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袁騰飛歷史課-戊戌變法(上)附: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

奏為國勢危蹙, 祖陵奇變, 請下詔罪己, 及時圖治, 恭折仰祈聖鑒事。

臣聞言事有越職之禁者, 所以定名分也;辟門有傳言之典者, 所以采芻蕘也。 定分以靖臣下之心, 采言以通天下之氣。 臣猥荷天慈, 蒙被蔭典, 入監讀書, 雖複疏賤, 然自祖父世受國恩, 區區之私, 常懷報稱。 竊見方今外夷交迫, 自琉球滅、安南失、緬甸亡, 羽翼盡剪, 將及腹心。 比者日謀高麗, 而伺吉林於東;英啟藏衛, 而窺川、滇於西;俄築鐵路於北, 而迫盛京;法煽亂民于南, 以取滇、粵;教民、會黨遍江楚河隴間, 將亂於內。 臣到京師來,

見兵弱財窮, 節頹俗敗, 紀綱散亂, 人情偷惰, 上興土木之工, 下習宴游之樂, 晏安歡娛, 若賀太平。 頃河決久不塞, 兗豫之民, 蕩析愁苦, 沿江淮間, 地多苦旱, 廣東大水, 京師大風, 拔木百餘, 甚至地震山傾, 皆未有之大災也。

而尤可駭痛者, 奉天大水, 山湧川溢, 淹州縣十餘;甚至沖及永陵山谷,

哆圮坍坼, 凡十八山, 形勢全改, 今上海新報館繪圖募賑, 遍傳各省。 伏念永陵為我朝發祥之地, 岸穀告變, 震動非常, 以為皇太后、皇上聞此奇變, 必悚惶震悼, 戒勵群臣, 痛哭戒誓, 乃伏處下風, 未聞有恐懼責躬, 求言恤民之特詔;親臣重臣, 卿貳台諫, 受國厚恩, 亦未聞有直言極諫痛哭入告之封章。 內而侍臣, 外而藩僚, 不聞一言, 下而部寺司員, 亦不聞一言。 上下內外, 咸知天時人事, 危亂將至, 而畏憚忌諱, 箝口結舌, 坐視莫敢發, 臣所為憂憤迫切, 瞻望宮闕而惓惓痛哭也。

伏讀世祖章皇帝聖訓曰:“近來條奏, 多系細務, 未見有規切朕躬者;朕一日萬幾, 豈無未合天意、未順人心之事?良由諸臣畏憚忌諱, 不敢進諫耳。

朕雖不德, 于古帝王納言容直, 每懷欣慕, 朕躬如有過失, 諸臣須直諫無隱, 言之過戇, 亦不譴責, 欽此。 ”此真開國聖人省身求言之極則也。

伏惟皇太后、皇上聰聽彝訓, 樂聞讜言, 臣竊慕漢、宋時大學生劉陶、陳亮有上書之義;近鹹、同時, 監生周同轂、貢生黎庶昌遞折言事, 荷蒙列聖嘉納, 故敢不避斧鉞之誅, 披瀝血誠, 忘其僭越, 為我皇太后、皇上陳之。

竊維國事蹙迫, 在危急存亡之間, 未有若今日之可憂也。 方今中外晏然, 上下熙熙, 臣獨以為憂危, 必以為非狂則愚也。 夫人有大癘惡疾不足為患, 惟視若無病, 而百脈俱敗, 病中骨髓, 此扁鵲、秦緩所望而大懼也。 自古為國患者, 內則權臣女謁, 外則強藩大盜而已。 今皇太后、皇上端拱在上, 政體清明,

內無權臣女謁閹寺之弄柄, 外無強藩大盜之發難, 宮府一體, 中外安肅, 宋、明承平時所無也。 臣獨汲汲私憂者何哉?誠以自古立國, 未有四鄰皆強敵, 不自強政治而能晏然保全者也。

