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盤點每一座“第一高樓”:都是深圳成長的見證

 

1994年5月27日, 深圳地王商業大廈建設工程正式開工。 陳富/攝

關於深圳標誌性建築的報導。 (圖片來自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每一座“第一高樓” 都是深圳成長的見證

深圳新聞網訊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這是曾經流行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對深圳等特區城市的描述。 既然是“神話般崛起”的城市, 那麼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 在改革開放之初, 讓很多中國人對深圳心生嚮往的, 正是依託著“三天一層樓”這種當時令人驚歎的速度而崛起的國貿大廈。 這也構成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原始意象——深圳速度與深圳高度。 30多年過去, “三天一層樓”已不足為奇, 國貿大廈也早已“泯然眾樓”。 但正是在這種速度與高度的不斷刷新之中, 深圳一步步成長到了今天的樣子。

1994年5月27日, 當專程從東京運過來的6顆金螺栓, 被牢牢擰在巨大的鋼架上, 地王大廈的鋼結構施工正式開始,

此後的1年零27天裡, 地王大廈以2天半一層的建設速度, 刷新當年國貿大廈創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地王大廈竣工之後, 也刷新了國貿大廈的“深圳高度”, 成了深圳人一個新的精神載體。

電子大廈、國貿、地王、京基100、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鋼筋水泥的大廈, 不斷刷新著“深圳速度”與“深圳高度”, 澆築了這座城市的光榮與夢想。 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樓”, 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不到國貿, 不算來過深圳”

如果把深圳的建設當作一本書, 1985年建成的國貿大廈, 在起始的那幾頁上。 在地王大廈之前, “深圳速度”的紀錄保持者是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它是深圳上世紀80年代的地標, 曾以每三天一層的驚人速度建設。

市民俞先生第一次來深圳是在1993年, 那時他還是個中學生。 父母專門帶著他去參觀了深圳地標——國貿大廈, 這是當時來深圳的“必遊之地”。 站在車水馬龍、繁華忙碌的羅湖, 他仰望著這座代表“深圳速度”和“深圳高度”的高樓, 讚歎不已。

國貿大廈位於深圳人民南路與嘉賓路的交界處, 那裡是深圳改革最早開發的前沿陣地, 也是深圳第一個“黃金十年”的象徵。

1982年, 深圳市政府開始籌建國貿大廈, 最初的目標是:建一座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數得上的標誌性建築。 當時, 香港最高的建築是合和大廈, 建成於1980年, 位於港仔著名的皇后大道東, 樓高65層。 幾乎與此同時, 南京金陵飯店建設方正在謀求建成當時的中國內地第一高樓, 它計畫建設37層。

為了和香港形成完美對接, 深圳國貿大廈的設計一開始就向香港的這個“老大哥”看齊。 國貿大廈規劃建設53層, 高160米, 是當時內地的第一高樓。

香港的合和大廈頂部有個圓形的旋轉餐廳, 這在當時是一個風靡港島的著名景點。 國貿大廈的設計也加入了圓形的旋轉餐廳, 同時為了表現中國天圓地方的古典理念, 大廈的主體設計成了方形。

1984年4月30日, 深圳國貿大廈主樓封頂, 比預計的工期整整提前了一個月。 當時參與建設的工程師羅君東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說過, 國貿大廈主樓開建後, 先是7天建一層, 後來速度提升到5天、4天一層。 從第30層開始, 持續以3天一層的速度蓋樓——當時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一層, 美國的最高速度是4天一層。

“深圳速度”自此叫響, 國貿也成了這個城市的第一個地標, 當時有句話:“不到國貿, 不算來過深圳。 ”

