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洋軍閥十大人物

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 字慰庭, 號容庵, 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領袖、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 風雲一時, 叱吒近代中國政壇。

1859年9 月16日, 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 父祖多為清朝顯貴, 權重一方。 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 又逢清季兵燹, 便棄文投軍, 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 1892年, 大清藩屬朝鮮內亂, 求助於清庭, 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

駐朝期間, 袁世凱頭腦靈活,

辦事機敏、幹練, 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 頗為清庭朝野矚目。 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 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 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 取得極大的收穫。 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 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 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 1899年任山東巡撫, 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 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 1908年宣統帝繼位, 受清皇室排擠, 袁世凱被迫下野, 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受國內外形式所迫, 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 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 主持軍政。 革命當前, 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 無可挽回, 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 倒戈一擊, 逼迫清帝退位, 實行共和。 1912年3月, 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 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隨後不久, 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 1915年12月宣佈恢復帝制, 建立中華帝國, 幷改元洪憲。 1916年3月22日, 內外交困, 被迫宣佈撤銷帝制,

恢復民國。 1916 年6月6日, 因尿毒癥不治, 死于北京, 時年57歲。 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

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1930年7月1日), 字聘卿, 號冠儒, 河北正定人。 畢業于北洋武備學堂、日本陸軍大學。 王士珍本為清末袁世凱部, 擔任清朝新軍要職。 1911年辛亥革命起, 他被清朝政府授以陸軍大臣, 並與革命軍軍隊發生數度爭戰。 1912年, 袁世凱擔任總統後, 他複出, 並于1915年重新擔任袁世凱政府陸軍總長。 袁世凱政權垮臺後, 他亦於1917年間則擔任國務總理, 是為中國領導人。 1918年2月引病告歸, 被馮國璋封為德威上將軍。 卸任後雖未再擔任要職, 曾任北京電車公司董事長。 但是在北伐期間, 亦為北洋政權與南方北伐軍的調人。 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

王士珍是袁世凱時期“北洋三傑”之一,

號稱“王龍”, 另兩人為“段虎”段祺瑞、“馮豹”馮國璋。

馮國璋

馮國璋, 河北河間人。 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 馮國璋於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 二次革命爆發後, 馮國璋任江淮宣撫使兼北洋軍第二軍軍長南下鎮壓, 於 1913年9月2日攻佔南京。 12月16日馮國璋出任江蘇都督, 同年晉升陸軍上將, 後又授以宣武上將。 袁世凱死後, 黎元洪繼任總統, 國會選馮國璋為副總統。 1917年7月, 張勳復辟, 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 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 通電討伐張勳。 張勳戰敗後, 馮國璋依法將大總統職權還予黎元洪。 1918 年8月13日, 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 于1919年返回河間故里。 1919年10月, 馮國璋抵北京, 12月28日病逝, 終年60歲。

段祺瑞

段祺瑞字芝泉, 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數年後遷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懷隻身前往山東威海投軍。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兩年後,被派往旅順督建炮臺。1888年,段祺瑞到德國柏林學習一年半年軍事,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回國後到威海任隨營教官5年。1896年31歲,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還任過江北提督、湖廣總督等職。他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

武昌起義後,段祺瑞致電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段祺瑞任陸軍總長。1913年代理國務總理。1915年5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制,稱病辭職。袁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憲帝制,請段複出,任參謀總長。4月,段代徐世昌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實權。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敗北,段去職移居天津。1924年10月,奉系聯合馮玉祥部打敗直系,段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他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辭去所有職務。此後退居天津,自號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1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段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佈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3年2月,吳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後與奉系溝通,南北夾擊國民軍。1926年夏北伐戰爭起,吳從北方趕赴前方督戰,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慘敗。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吳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吳曾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于北平。