近者洋人智學之興, 器藝之奇, 地利之辟, 日新月異。 今海外略地已竟, 合而伺我, 真非常之變局也。 日本雖小, 然其君臣自改紀後, 日夜謀我, 內治兵餉, 外購鐵艦, 大小已三十艘, 將翦朝鮮而窺我邊、。 俄築鐵路, 前歲十月已到浩罕, 今三路分築, 二、三年內可至琿春, 從其彼德羅堡都城運兵炮來, 九日可至, 則我盛京國本, 禍不旋踵。 英之得緬甸, 一日而舉之, 與我滇為界矣, 滇五金之礦, 垂涎久矣。 其窺藏衛也, 在道光十九年, 已陰圖其地, 至今乃作釁焉。

法既得越南,

開鐵路以通商, 設教堂以誘眾, 漸得越南之人心, 又多使神父煽誘我民, 今遍滇、粵間, 皆從天主教者, 其地百里, 無一蒙學, 識字者寡, 決事以巫, 有司既不教民, 法人因而誘之。 又滇、越、暹羅間, 有老撾、萬象諸小國, 及猓苗諸種, 法人日煽之, 比聞諸夷合尊法神父為總統焉。 法與英仇, 畏英屬地之多也, 近亦遍覓外府, 攻馬達加斯加而不得, 取埃及而不能, 乃專力越南以窺中國, 數年之後, 經營稍定, 以諸夷數十萬與我從教之民, 內外並起, 分兩路以寇滇、粵, 別以舟師擾我海疆, 入我長江, 江楚教民從焉, 不審何以禦之?

夫敵國並立, 無日不訓討軍實而虞敵之至也。 邇者德法之爭, 十三日失和, 十七日德以兵二十四萬渡禮吳河而壓法境矣。 兵勢之速如此,而我兵不素練,器不素備,急乃徐購募以應之,雖使廉頗、韓信為將,庸有幸乎?又美人逐我華工,英屬澳大利亞隨之,將來南洋諸島紛紛效尤,我民出洋者千數百萬,中國漏於洋貨久矣,稍借此補其尾閭,若不保護,還無所業,必為盜賊,金田之役,將複起矣。

昔甲申之事,法僅以一、二舟師驚我海疆,我沿海設防,內外震動,皇太后、皇上宵旰憂勞,召問諸臣,一無所措,乃旁皇募兵購炮,所費數千萬計,而安南坐失矣。且是時猶有左宗棠、彭玉麟、楊岳斌、鮑超、馮子材、曾國荃、岑毓英、劉錦堂、王德榜等,皆知兵宿將,布列邊外,其餘偏裨亦多百戰之餘,然已兵威不振,人心畏怯如是。今則二三宿將重臣漸皆凋謝,其餘舊將皆已耄老,數年後率已盡,即偏裨之曾列戎行者亦寡,而強鄰四逼于外,教民蓄亂于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我既弱極,則德、奧、意、丹、葡、日諸國亦狡焉思啟,累卵之危,豈有過此,臣所為日夜憂懼也。

竊觀內外人情,皆酣嬉偷惰,苟安旦夕,上下拱手,游宴從容,事無大小,無一能舉。有心者歎息而無所為計,無恥者嗜利而藉以營私,大廈將傾而處堂為安,積火將然而寢薪為樂,所謂安其危而利其災者。譬彼病痿,臥不能起,身手麻木,舉動不屬。非徒痿也,又感風痰;百竅迷塞,內潰外入,朝不保夕,此臣所謂百脈敗潰,病中骨髓,卻望而大憂者也。今兵則水陸不練,財則公私匱竭,官不擇才而上且鬻官,學不教士而下患無學,此數者,人皆憂之痛恨焉,而未以為大憂者也。

夫先王之治,于理財至精也。《周禮》:“三農生九穀,園圃毓草木,虞衡作山澤之材,藪牧養蕃鳥獸,又有草人、稻人化土宜焉。”善乎《禮記》之言曰:“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管子日:“慎民在舉賢,慎富在務地。”夫有土此有財,而以政事緯之。地利既辟,於是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材任能,豈有以中國地方萬里之大,人民四萬萬之眾,物產二十六萬種之多,而患貧弱哉?故臣皆不以為大憂也。臣所大憂者,患我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而已。

