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的詩被廣為傳頌,其人格卻褒貶不一!李肇星是這樣評價他的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朝時, 安徽亳州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 李紳, 他就是這首《憫農》的作者。

當時李紳27歲, 剛剛進士及第, 可以說正是一生中最風光、最快樂的時候。

那他為何還會寫下如此悲憫的詩?這背後是否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千古名篇誕生于遊玩之時

有一年夏天, 李紳回亳州探親訪友, 偶遇浙江節度使李逢吉, 兩人同朝為官, 又都雅好詩文, 於是便相約一起到亳州城東的觀稼台遊玩賦詩。

那一日天氣異常酷熱, 兩人登上觀稼台, 極目遠眺, 只見遠處淮河岸邊, 農人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河岸邊, 正頂著烈日在鋤地。

李紳 塑像

看著眼前景物, 李逢吉脫口吟出兩句詩:“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臺”, 不得不說, 這詩倒是很切合眼前的情景。

將遼闊無邊的淮北平原, 比作“千里朝野路”, 又將兩人的登臺舉動, 附會成仕途的遷升, 真真是一句極好的詩!只是, 這兩句詩卻充滿了追名逐利的惡臭氣。

李紳不禁哂笑他, 對著眼前的勞苦大眾, 兄台竟然還做著升官發財的好夢, 心胸可真是闊廣啊。

隨即, 李紳也吟出一首詩, 就是前面那首《憫農》。

李逢吉聽到這首詩後, 被羞得面紅耳赤, 但又不好駁斥李紳, 於是對他連聲附和, 讚歎不已。

“好, 好!這首詩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都得來不易呀!”

李紳聽出他話中的虛情假意後, 哀民傷時之情頓時更加濃烈。 隨後, 又吟出四句詩來: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這便是《憫農》其二。

《憫農》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詩歌, 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艱苦的生存狀態, 作者用此詩謳歌了勞動人民, 同時也宣洩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

李紳也通過這首諄諄勸勉的詩, 樹立了自己積極正面的形象。 千百年來,

中國人一直都把他當成一個體恤農民、珍惜勞動成果的賢者來歌頌。

賢者還有另一個身份

李紳, 一個寫出了偉大詩篇的人, 一個被歷史永久銘記的人, 一個令無數正直的人都敬佩不已的人。 近年來, 卻頻頻曝出一些令人髮指的“黑歷史”。

這些“黑歷史”, 有的模棱兩可, 無法確定真實性;有的則確有其事, 成為後世公認的事實。

看起來很彆扭的塑像

有傳言,李紳年輕時家境貧寒,後來做官後,生活就開始變得奢侈起來。

據說他喜歡吃雞舌,每做一盤雞舌就要宰殺三百多隻雞,以致家中後院死雞堆積如山。

這種傳言未免有些誇張,一餐殺三百多隻雞,在古代生產力水準較低的社會中,連皇帝都不可能享有這種待遇,更何況一個臣子。

這事也許是假的,但“蒼蠅不叮無縫蛋”,李紳生活奢靡卻是真的。

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在文章中寫到:

“(李紳)隨著官階不斷上升,他不再注重節約糧食,甚至逐漸腐化起來……由於脫離群眾、直接參與剝削群眾和爭權奪利,他再也寫不出純樸善良的佳篇了。”

前外交部長 李肇星

生活腐化是這位“憫農詩人”一個很大的污點,然而卻不是唯一一個。因為在腐化的同時,他還是個“無情無義、濫施淫威”的酷吏。

唐代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中說,李紳在沒有做官前,經常到李元將家中作客,每次見到他都稱呼“叔叔”。

後來李紳發跡,李元將就想巴結他,便主動降低輩分,在李紳面前稱自己為“弟”、為“侄”,但李紳都不高興。

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後,李紳才勉強接受。

常言道“山不轉水轉”,在這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轉變過程中,兩個不知廉恥的小人,活靈活現地演出了一幕互相巴結恭維的滑稽劇。

李紳晚年出任淮南節度使,當地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

但此案上報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就派禦史前往複查。

經調查,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屬無中生有,所以罪不至死。

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當時李紳之所以執意要處死吳湘,皆因為吳的叔叔曾得罪過當朝丞相李德裕。

而李紳又是李德裕的得力幹將,為討好李德裕,吳湘便成了李紳的刀下冤鬼。

李德裕 繪像

為了党爭,李紳竟如此草菅人命,這樣的人,不是酷吏是什麼?

