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沒誰能給孩子“定制”完美人生,讓他做自己,才是生命應有的姿態

1

“如果可以一鍵選擇, 你會不會為孩子定制一個完美人生?”

這是《奇葩說》最近一期的辯題。

我想, 出於對孩子的愛, 很多的父母都會說“按”。

吃過苦的父母, 總是不想讓孩子像自己一樣苦。

有時飯後跟老婆聊天。

我們都說今後等娃讀完書後就讓他去獨立生活。

可有時我也會補充一句, 當然他如果需要買房結婚, 我可以借一個首付給他, 他自己供月供。

因為我跟老婆是裸婚, 雖然她不介意吃苦, 但我還是不希望自己愛的人跟著我吃太多苦。

而面對前面的問題, 理智下的我還是會選擇不按。

因為我不相信有完美的人生,

更不相信父母能給孩子這樣的人生。

前幾天, 有一位媽媽給我留言。

她是用筆寫的, 然後拍下照片發給了我。

在留言裡她說自己有一個五歲的女兒。 有一天跟同事聊天, 同事家是一個5歲的男孩。

她們聊到了孩子將來上什麼大學, 學什麼專業, 以及就業的問題。

這應該是很多父母都會關心的一個問題。

因為這關乎孩子今後在社會上成為一個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方式謀生。

她說自己的觀點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並且支持他。

自己給一些建議, 最後讓孩子做決定。

因為她覺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應該得到尊重。

可是同事不一樣, 她覺得要給孩子做主, 理由是孩子什麼都不懂, 怕選錯了一輩子就毀了。

她說自己不怕,

因為覺得路是自己選的, 錯了也有勇氣走出來。

但是身邊有很多的父母都是同事的觀點。

她希望我能寫一篇文章談談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是在討論:父母究竟應不應該為孩子決定人生?

2

剛好這幾天, 我把《無聲告白》這本書抽空讀完了。

可以說是一本對每個愛孩子的父母敲響警鐘的書。

雖然書中的背景是美國, 但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態度, 卻與我們大部分的父母如出一轍。

在書中, 集父母寵愛于一身的莉蒂亞卻是最不幸的。

她一直按照母親的計畫, 過著自己的人生——其實這只是母親渴望的人生罷了。

為了成為一名醫生, 她媽媽想盡了辦法, 也為之努力奮鬥, 終究在現實面前低頭。

於是把自己的夢想轉移到了女兒的身上。

她希望女兒能活的精彩, 不能像自己, 更不能像自己的母親。

她恐懼自己成為母親那樣的人, 所以更恐懼自己的女兒又成為自己這樣的人。

但是, 她唯一忘記了一點, 其實女兒她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哪怕她放棄當醫生, 這又有什麼關係。

她說要找出謀害女兒的兇手。

其實她的控制, 就是幫兇, 把孩子推上了絕路。

正如書中所說“父母越是關注, 對你的期望就越高, 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 最終把你壓垮”。

天底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我們都想著竭盡全力也要讓孩子過得更好一點。

可有時我們渴望的, 卻並非是孩子需要的。

父母過度的保護和關注, 反而讓孩子如同生活在囚籠之中。

愛, 要有度。

這是每個父母應該常常反省的。

有時, 我看著兒子興致盎然地找我給他朗讀繪本故事。

心裡總是高興的。

看到他高漲的學習興趣, 有時也會琢磨, 今後這個小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時聊天, 我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呀?”

“爸爸, 我不是跟你說過嗎?”

“什麼呢?我記不清楚了。 ”

“就是成為恐龍專家啊!”

“哦!還是這個夢想啊!其實我覺得還有很多有趣的夢想呢!”

現在的他還不想繼續交流。

我也只能把嘴邊的話吞下去。

但我知道這裡邊更多的是我的期許。

而這些期許的分量有多重?

我們自己有時無法掂量, 而孩子聽到後, 他的心會感覺到這份重量。

而我能做的, 是不要把自己未竟的夢想附加給他。

真的這麼想做, 那自己去做好了。

當然, 這裡邊也有很多自認為有用的人生感受。

有一個小傢伙在路上走著, 我們總是免不了去指指點點一番。

可是, 我們真的能指出適合孩子的路嗎?