伏惟皇太后、皇上敬天勤民,法祖宗,用耆舊,聖德之美逾越今古,臣敢以為無欲治之心何也?竊.見與強夷和後,苟幸無事,朝廷晏安,言路閉塞,紀綱日隳。頃奇災異變,大告警厲,天心之愛至矣,不聞有休惕修省之事,上答天心。又古者災異策免三公,樞臣實秉國鈞,亦無戰兢之意,未聞上疏引罪,請自免謝,泄泄如是。而徒見萬壽山、昆明湖土木不息,淩寒戒旦,馳驅樂遊,電燈、火車奇技淫巧,輸人大內而已。天下將以為皇太后、皇上拂天變而不畏,蓄大亂而不知,忘祖宗艱大之托,國家神器之重矣。天命無常,而民窮難保,棟折榱壞,誰則能免,臣所為夙夜憂懼,不敢畏而自隱也。

伏惟皇太后.、皇上恭儉憂勤,臨政之日,不為淺矣,所以內修政事,外攘夷狄,雪列聖之仇恥,固萬年之丕基,宜有在矣。乃事無寸效,而又境土日蹙,危亂將至者何哉?以為所任非其人歟?則以皇太后、皇上之明,豈敢謂盡非其人;以為所由非其道歟?則以皇太后、皇上之聖,豈敢謂盡非其道;而遂以致此者,得毋皇太后、皇上志向未堅,無欲治之心故耶?今天下所憂患者,曰兵則水陸不練,財則公私匱竭,官不擇材而上且鬻官,學不教士而下皆無學。臣雖痛恨之,皆未以為大患,獨患我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而已。夫諸苑及三山,暨圓明園行宮,皆列聖所經營也,自為英夷燒毀,礎折瓦飛,化為礫石,不審乘輿臨幸,目睹殘破,聖心感動,有勃然奮怒,思報大仇者乎?若有此也,臣欲鑾馭日臨之也。然亦未聞有興發聳動之政焉。天下則以為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也。以皇太后聰明神武,臨政二十年,用人如不及,從善如流水,當同治初年,勵精圖治,起翁心存、李棠階相機務於內,用曾國藩、左宗棠治戎事于外,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韓超並由道員擢受巡撫,劉蓉且以諸生超授撫藩,開誠心,布大度,孜孜求治,用能芟夷大盜而至中興。臣每伏讀穆宗毅皇帝聖訓,未嘗不感極起舞而至於流涕也。

又光緒八九年,用人行政,赫然有興作之意,臣竊謂皇太后、皇上有光明聖德,可與為堯、舜之治也;所以倦勤者,得無以勵精已久,而致治無期耶?臣維同治初年,大亂甫定,上下肅雍,中外望治,譬大病新愈,補之自強,此中國圖治第一機會也。然聖意勤勤,而未足振弱者,不變法故也。

光緒八九年,宮廷赫然求治,士風大變,譬久病稍起,非更加醫藥,不能驟廖,此中興第二機會也。不幸法夷入寇,於是複蹶.得無有讒匿之口,間於左右,以為臣下能言者不周於用乎?夫人各有能有不能,通治者未必知兵。夫天下多才,不能以一人僨事,而盡疑天下之才。豈聖意以為嘗圖治矣,而輔相無人,因而漸怠耶?生謂中遭事變,所以不競厥施者,不慎選左右故也。如使皇太后、皇上優危惕厲,震動人心,赫然願治,但如同治、光緒初年之時,本已立則末自理,綱已舉則目自張,風行草偃,臣下動色,治理之效,必隨聖心之厚薄久暫而應之。臣所欲言者三,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而已。

夫法者,皆祖宗之舊,敢輕言變者,非愚則妄。然今天下法弊極矣。六官萬務所集也,卿貳多而無所責成,司員繁而不分委任,每日到堂,拱立畫諾,文書數尺,高可隱身,有薪炭數斤之微,銀錢分厘之瑣,遍行數部者,卿貳既非專官,又多兼差,未能視其事由,勞苦已甚,況欲整頓哉?故雖賢智,亦皆束手,以為周公為今塚宰,孔子為今司寇,亦無能為,法弊至此,求治得乎?

