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四川一個百萬人口大縣,縣市同名,是趙一曼故鄉

宜賓縣, 又名僰道, 隸屬於四川省宜賓市, 地處四川盆地南緣, 長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

宜賓縣區域位置

宜賓縣歷史文化悠久,

建縣始于漢高後六年(前182年)所置僰道縣, 縣治在今金沙江和岷江交匯處的宜賓城。

北周時, 改僰道縣為外江縣。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 外江縣複名僰道縣,

唐朝會昌二年(842年), 僰道縣治由三江口遷岷江北岸舊州壩, 直至唐末;天寶元年(742年), 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或說唐王朝少數民族“以義賓服”)之意, 改存馬縣為義賓縣。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 宋朝第二任皇帝趙匡義(亦叫“光義”)登基後, “義賓”之“義”“犯諱”, 於是按《孟子》“義者宜也”句意, 把義賓改為“宜賓”, 是為“宜賓縣”。 不過, 此“宜賓”是指設縣城於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的宜賓, 不是指今三江口舊城所在。 但是, “宜賓”一名已有出現。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 宜賓縣降為宜賓鎮, 併入僰道縣;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 僰道縣改稱宜賓縣, 縣治仍設於江北舊州壩;鹹淳三年(1267年), 縣治遷至登高山城(今宜賓市翠屏區)。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 登高山城由於戰爭被毀, 宜賓縣治遷回三江口舊城區。

1951年6月, 置宜賓市後, 宜賓縣治所于同年10月遷喜捷鎮;1952年8月, 宜賓縣治複遷回宜賓市城區;1965年7月,

宜賓縣治再遷柏溪鎮至今。

宜賓縣總面積2940平方公里, 下轄26個鄉鎮, 總人口103萬人。

宜賓縣歷史名人:樊一蘅(明朝進士、抗清將領)、趙一曼(抗日英雄)、唐君毅(哲學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趙景深(民間文學家、戲曲學家)等。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 原名李坤泰, 又名李一超, 人稱李姐, 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 中國共產黨黨員, 抗日民族英雄。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 在與日寇的鬥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