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分封太侈埋變亂禍根 朱棣靖難之役得天助

朱允炆像

諸侯王強大難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到頭痛的問題。 漢景帝採用晁錯提出的削藩策, 結果引發“七國之亂”, 後來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之策,

才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明初, 朱元璋遍封諸子為王, 因“分封太侈”, 造成易君之後藩王擁兵自重, 朝廷權威不立。 建文帝朱允炆面臨這種困局, 沒有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強行削藩, 迫使燕王朱棣起兵造反。 在這場叔侄之間的較量中, 身為長輩的朱棣最終勝出。 朱棣能夠取代朱允炆, 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決策、用人、軍事指揮上屢犯錯誤, 使自己得天下人心、以順討逆的優勢逐漸失去。 而朱棣很少犯錯, 知己知彼, 進退有方, 勝利屬於他是遲早的事情。 另外, 朱棣的運氣比對方好, 在幾次重大戰役中, 突然刮起的大風使他轉敗為勝, 轉危為安。 難怪朱棣自己說:“此天授, 非人力也。 ”

明代重大事件回顧

朱允炆失誤之一:重用齊泰黃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 就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四月, 朱標病故。 九月, 朱元璋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子, 因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 故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晚年, 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 而不少藩王都擁有重兵, 皇太孫朱允炆對此深感憂慮。 由於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 鎮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勢力最大, 便成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十一年(西元1398年), 朱元璋病逝。 朱允炆即皇帝位。 燕王“自北平奔喪”, 朱允炆稱太祖有遺詔, 令諸王不得來京奔喪。 諸王認為哪裡有父死遺令子孫不得奔喪之理, 對遺詔的真偽頗有懷疑,

一時之間流言四起, 朱允炆與眾多叔父之間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朱允炆起用齊泰為兵部尚書, 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 同參軍國事。 齊黃二人堅決主張削藩, 於是朱允炆與他們密謀削藩之事。

對於如何著手削藩, 齊泰和黃子澄有不同的看法。 齊泰想先削燕王, 黃子澄說:“不然, 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多不法, 削之有名。 今欲問罪, 宜先周。 周王, 燕之母弟, 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他認為削藩應先從有不法行為的藩王開始, 這樣才能名正言順。 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 又有不法行為, 應先削周王。

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謀不軌, 並牽連到燕王、齊王、湘王。 朱允炆便命曹國公李景隆到開封把朱橚抓回京師。

沒過多久, 朝廷又逮捕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 對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懼”。

朱允炆失誤之二:不聽卓敬高巍言引發戰爭

戶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應如何解決藩王擁兵自重的問題, 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慮絕倫, 雄才大略, 酷類高帝。 北平, 形勝地, 士馬精強, 金元所由興。 今宜徙封南昌, 萬一有變, 亦易控制。 ”建議把燕王改封為南昌王, 把他調離北平。 第二天, 朱允炆召見卓敬, 說:“燕王, 朕骨肉至親, 卿何得及此!”卓敬叩頭說:“臣所言天下至計, 願陛下察之。 ”但朱允炆不採納他的意見。

吏部官員高巍對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見, 他上書朱允炆, 稱:“高皇帝分封諸王, 比之古制, 既皆過當。 諸王又率不法, 違犯朝制, 不削則朝廷紀綱不立,

削之則傷親親之恩。 賈誼曰:‘欲天下治安, 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今蓋師其意, 勿行晁錯削奪之謀, 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 在南子弟分封於北。 如此, 則不削之削也。 ”

高巍提到的賈誼、晁錯、主父偃均為西漢人。 漢初同姓王勢力強大, 賈誼建議漢文帝把大國分為小國, 晁錯屢次向漢文帝建議削奪諸王的封地。 漢景帝時, 吳王跋扈, 晁錯又上“削藩策”, 景帝用晁錯之策, 引起“七國之亂”。 漢武帝時期, 諸王雖不像以前那樣強大難制, 但有的王國仍然“連城數十, 地方千里”, 威脅著中央政權。 漢武帝並未採用削藩措施, 而是採納主父偃的建議, 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 並封其子弟為列侯。 推恩詔下後,諸侯王紛紛請求把土地分給子弟,西漢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這樣基本解決了。