在將吳湘送上斷頭臺後,李紳也沒落得好下場。兩年後,“吳湘案”得到平反。

此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永遠不許做官。

在今天,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可以肯定,李紳在青年時代,是個非常有理想的人。

他的“憫農精神”,以及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注,對社稷蒼生的擔當,使他和他的詩作,都成了後代學習效仿的典範楷模。

只是在仕途暢通之後,他也沒能抵擋住權力欲望的腐蝕,淪為了自己眼中、筆下無恥的“墮落者”,他背叛了自己,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像他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在生活中又是何其多也!遠的不說,就說當代的吧。

成克傑 庭審

成克傑,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委員。年輕的時候,也是家境貧寒,據說在他上學之前,窮的連鞋子都沒有穿過。

童年的貧困催生了他的悲憫之情,在為官初期,他還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

成克傑主政廣西的時候,全國各省的重點工程都有豆腐渣工程,惟廣西沒有。

而且從南昆鐵路,到貫穿廣西全境的桂林到北海的高速公路,都是在他一手操辦下完成的。

只是,後來他貪污受賄了,那麼之前做的所有好事,都一筆勾銷。

身為國家高級領導幹部,他利用職權,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謀取非法利益,變成一個腐敗分子,那麼最終等待他的只有人民的審判。

或許李紳與成克傑相比,還達不到那個腐化程度,而且兩人所處的時代也不一樣,但他們的人生經歷卻變成了同一個問題:如何做到善始善終?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深思!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

看起來很彆扭的塑像

有傳言,李紳年輕時家境貧寒,後來做官後,生活就開始變得奢侈起來。

據說他喜歡吃雞舌,每做一盤雞舌就要宰殺三百多隻雞,以致家中後院死雞堆積如山。

這種傳言未免有些誇張,一餐殺三百多隻雞,在古代生產力水準較低的社會中,連皇帝都不可能享有這種待遇,更何況一個臣子。

這事也許是假的,但“蒼蠅不叮無縫蛋”,李紳生活奢靡卻是真的。

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在文章中寫到:

“(李紳)隨著官階不斷上升,他不再注重節約糧食,甚至逐漸腐化起來……由於脫離群眾、直接參與剝削群眾和爭權奪利,他再也寫不出純樸善良的佳篇了。”

前外交部長 李肇星

生活腐化是這位“憫農詩人”一個很大的污點,然而卻不是唯一一個。因為在腐化的同時,他還是個“無情無義、濫施淫威”的酷吏。

唐代筆記小說《雲溪友議》中說,李紳在沒有做官前,經常到李元將家中作客,每次見到他都稱呼“叔叔”。

後來李紳發跡,李元將就想巴結他,便主動降低輩分,在李紳面前稱自己為“弟”、為“侄”,但李紳都不高興。

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後,李紳才勉強接受。

常言道“山不轉水轉”,在這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轉變過程中,兩個不知廉恥的小人,活靈活現地演出了一幕互相巴結恭維的滑稽劇。

李紳晚年出任淮南節度使,當地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

但此案上報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就派禦史前往複查。

經調查,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屬無中生有,所以罪不至死。

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當時李紳之所以執意要處死吳湘,皆因為吳的叔叔曾得罪過當朝丞相李德裕。

而李紳又是李德裕的得力幹將,為討好李德裕,吳湘便成了李紳的刀下冤鬼。

李德裕 繪像

為了党爭,李紳竟如此草菅人命,這樣的人,不是酷吏是什麼?

在將吳湘送上斷頭臺後,李紳也沒落得好下場。兩年後,“吳湘案”得到平反。

此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永遠不許做官。

在今天,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可以肯定,李紳在青年時代,是個非常有理想的人。

他的“憫農精神”,以及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注,對社稷蒼生的擔當,使他和他的詩作,都成了後代學習效仿的典範楷模。

只是在仕途暢通之後,他也沒能抵擋住權力欲望的腐蝕,淪為了自己眼中、筆下無恥的“墮落者”,他背叛了自己,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像他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在生活中又是何其多也!遠的不說,就說當代的吧。

成克傑 庭審

成克傑,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委員。年輕的時候,也是家境貧寒,據說在他上學之前,窮的連鞋子都沒有穿過。

童年的貧困催生了他的悲憫之情,在為官初期,他還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

成克傑主政廣西的時候,全國各省的重點工程都有豆腐渣工程,惟廣西沒有。

而且從南昆鐵路,到貫穿廣西全境的桂林到北海的高速公路,都是在他一手操辦下完成的。

只是,後來他貪污受賄了,那麼之前做的所有好事,都一筆勾銷。

身為國家高級領導幹部,他利用職權,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謀取非法利益,變成一個腐敗分子,那麼最終等待他的只有人民的審判。

或許李紳與成克傑相比,還達不到那個腐化程度,而且兩人所處的時代也不一樣,但他們的人生經歷卻變成了同一個問題:如何做到善始善終?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深思!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