國貿只領十年風騷

地王接過“第一”交椅

“2001年我剛到深圳的時候, 朋友晚上帶我去看深圳最高的大廈——地王大廈。 站在地王大廈的腳下, 我看到這座直入雲霄的高樓在夜空中熠熠發光, 感覺無論在這個城市的哪個角落, 只要一抬頭都能看到地王大廈。 ”已經在深圳安家落戶的郝女士, 仍記得十幾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在地王大廈腳下向上仰望的情形。 如果說, 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國貿大廈, 是深圳第一輪改革的標杆;那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地王大廈, 就是深圳再度起跑的信號。

1992年, 深圳市政府將蔡屋圍的一塊旺地推向市場, 這塊地總面積18734平方米,是當時內地首次實行國際招標出讓的地塊,吸引了近200家境內外公司競標。最終,深業集團和熊谷組公司聯合以1.42億美元中標。

1994年5月27日,當專程從東京運過來的6顆金螺栓,被牢牢擰在巨大的鋼架上,地王大廈的鋼結構施工正式開始。此後的1年零27天裡,地王大廈以2天半一層的建設速度,刷新當年國貿大廈曾經創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廈也成了深圳人一個新的精神載體。

1995年,高69層、總高度384米的地王大廈主樓提前兩個月封頂,成為深圳新地標,也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高樓。此時,改革開放春風已吹遍全國,特區獨享的優惠政策逐漸變成普惠制。深圳特區如何發展?深圳提出“二次創業”,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地王大廈竣工後,成為深圳的新地標,對初來乍到深圳的遊客來說,地王大廈是深圳最不容忽略的一個標誌性景點。它不僅是新的“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最佳代言者,還標誌著深圳的“二次起跑”。

地王大廈的“最高”地標之位,持續了16年之久。在此期間,時間進入21世紀,土地、空間資源等出現“難以為繼”,令深圳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在新的挑戰面前,深圳積極轉變發展模式,開始了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跨越,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鼓勵自主創新,發展迴圈經濟和總部經濟,引導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GDP,不再是考量深圳經濟的單一指標。

每一次速度與高度的刷新

都見證著深圳的成長

深圳,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神話般崛起”的城市,一座座高樓的拔地而起,構成了城市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把時光再次回溯到1981年,當時位於深南中路華強北地段的深圳電子大廈破土動工,次年8月竣工。在當時,電子大廈樓高20層,以69.9米高度成為深圳第一高樓。彼時,深圳的經濟總量只相當於香港的1/2000。這座城市開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逐步向經濟大市轉型,荒蕪的土地正慢慢變成現代化的工業園和高新技術產業帶。

電子大廈是深圳第一棟以城市支柱產業命名的大廈,帶動了一個產業,見證了一個時代。圍繞電子大廈,逐漸興起華強北電子商圈,帶動了深圳電子工商業的發展。

此後,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等“第一高樓”相繼拔地而起……在深圳30多年來發展的過程中,“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深圳第一高樓”的名號也一次次被取代。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樓”,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2011年,京基100以100層樓、高441.8米,取代了地王成為深圳新地標。從京基100大廈的頂層,可以輕易俯視384米高的地王大廈。

每逢雲霧縈繞之時,深圳人都能看到京基100“一半在雲裡”的獨特景象。

2014年7月15日上午,深圳福田中心區400多米的高空上,隨著一根長達10余米的鋼柱吊裝完成,“深圳第一高樓”的名頭將再次易主。正在建設之中的平安金融中心專案主體工程建至96層,在這根鋼柱吊裝完成後,高度推進到了448.3米,超過京基100大廈,正式成為“深圳第一高樓”。次年4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如期實現主體結構封頂,以主體600米的高度,成為深圳已建和在建的最高樓宇。

曾經,深圳以爆發力強的速度型“短跑”,創造了GDP年均增速25.8%的經濟奇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以“中長跑”節奏,高端、效益為大的定位再次出發,通過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變換“賽道”、調整“檔位”,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單位土地面積產出大幅飆升,深圳經濟含金量越來越高。但無論深圳如何發展,不斷拔節的深圳地標,不斷被刷新的“深圳速度”與“深圳高度”,不僅是深圳建築高度的象徵,也是深圳經濟高度不斷攀升的絕佳標注。