高巍勸朱允炆“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與卓敬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解決明初藩王強大難制問題的良策。但朱允炆優柔寡斷,“嘉之而不能用”。他堅決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燒到燕王朱棣身上。

朱允炆失誤之三:講仁義重蹈宋襄公覆轍

西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並佈告天下。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以附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副,率師三十萬北伐。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使盛庸、平安等分道並進。當時朱允炆方銳意文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在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諸將不得傷害燕王,相信是真心之言。但他沒想到這句聖旨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勝敗。俗語說,擒賊先擒王,只有消滅了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燕王以逆犯順,全靠他個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難之師”便失去了靈魂,燕軍便會不戰自潰。朱允炆在將士出征前說出這樣的話,給朱棣提供了保護傘,使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

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雖然“瀕於危者數”,但明軍諸將“莫敢加刃”。在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戰中,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燕師敗退時朱棣獨自一人殿后,追者數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戰中,朱棣竟然在對方陣地中野宿,被明軍發現後又穿營而過,而官軍將士“莫敢一矢相加遺”,眼睜睜地看著朱棣揚長而去。

春秋時期,宋襄公用仁義道德指導戰爭,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中坐失戰機,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義”的犧牲品。朱允炆不懂得戰爭的規律,在關鍵時刻講仁義,重蹈宋襄公的覆轍,最終被朱棣打敗,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燕王朱棣福大命大:幾場關鍵戰役均得風助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實在是逼於削藩的無奈之舉。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實力相對較弱的朱棣竟打敗了實力強大的朝廷軍隊,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總結其原因,除了朱允炆用人不當、指揮失誤和朱棣善於用兵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天時”對朱棣的眷顧,在幾場重大戰役中,天氣都幫了朱棣的大忙,使他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戰爭初期,朱棣在北方戰場進展順利,燕軍先後攻下通州、薊縣、懷柔等地,屢挫朝廷軍隊。面對耿炳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朱棣厲兵秣馬,出奇兵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敗耿炳文。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以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五十萬大軍伐燕。

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四月,雙方戰于白溝河。在鏖戰之際,突然刮起一陣旋風,吹折李景隆的大將旗。燕軍乘風縱火,官軍大亂,奔聲如雷,李景隆狼狽逃竄。九月,朝廷再次換將,命盛庸代替李景隆。次年三月,燕軍與盛庸戰於夾河,燕將譚淵戰死,燕軍不利。次日,朱棣整眾再戰,雙方從早上打到中午仍不分勝負。正在雙方難分難解之際,又刮起一陣東北風,兩軍咫尺不相見,燕軍乘風大呼進擊,盛庸軍大敗,退保真定。過了幾天,兩軍又在槁城(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相遇,官軍列方陣于西南,燕軍從四面攻擊,朱棣率精銳攻其東北隅,“會大風起,髮屋拔樹,燕軍乘之”,官軍大潰,朱棣乘勝追擊,斬首六萬餘級。

燕軍在白溝河、夾河和槁城三場大戰中皆得風助,朱棣深感慶倖,他認為:“此天授,非人力也。”後來,朱棣改變以往只顧攻城掠地的戰略,揮師南下,疾趨京師,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攻陷南京。朱允炆縱火焚燒宮殿,不知所終。傳言朱允炆從地道逃出皇宮,追隨者有翰林院編修程濟、禦史葉希賢等四十餘人。

“靖難之役”源於“分封太侈”

明初叔侄相爭的“靖難之役”之所以發生,表面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起的,而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分封太侈”。

是否分封諸子或功臣為王是歷代開國皇帝都要面對的重大問題。秦朝開國之初,丞相王綰等人曾向秦始皇提出分封諸子為王,理由是國家幅員遼闊,“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秦始皇叫大臣們討論分封諸子為王是否妥當。廷尉李斯提出反對,他說周初大封同姓子弟,但年代久遠之後,親屬關係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主張不必分封諸子和功臣,用“公賦稅重賞賜之”就可以了,他認為這才是“安寧之術”。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見,結果留下了天下大亂後王室孤立無援的後患。