孫傳芳

孫傳芳(1885年-1935年),字馨遠,山東曆城人。民國時北洋直系軍閥首領之一,也是盤據上海,南京等東南沿海重要根據地的五省聯軍總司令,作為一位短時間崛起的直系新秀,以不斷重創北伐軍而聞名,後敗給桂軍,仍頑強的投至奉系與之作戰,笑容可掬,處事卻果斷殘忍,人稱笑面虎將軍。 1899年,孫傳芳的三姐嫁給山東巡撫袁世凱部下武衛右軍執法營務處王英楷為二房。孫時十五歲,附讀于濟南王家。1901年因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王英楷隨袁世凱遷保定,孫家姊弟隨之。1902年孫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4年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後,以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到中國,入陸軍第二鎮三協第五標教官,民國後改為第二師第二輜重營營長,後調第二師第六團團長,第二師第三旅旅長。1921年,被吳佩孚任命為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駐地宜昌。1923年,率第二師經江西入福建,任福建軍務督理,駐福州。1924年江浙戰爭中,奉曹錕命進攻浙江,驅逐皖系盧永祥,兼任浙江軍務督理。1925年10月發動反奉戰爭,驅逐上海、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佈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甯次為高等軍事顧問,成為直系後期最大的軍閥。孫傳芳表面笑容可掬,處事卻果決兇猛,人稱“笑虎將軍”,處決北洋宿將施從濱時,種下日後被刺的後果。1926年9月北伐軍入江西,孫傳芳親赴九江督戰,其主力被殲,孫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援。同年12月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孫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8月,乘寧漢分裂,蔣中正辭去國軍總司令職,率殘部渡江再戰。于龍潭戰鬥血戰五晝夜,被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擊敗,孫傳芳登汽艇逃出。1928年春,被張作霖任命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回濟南。6月奉系張作霖被炸死,孫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被奉軍收編,從此投寄于張學良門下。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處決楊宇霆、常蔭槐。孫因與楊關係密切,恐張對他不測,次日不辭而別,從瀋陽逃亡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到天津英租界寓居。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禮佛誦經時,被施從濱女兒施劍翹從後方以手槍擊中頭部死亡。葬于北京西山臥佛寺東南,現北京植物園內。

曹錕

曹 錕(1862年12月12日出生於河北大沽口,1938年5月17日逝世于天津),字仲珊。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後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任幫帶,次年升官帶。1903年升任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統領。1906任北軍第一混成協統領。1907年升任第三鎮統制,同年經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調該部移駐長春。

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4年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駐岳州。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1917年7月張勳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復辟亂平,曹以直隸督軍兼省長。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導致護法戰爭爆發。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0年4月,曹錕組成八省反段聯盟,7月直皖戰爭起,皖軍戰敗,段祺瑞下野。直奉兩系共掌北京政權。9月,曹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每票五千銀元收買國會議員的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以馮玉祥反戈發動北京政變而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曹一度去開封依靠吳佩孚,此後,長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佔領天津曾企圖說服曹出面組織政府,但遭到曹的拒絕。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曹錕一級上將,以彰其民族氣節。

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軍服役,曾在北洋水師中任廣甲號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幷且到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駐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912年南京軍政府成立,黎被選為副總統。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接其第一任任期為大總統。1917年與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以調解之名入京,之後發生張勳復辟。事後黎的總統職位為原副總統馮國璋所取代。1922年直奉戰爭後,徐世昌被驅逐,黎再接徐世昌的第二任任期為總統。次年由曹錕接任總統,黎下野。之後赴天津經商。1928年病逝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于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894年投入駐營口的毅軍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後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佈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幷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奉軍戰敗。6月2日,張作霖退出北京。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張 勳

張勳(1854--1923) 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投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的扈從。1911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江浙聯軍圍攻南京,張勳兵敗後退駐徐州一帶。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髮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旋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6月,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棋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被通緝。1923年病死天津。

安徽合肥人,1865年3月6日出生於六安,數年後遷至合肥。1881年,段祺瑞懷隻身前往山東威海投軍。1885年,段祺瑞考入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兩年後,被派往旅順督建炮臺。1888年,段祺瑞到德國柏林學習一年半年軍事,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回國後到威海任隨營教官5年。1896年31歲,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還任過江北提督、湖廣總督等職。他與馮國璋、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

武昌起義後,段祺瑞致電清帝退位。民國成立後,1912年3月段祺瑞任陸軍總長。1913年代理國務總理。1915年5月,他因不滿袁世凱自為帝制,稱病辭職。袁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洪憲帝制,請段複出,任參謀總長。4月,段代徐世昌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6月,袁世凱死,黎元洪繼任總統,段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實權。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軍敗北,段去職移居天津。1924年10月,奉系聯合馮玉祥部打敗直系,段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他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辭去所有職務。此後退居天津,自號正道居士。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系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1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段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系軍閥首領的地位。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佈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3年2月,吳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後與奉系溝通,南北夾擊國民軍。1926年夏北伐戰爭起,吳從北方趕赴前方督戰,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慘敗。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吳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吳曾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于北平。