來源:晶報 這塊地總面積18734平方米,是當時內地首次實行國際招標出讓的地塊,吸引了近200家境內外公司競標。最終,深業集團和熊谷組公司聯合以1.42億美元中標。

1994年5月27日,當專程從東京運過來的6顆金螺栓,被牢牢擰在巨大的鋼架上,地王大廈的鋼結構施工正式開始。此後的1年零27天裡,地王大廈以2天半一層的建設速度,刷新當年國貿大廈曾經創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廈也成了深圳人一個新的精神載體。

1995年,高69層、總高度384米的地王大廈主樓提前兩個月封頂,成為深圳新地標,也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高樓。此時,改革開放春風已吹遍全國,特區獨享的優惠政策逐漸變成普惠制。深圳特區如何發展?深圳提出“二次創業”,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地王大廈竣工後,成為深圳的新地標,對初來乍到深圳的遊客來說,地王大廈是深圳最不容忽略的一個標誌性景點。它不僅是新的“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最佳代言者,還標誌著深圳的“二次起跑”。

地王大廈的“最高”地標之位,持續了16年之久。在此期間,時間進入21世紀,土地、空間資源等出現“難以為繼”,令深圳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在新的挑戰面前,深圳積極轉變發展模式,開始了從“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和諧深圳”的跨越,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鼓勵自主創新,發展迴圈經濟和總部經濟,引導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GDP,不再是考量深圳經濟的單一指標。

每一次速度與高度的刷新

都見證著深圳的成長

深圳,是一座在改革開放中“神話般崛起”的城市,一座座高樓的拔地而起,構成了城市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把時光再次回溯到1981年,當時位於深南中路華強北地段的深圳電子大廈破土動工,次年8月竣工。在當時,電子大廈樓高20層,以69.9米高度成為深圳第一高樓。彼時,深圳的經濟總量只相當於香港的1/2000。這座城市開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逐步向經濟大市轉型,荒蕪的土地正慢慢變成現代化的工業園和高新技術產業帶。

電子大廈是深圳第一棟以城市支柱產業命名的大廈,帶動了一個產業,見證了一個時代。圍繞電子大廈,逐漸興起華強北電子商圈,帶動了深圳電子工商業的發展。

此後,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等“第一高樓”相繼拔地而起……在深圳30多年來發展的過程中,“深圳高度”和“深圳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深圳第一高樓”的名號也一次次被取代。每一座“深圳第一高樓”,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

2011年,京基100以100層樓、高441.8米,取代了地王成為深圳新地標。從京基100大廈的頂層,可以輕易俯視384米高的地王大廈。

每逢雲霧縈繞之時,深圳人都能看到京基100“一半在雲裡”的獨特景象。

2014年7月15日上午,深圳福田中心區400多米的高空上,隨著一根長達10余米的鋼柱吊裝完成,“深圳第一高樓”的名頭將再次易主。正在建設之中的平安金融中心專案主體工程建至96層,在這根鋼柱吊裝完成後,高度推進到了448.3米,超過京基100大廈,正式成為“深圳第一高樓”。次年4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如期實現主體結構封頂,以主體600米的高度,成為深圳已建和在建的最高樓宇。

曾經,深圳以爆發力強的速度型“短跑”,創造了GDP年均增速25.8%的經濟奇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以“中長跑”節奏,高端、效益為大的定位再次出發,通過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變換“賽道”、調整“檔位”,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單位土地面積產出大幅飆升,深圳經濟含金量越來越高。但無論深圳如何發展,不斷拔節的深圳地標,不斷被刷新的“深圳速度”與“深圳高度”,不僅是深圳建築高度的象徵,也是深圳經濟高度不斷攀升的絕佳標注。

來源:晶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