州縣下民所待治也,兵、刑、賦、稅、教、養合責於一人,一盜佚、一獄誤、一錢用而被議矣,責之如是其重,而又選之極輕,以萬余金而賣實缺焉。祿之極薄,以數百金而責養廉矣。其下既無周人虞、衡、牧、稻之官,又無漢人三老、嗇夫之化,而求其教養吾民,何可得哉?以故外省奉行文書,皆欺飾以免罪;京朝委成胥吏,率借例以行奸。他若吏部以選賢才也,仍用簽除;武舉以為將帥也,乃試弓石;翰林以儲公卿也,猶講詩字;其他紊於法意,而迂於治道,舛亂肴決,難遍以疏舉。是以皇太后、皇上雖有求治之心,而無致治之效也。

今論治者,皆知其弊,然以為祖宗之法,莫之敢言變,豈不誠恭順哉?然未深思國家治敗之故也。今之法例,雖雲承列聖之舊,實皆六朝、唐、宋、元、明之弊政也。我先帝撫有天下,不用滿洲之法典,而采前明之遺制,不過因其俗而已,然則世祖章皇帝已變太祖、太宗之法矣。夫治國之有法,猶治病之有方也,病變則方亦變。若病既變而仍用舊方,可以增疾。時既變而仍用舊法,可以危國。董子曰:“為政不和,解而更張之,乃可以理。”《呂覽》曰:“治國無法則亂,守而弗變則悖。”《易》曰:“窮則變,變則通:;”設今世祖章皇帝既定燕京,仍用八貝勒舊法,分領天下,則我朝豈能一統久安至今日乎?故當今世而主守舊法者,不獨不通古今之治法,亦失列聖治世之意也。

今之時局,前朝所有也,則宜仍之,若知為前朝所無有,則宜易新法以治之。夫治平世,與治敵國並立之世固異矣。昔漢臣魏相專主奉行故事,宋臣李沆謂凡人士上利害,一切不行,此宜於治平之世也。若孫叔敖改紀,管仲制國,蘇綽立法,此宜於敵國並立之世也。今但變六朝、唐、宋、元、明之弊政,而采周、漢之法意,即深得列聖之治術者也。皇太后、皇上知舊法之害,即知變法之利,於是酌古今之宜,求事理之實,變通盡利,裁制厥中,如欲采聞之,則農夫耕而君子食焉,臣愚願盡言於後也。尤望妙選仁賢,及深通治術之士,與論治道,講求變法之宜而次第行之,精神一變,歲月之間,紀綱已振,十年之內,富強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屬地而雪仇恥不難矣。

日本崎嶇小島,近者君臣變法興治,十餘年間,百廢俱舉,南滅琉球,北辟蝦夷,歐洲大國,睨而莫敢伺,況以中國地方之大,物產之盛,人民之眾,二帝、三王所傳,禮治之美,列聖所締構,人心之固,加以皇太后、皇上仁明之德,何弱不振哉?臣謂變法則治可立待也。今天下非不稍變舊法也,洋差、商局、學堂之設,開礦公司之事,電線、機器、輪船、鐵艦之用,不睹其利,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強,中國行之而奸蠹,何哉?上體太尊而下情不達故也。君上之尊宜矣,然自督、撫、司、道、守、令乃下至民,如門堂十重,重重隔絕,浮圖百級,級級難通。夫太尊則易蔽,易蔽則奸生,故辦事不核實,以粉飾為工,疾苦不上聞,以摧抑為理。至於奸蠹叢生,則雖良法美意,反成巨害,不如不變之為愈矣。

今上下否塞極矣。譬患咽喉,飲食不下導,氣血不上達,則身命可危,知其害而反之,在通之而已。古者君臣有坐論之禮,《大學》之美文王曰“與國人交”,《詩》曰:“喲喲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言懇誠發乎中禮,群臣若嘉賓,故群臣盡心,下情既親,無不上達,則奸消弊縮,雖欲不治,何可得哉?通之之道,在霽威嚴之尊,去堂陛之隔,使臣下人人得盡其言於前,天下人人得獻其才於上。周有土訓、誦訓之官,掌道地圖、地慝、方志、方慝,漢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議郎,專主言議:今若增設訓議之官,召置天下耆賢,以抒下情,則皇太后、皇上高坐法宮之中,遠洞萬里之外,何奸不照,何法不立哉?以皇太后、皇上明目達聰,宜通下情久矣。然今猶壅噎底滯者,得無左右皆宦官宮妾,壅塞聰明,而無學士大夫與論治耶?即有其人,亦皆讒餡面諛之人,而非骨鯁直亮之士耶?不然,以聖德之茂,何未能日緝熙于光明也?