孫傳芳

孫傳芳(1885年-1935年),字馨遠,山東曆城人。民國時北洋直系軍閥首領之一,也是盤據上海,南京等東南沿海重要根據地的五省聯軍總司令,作為一位短時間崛起的直系新秀,以不斷重創北伐軍而聞名,後敗給桂軍,仍頑強的投至奉系與之作戰,笑容可掬,處事卻果斷殘忍,人稱笑面虎將軍。 1899年,孫傳芳的三姐嫁給山東巡撫袁世凱部下武衛右軍執法營務處王英楷為二房。孫時十五歲,附讀于濟南王家。1901年因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王英楷隨袁世凱遷保定,孫家姊弟隨之。1902年孫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4年于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後,以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到中國,入陸軍第二鎮三協第五標教官,民國後改為第二師第二輜重營營長,後調第二師第六團團長,第二師第三旅旅長。1921年,被吳佩孚任命為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兼第二師師長,駐地宜昌。1923年,率第二師經江西入福建,任福建軍務督理,駐福州。1924年江浙戰爭中,奉曹錕命進攻浙江,驅逐皖系盧永祥,兼任浙江軍務督理。1925年10月發動反奉戰爭,驅逐上海、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佈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甯次為高等軍事顧問,成為直系後期最大的軍閥。孫傳芳表面笑容可掬,處事卻果決兇猛,人稱“笑虎將軍”,處決北洋宿將施從濱時,種下日後被刺的後果。1926年9月北伐軍入江西,孫傳芳親赴九江督戰,其主力被殲,孫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援。同年12月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孫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8月,乘寧漢分裂,蔣中正辭去國軍總司令職,率殘部渡江再戰。于龍潭戰鬥血戰五晝夜,被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擊敗,孫傳芳登汽艇逃出。1928年春,被張作霖任命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回濟南。6月奉系張作霖被炸死,孫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被奉軍收編,從此投寄于張學良門下。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處決楊宇霆、常蔭槐。孫因與楊關係密切,恐張對他不測,次日不辭而別,從瀋陽逃亡大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到天津英租界寓居。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禮佛誦經時,被施從濱女兒施劍翹從後方以手槍擊中頭部死亡。葬于北京西山臥佛寺東南,現北京植物園內。

曹錕

曹 錕(1862年12月12日出生於河北大沽口,1938年5月17日逝世于天津),字仲珊。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後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任幫帶,次年升官帶。1903年升任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統領。1906任北軍第一混成協統領。1907年升任第三鎮統制,同年經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調該部移駐長春。

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4年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駐岳州。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1917年7月張勳復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復辟亂平,曹以直隸督軍兼省長。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復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導致護法戰爭爆發。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系首領。1920年4月,曹錕組成八省反段聯盟,7月直皖戰爭起,皖軍戰敗,段祺瑞下野。直奉兩系共掌北京政權。9月,曹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系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每票五千銀元收買國會議員的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以馮玉祥反戈發動北京政變而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系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曹一度去開封依靠吳佩孚,此後,長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佔領天津曾企圖說服曹出面組織政府,但遭到曹的拒絕。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曹錕一級上將,以彰其民族氣節。

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軍服役,曾在北洋水師中任廣甲號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幷且到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駐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912年南京軍政府成立,黎被選為副總統。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接其第一任任期為大總統。1917年與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以調解之名入京,之後發生張勳復辟。事後黎的總統職位為原副總統馮國璋所取代。1922年直奉戰爭後,徐世昌被驅逐,黎再接徐世昌的第二任任期為總統。次年由曹錕接任總統,黎下野。之後赴天津經商。1928年病逝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于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

張作霖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894年投入駐營口的毅軍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後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后,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佈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幷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奉軍戰敗。6月2日,張作霖退出北京。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張 勳

張勳(1854--1923) 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投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的扈從。1911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江浙聯軍圍攻南京,張勳兵敗後退駐徐州一帶。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髮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旋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6月,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至12日為皖系軍閥段棋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被通緝。1923年病死天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