudao.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