古者師傅以傅德義,史官以記言動,侍禦、僕從罔非正人,繩愆糾謬,格其非心,所以養之深而培之密者如此。故君德易成。暨於漢制,君臣猶親,袁盎、汲黯入內燕見,而唾壺、虎子、執戟皆妙選良士,如東方朔、孔光、揚雄為之,猶有古義也。明年皇上大婚禮成,親裁庶政,春秋鼎盛,宜慎聲色之防;聖德日新,宜慎近習之選。所謂慎者,辨忠佞而已。伊尹曰:“有言逆於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志,必求諸非道。”故承顏順意者,佞臣也,弼違責難者,忠臣也;逢上以土木聲色者,佞臣也,格君以側身修行者,忠臣也;欺上以承平無事者,佞臣也,告上以災危可憂者,忠臣也。《書》稱“毋以側媚,其惟起士”。孔子稱去讒賤貨,所以修身。伏願皇太后、皇上熟辨之,去讒慝而近忠良,妙選魁壘端方通知古今之士,日侍左右,兼預燕內以資啟沃,則德不期修而自修矣。皇上正一身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士節自奮,風俗自美,余事何足為哉!

臣伏惟念祖宗辛苦經營,休養生息,有此天下,置之安危,在今日矣。今不築金湯之,而築丹雘之宮,不游勳華之世,而遊藪囿之內,臣竊為皇太后.、皇上惜之。故從臣之言,及今亟圖,猶為可治,律朝廷益尊,宗社益固,令德神功,播聞後嗣。否則恐數年後,四夷逼於外,亂民作于內,于時乃欲為治,豈能待我十年教訓乎?恐無及也。今皇太后、皇上即不自為計,獨不為天下計乎?即不為天下計,獨不為列祖、列宗計乎?即幸而天命眷顧,僅能圖存,設令敵人割我尺土寸地,皇太后、皇上何以對列祖、列宗乎?《易》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孟子》曰:“盤樂怠敖,是自求禍。”伏願皇太后、皇上念列聖付託之重,答天心警示之勤,無忘庚中之變,震悼祖陵之災,特下明詔,引咎罪己,誓戒群下,恐懼修省,求言圖治,則宗廟幸甚,天下幸甚。臣草野愚賤,罔識忌諱,竭露愚誠,幹冒宸嚴,不勝戰慄惶悚之至。伏惟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察。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

兵勢之速如此,而我兵不素練,器不素備,急乃徐購募以應之,雖使廉頗、韓信為將,庸有幸乎?又美人逐我華工,英屬澳大利亞隨之,將來南洋諸島紛紛效尤,我民出洋者千數百萬,中國漏於洋貨久矣,稍借此補其尾閭,若不保護,還無所業,必為盜賊,金田之役,將複起矣。

昔甲申之事,法僅以一、二舟師驚我海疆,我沿海設防,內外震動,皇太后、皇上宵旰憂勞,召問諸臣,一無所措,乃旁皇募兵購炮,所費數千萬計,而安南坐失矣。且是時猶有左宗棠、彭玉麟、楊岳斌、鮑超、馮子材、曾國荃、岑毓英、劉錦堂、王德榜等,皆知兵宿將,布列邊外,其餘偏裨亦多百戰之餘,然已兵威不振,人心畏怯如是。今則二三宿將重臣漸皆凋謝,其餘舊將皆已耄老,數年後率已盡,即偏裨之曾列戎行者亦寡,而強鄰四逼于外,教民蓄亂于內,一旦有變,其何以支?我既弱極,則德、奧、意、丹、葡、日諸國亦狡焉思啟,累卵之危,豈有過此,臣所為日夜憂懼也。