3

漸漸的,我明白了:沒有誰能給孩子“定制”完美人生。

特別是父母,總以為自己出於愛孩子,所以去做所謂的規劃。

比如學哪一門特長,報考哪一個學校,選擇哪一門專業。

一律由自己做主,孩子只要聽話,通過考試,拿到證書就行。

因為做這個決定的時候,父母早就拍著胸脯說以後的事我包了,你做好你的事。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學霸,他爸爸是副校長,媽媽是教導主任。

他那時候的成績一直是班上前三。

上了我們當地最好的中學,高考的時候,他想報考資訊類院校,但是父母要他報考師範大學,因為家裡有關係。

最後他聽從了父母安排,順利地畢業了,然後去了縣裡最好的高中當老師。

可是實習期沒過他就跟校長吵架,最後換了一所學校。

到了新的學校,他又跟教研室的同事不合,做了一年就又想著換。

家裡只能想辦法給他換。

最後他說不幹了,站在講臺上就頭腦一片空白。

後來他請長假回家了,繼續等著父母的安排。

而這個時候,父母也安排不了了。

相親總是失敗,找工作又自己總是覺得無法適應。

有些東西,父母想安排也安排不了。

不要過於相信所謂的人脈和關係,面對一堆稀泥,誰都扶不上牆。

你費盡心機地給孩子謀劃完美的人生。

可是忘記了人畢竟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不是工廠,而是不斷變化著的。

4

親子之間,最好的狀態應當是“一起成長”。

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因為一起成長意味著父母本身是不斷學習的,跟孩子一起經歷。

而不是把目標放在那,畫一個餅,然後要孩子去搶,去沖。

有一次看到一個段子,說是有一對父母每天一邊打著麻將,一邊憧憬著自己兒女如果以後賺大錢了,然後供養著自己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們還特意去徵求大師的指點。

大師問道:“聽過笨鳥先飛的故事嗎?”

他們恍然大悟:“聽過呀,我家孩子天分確實不是太高,所以我只有逼他逼他再逼他,最後他就飛起來了”

大師哂然一笑:“這世界上有三種笨鳥,一種先飛,獲得成功,一種不飛,順遇而安”

“那還有一種呢?”

“還有一種鳥,既不想受累去飛,卻又想成功,只好生了個蛋,然後天天逼著後代去飛”

雖然是一個段子,卻是一個非常嚴酷的事實。

你如果不努力,只是沉溺于玩樂之中,那就不要奢望孩子去實現你的目標。

讓孩子能夠做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才是生命應有的姿態

沒有誰能給孩子“定制”完美人生。

但是可以做更優秀的自己。

3

漸漸的,我明白了:沒有誰能給孩子“定制”完美人生。

特別是父母,總以為自己出於愛孩子,所以去做所謂的規劃。

比如學哪一門特長,報考哪一個學校,選擇哪一門專業。

一律由自己做主,孩子只要聽話,通過考試,拿到證書就行。

因為做這個決定的時候,父母早就拍著胸脯說以後的事我包了,你做好你的事。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學霸,他爸爸是副校長,媽媽是教導主任。

他那時候的成績一直是班上前三。

上了我們當地最好的中學,高考的時候,他想報考資訊類院校,但是父母要他報考師範大學,因為家裡有關係。

最後他聽從了父母安排,順利地畢業了,然後去了縣裡最好的高中當老師。

可是實習期沒過他就跟校長吵架,最後換了一所學校。

到了新的學校,他又跟教研室的同事不合,做了一年就又想著換。

家裡只能想辦法給他換。

最後他說不幹了,站在講臺上就頭腦一片空白。

後來他請長假回家了,繼續等著父母的安排。

而這個時候,父母也安排不了了。

相親總是失敗,找工作又自己總是覺得無法適應。

有些東西,父母想安排也安排不了。

不要過於相信所謂的人脈和關係,面對一堆稀泥,誰都扶不上牆。

你費盡心機地給孩子謀劃完美的人生。

可是忘記了人畢竟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不是工廠,而是不斷變化著的。

4

親子之間,最好的狀態應當是“一起成長”。

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因為一起成長意味著父母本身是不斷學習的,跟孩子一起經歷。

而不是把目標放在那,畫一個餅,然後要孩子去搶,去沖。

有一次看到一個段子,說是有一對父母每天一邊打著麻將,一邊憧憬著自己兒女如果以後賺大錢了,然後供養著自己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他們還特意去徵求大師的指點。

大師問道:“聽過笨鳥先飛的故事嗎?”

他們恍然大悟:“聽過呀,我家孩子天分確實不是太高,所以我只有逼他逼他再逼他,最後他就飛起來了”

大師哂然一笑:“這世界上有三種笨鳥,一種先飛,獲得成功,一種不飛,順遇而安”

“那還有一種呢?”

“還有一種鳥,既不想受累去飛,卻又想成功,只好生了個蛋,然後天天逼著後代去飛”

雖然是一個段子,卻是一個非常嚴酷的事實。

你如果不努力,只是沉溺于玩樂之中,那就不要奢望孩子去實現你的目標。

讓孩子能夠做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才是生命應有的姿態

沒有誰能給孩子“定制”完美人生。

但是可以做更優秀的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