竊觀內外人情,皆酣嬉偷惰,苟安旦夕,上下拱手,游宴從容,事無大小,無一能舉。有心者歎息而無所為計,無恥者嗜利而藉以營私,大廈將傾而處堂為安,積火將然而寢薪為樂,所謂安其危而利其災者。譬彼病痿,臥不能起,身手麻木,舉動不屬。非徒痿也,又感風痰;百竅迷塞,內潰外入,朝不保夕,此臣所謂百脈敗潰,病中骨髓,卻望而大憂者也。今兵則水陸不練,財則公私匱竭,官不擇才而上且鬻官,學不教士而下患無學,此數者,人皆憂之痛恨焉,而未以為大憂者也。

夫先王之治,于理財至精也。《周禮》:“三農生九穀,園圃毓草木,虞衡作山澤之材,藪牧養蕃鳥獸,又有草人、稻人化土宜焉。”善乎《禮記》之言曰:“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管子日:“慎民在舉賢,慎富在務地。”夫有土此有財,而以政事緯之。地利既辟,於是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材任能,豈有以中國地方萬里之大,人民四萬萬之眾,物產二十六萬種之多,而患貧弱哉?故臣皆不以為大憂也。臣所大憂者,患我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而已。

伏惟皇太后、皇上敬天勤民,法祖宗,用耆舊,聖德之美逾越今古,臣敢以為無欲治之心何也?竊.見與強夷和後,苟幸無事,朝廷晏安,言路閉塞,紀綱日隳。頃奇災異變,大告警厲,天心之愛至矣,不聞有休惕修省之事,上答天心。又古者災異策免三公,樞臣實秉國鈞,亦無戰兢之意,未聞上疏引罪,請自免謝,泄泄如是。而徒見萬壽山、昆明湖土木不息,淩寒戒旦,馳驅樂遊,電燈、火車奇技淫巧,輸人大內而已。天下將以為皇太后、皇上拂天變而不畏,蓄大亂而不知,忘祖宗艱大之托,國家神器之重矣。天命無常,而民窮難保,棟折榱壞,誰則能免,臣所為夙夜憂懼,不敢畏而自隱也。

伏惟皇太后.、皇上恭儉憂勤,臨政之日,不為淺矣,所以內修政事,外攘夷狄,雪列聖之仇恥,固萬年之丕基,宜有在矣。乃事無寸效,而又境土日蹙,危亂將至者何哉?以為所任非其人歟?則以皇太后、皇上之明,豈敢謂盡非其人;以為所由非其道歟?則以皇太后、皇上之聖,豈敢謂盡非其道;而遂以致此者,得毋皇太后、皇上志向未堅,無欲治之心故耶?今天下所憂患者,曰兵則水陸不練,財則公私匱竭,官不擇材而上且鬻官,學不教士而下皆無學。臣雖痛恨之,皆未以為大患,獨患我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而已。夫諸苑及三山,暨圓明園行宮,皆列聖所經營也,自為英夷燒毀,礎折瓦飛,化為礫石,不審乘輿臨幸,目睹殘破,聖心感動,有勃然奮怒,思報大仇者乎?若有此也,臣欲鑾馭日臨之也。然亦未聞有興發聳動之政焉。天下則以為皇太后、皇上無欲治之心也。以皇太后聰明神武,臨政二十年,用人如不及,從善如流水,當同治初年,勵精圖治,起翁心存、李棠階相機務於內,用曾國藩、左宗棠治戎事于外,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韓超並由道員擢受巡撫,劉蓉且以諸生超授撫藩,開誠心,布大度,孜孜求治,用能芟夷大盜而至中興。臣每伏讀穆宗毅皇帝聖訓,未嘗不感極起舞而至於流涕也。

又光緒八九年,用人行政,赫然有興作之意,臣竊謂皇太后、皇上有光明聖德,可與為堯、舜之治也;所以倦勤者,得無以勵精已久,而致治無期耶?臣維同治初年,大亂甫定,上下肅雍,中外望治,譬大病新愈,補之自強,此中國圖治第一機會也。然聖意勤勤,而未足振弱者,不變法故也。

光緒八九年,宮廷赫然求治,士風大變,譬久病稍起,非更加醫藥,不能驟廖,此中興第二機會也。不幸法夷入寇,於是複蹶.得無有讒匿之口,間於左右,以為臣下能言者不周於用乎?夫人各有能有不能,通治者未必知兵。夫天下多才,不能以一人僨事,而盡疑天下之才。豈聖意以為嘗圖治矣,而輔相無人,因而漸怠耶?生謂中遭事變,所以不競厥施者,不慎選左右故也。如使皇太后、皇上優危惕厲,震動人心,赫然願治,但如同治、光緒初年之時,本已立則末自理,綱已舉則目自張,風行草偃,臣下動色,治理之效,必隨聖心之厚薄久暫而應之。臣所欲言者三,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而已。

夫法者,皆祖宗之舊,敢輕言變者,非愚則妄。然今天下法弊極矣。六官萬務所集也,卿貳多而無所責成,司員繁而不分委任,每日到堂,拱立畫諾,文書數尺,高可隱身,有薪炭數斤之微,銀錢分厘之瑣,遍行數部者,卿貳既非專官,又多兼差,未能視其事由,勞苦已甚,況欲整頓哉?故雖賢智,亦皆束手,以為周公為今塚宰,孔子為今司寇,亦無能為,法弊至此,求治得乎?

州縣下民所待治也,兵、刑、賦、稅、教、養合責於一人,一盜佚、一獄誤、一錢用而被議矣,責之如是其重,而又選之極輕,以萬余金而賣實缺焉。祿之極薄,以數百金而責養廉矣。其下既無周人虞、衡、牧、稻之官,又無漢人三老、嗇夫之化,而求其教養吾民,何可得哉?以故外省奉行文書,皆欺飾以免罪;京朝委成胥吏,率借例以行奸。他若吏部以選賢才也,仍用簽除;武舉以為將帥也,乃試弓石;翰林以儲公卿也,猶講詩字;其他紊於法意,而迂於治道,舛亂肴決,難遍以疏舉。是以皇太后、皇上雖有求治之心,而無致治之效也。

今論治者,皆知其弊,然以為祖宗之法,莫之敢言變,豈不誠恭順哉?然未深思國家治敗之故也。今之法例,雖雲承列聖之舊,實皆六朝、唐、宋、元、明之弊政也。我先帝撫有天下,不用滿洲之法典,而采前明之遺制,不過因其俗而已,然則世祖章皇帝已變太祖、太宗之法矣。夫治國之有法,猶治病之有方也,病變則方亦變。若病既變而仍用舊方,可以增疾。時既變而仍用舊法,可以危國。董子曰:“為政不和,解而更張之,乃可以理。”《呂覽》曰:“治國無法則亂,守而弗變則悖。”《易》曰:“窮則變,變則通:;”設今世祖章皇帝既定燕京,仍用八貝勒舊法,分領天下,則我朝豈能一統久安至今日乎?故當今世而主守舊法者,不獨不通古今之治法,亦失列聖治世之意也。

今之時局,前朝所有也,則宜仍之,若知為前朝所無有,則宜易新法以治之。夫治平世,與治敵國並立之世固異矣。昔漢臣魏相專主奉行故事,宋臣李沆謂凡人士上利害,一切不行,此宜於治平之世也。若孫叔敖改紀,管仲制國,蘇綽立法,此宜於敵國並立之世也。今但變六朝、唐、宋、元、明之弊政,而采周、漢之法意,即深得列聖之治術者也。皇太后、皇上知舊法之害,即知變法之利,於是酌古今之宜,求事理之實,變通盡利,裁制厥中,如欲采聞之,則農夫耕而君子食焉,臣愚願盡言於後也。尤望妙選仁賢,及深通治術之士,與論治道,講求變法之宜而次第行之,精神一變,歲月之間,紀綱已振,十年之內,富強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屬地而雪仇恥不難矣。

日本崎嶇小島,近者君臣變法興治,十餘年間,百廢俱舉,南滅琉球,北辟蝦夷,歐洲大國,睨而莫敢伺,況以中國地方之大,物產之盛,人民之眾,二帝、三王所傳,禮治之美,列聖所締構,人心之固,加以皇太后、皇上仁明之德,何弱不振哉?臣謂變法則治可立待也。今天下非不稍變舊法也,洋差、商局、學堂之設,開礦公司之事,電線、機器、輪船、鐵艦之用,不睹其利,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強,中國行之而奸蠹,何哉?上體太尊而下情不達故也。君上之尊宜矣,然自督、撫、司、道、守、令乃下至民,如門堂十重,重重隔絕,浮圖百級,級級難通。夫太尊則易蔽,易蔽則奸生,故辦事不核實,以粉飾為工,疾苦不上聞,以摧抑為理。至於奸蠹叢生,則雖良法美意,反成巨害,不如不變之為愈矣。

今上下否塞極矣。譬患咽喉,飲食不下導,氣血不上達,則身命可危,知其害而反之,在通之而已。古者君臣有坐論之禮,《大學》之美文王曰“與國人交”,《詩》曰:“喲喲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言懇誠發乎中禮,群臣若嘉賓,故群臣盡心,下情既親,無不上達,則奸消弊縮,雖欲不治,何可得哉?通之之道,在霽威嚴之尊,去堂陛之隔,使臣下人人得盡其言於前,天下人人得獻其才於上。周有土訓、誦訓之官,掌道地圖、地慝、方志、方慝,漢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議郎,專主言議:今若增設訓議之官,召置天下耆賢,以抒下情,則皇太后、皇上高坐法宮之中,遠洞萬里之外,何奸不照,何法不立哉?以皇太后、皇上明目達聰,宜通下情久矣。然今猶壅噎底滯者,得無左右皆宦官宮妾,壅塞聰明,而無學士大夫與論治耶?即有其人,亦皆讒餡面諛之人,而非骨鯁直亮之士耶?不然,以聖德之茂,何未能日緝熙于光明也?

古者師傅以傅德義,史官以記言動,侍禦、僕從罔非正人,繩愆糾謬,格其非心,所以養之深而培之密者如此。故君德易成。暨於漢制,君臣猶親,袁盎、汲黯入內燕見,而唾壺、虎子、執戟皆妙選良士,如東方朔、孔光、揚雄為之,猶有古義也。明年皇上大婚禮成,親裁庶政,春秋鼎盛,宜慎聲色之防;聖德日新,宜慎近習之選。所謂慎者,辨忠佞而已。伊尹曰:“有言逆於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志,必求諸非道。”故承顏順意者,佞臣也,弼違責難者,忠臣也;逢上以土木聲色者,佞臣也,格君以側身修行者,忠臣也;欺上以承平無事者,佞臣也,告上以災危可憂者,忠臣也。《書》稱“毋以側媚,其惟起士”。孔子稱去讒賤貨,所以修身。伏願皇太后、皇上熟辨之,去讒慝而近忠良,妙選魁壘端方通知古今之士,日侍左右,兼預燕內以資啟沃,則德不期修而自修矣。皇上正一身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士節自奮,風俗自美,余事何足為哉!

臣伏惟念祖宗辛苦經營,休養生息,有此天下,置之安危,在今日矣。今不築金湯之,而築丹雘之宮,不游勳華之世,而遊藪囿之內,臣竊為皇太后.、皇上惜之。故從臣之言,及今亟圖,猶為可治,律朝廷益尊,宗社益固,令德神功,播聞後嗣。否則恐數年後,四夷逼於外,亂民作于內,于時乃欲為治,豈能待我十年教訓乎?恐無及也。今皇太后、皇上即不自為計,獨不為天下計乎?即不為天下計,獨不為列祖、列宗計乎?即幸而天命眷顧,僅能圖存,設令敵人割我尺土寸地,皇太后、皇上何以對列祖、列宗乎?《易》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孟子》曰:“盤樂怠敖,是自求禍。”伏願皇太后、皇上念列聖付託之重,答天心警示之勤,無忘庚中之變,震悼祖陵之災,特下明詔,引咎罪己,誓戒群下,恐懼修省,求言圖治,則宗廟幸甚,天下幸甚。臣草野愚賤,罔識忌諱,竭露愚誠,幹冒宸嚴,不勝戰慄惶悚之至。伏惟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察。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八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