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大封同姓以填撫天下”。起初是同姓王與異姓王並存,後來劉邦逐步除掉異姓王,只保留同姓王。由於當時同姓王勢力太大,後來終於造成“七國之亂”。晉初,武帝司馬炎也大封同姓子弟為王,這些同姓王都握有軍政大權,結果釀成“八王之亂”。唐代採用折中措施,雖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宋代對唐代的做法稍作改動,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元代封皇子為王,並將他們派往各行中書省,專制一方。

朱元璋總結歷代經驗教訓,最終決定封諸子為藩王。他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但朱元璋封諸子為藩王只考慮到有利的一面,對其弊端考慮不周,而且在具體分封措施上也有失妥當,藩王雖無行政權,但封國很大,還握有軍權,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都遠遠超過萬人,導致後來朱允炆不得不削藩。

葉伯巨上書直言“侈封”弊端

對於朱元璋“分封太侈”的弊端,當時很多大臣都看不出來,反而在平遙縣當訓導的葉伯巨看得一清二楚。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星變屢次出現,欽天監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朱元璋下詔“求直言”。葉伯巨應詔上書,直言“當今之事,太過者三”。

葉伯巨所說朱元璋做得太過分的三件事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對於“分封太侈”一事,葉伯巨認為,古代聖王分封諸侯,其目的是“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而今天“裂土分封諸王”,是“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但在具體措施上,“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于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葉伯巨指出:“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葉伯巨說:“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然獨不觀于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無他,分封逾制之過也。”他認為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八王之亂”及劉淵、石勒擾亂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

葉伯巨建議:“昔賈誼勸漢文帝盡分諸國之地,空置之以待諸王子孫。向使文帝早從誼言,則必無七國之亂。願陛下及諸王未至國之先,節其都邑,減其衛兵,限其疆域,以待諸王之子孫。此制一定,世為屏藩,與國同休。割一時之恩,制萬世之利,消天變而安宗社,莫先於此。”葉伯巨的意思是趕在諸王赴國就任之前,把他們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只給他們一份,其餘先空置下來,留待以後分封給他們的子孫。這本是有利於明朝長治久安的建議,但朱元璋閱罷大怒,罵道:“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把葉伯巨抓來後,大臣見朱元璋“怒稍懈”,建議先把葉伯巨關起來,後來葉伯巨終因此事死於獄中。“靖難之役”發生後,朝中大臣都很佩服葉伯巨的先見之明。

袁珙稱朱棣有“太平天子”相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元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洪武九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帝接受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後,矛頭直指擁有重兵的朱棣。朱棣雖然暗中防備,但仍不敢公開與朝廷對抗。促成朱棣起兵的是僧人道衍和著名相士袁珙。

道衍即姚廣孝,蘇州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精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和陰陽術數,對《易經》和兵法也頗有研究。在嵩山寺認識袁珙。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之儔也,幸自愛!”劉秉忠是輔佐元世祖忽必烈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也是僧人,故袁珙把道衍比作劉秉忠。

後來,道衍經人推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朱棣至北平後,道衍住持慶壽寺。他常常“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及高祖崩,以次削奪諸藩,周、湘、代、齊、岷等皆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燕王起兵”。朱棣覺得起兵沒有把握取勝,他說:“民心向彼,奈何?”道衍回答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為了打消朱棣的疑慮,堅定他起兵的信心,道衍還給朱棣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相士袁珙,一個是卜者金忠。《明史》稱袁珙生有異稟,嘗遊海外,遇異僧別古崖,得相人術真傳。相人“百人一謬”,在元末已很出名。朱棣對袁珙的相術將信將疑,袁珙到達北平後,朱棣混雜在九個和自己長得很像的武士當中,統一裝束手拿弓矢飲於市肆中,沒想到還是給袁珙一眼就看出來,從沒見過朱棣的袁珙直接走到朱棣跟前跪下,說:“殿下何輕身至此。”朱棣不出聲起身就走。回宮後召袁珙入府。袁珙審視了一番朱棣,說:“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聽到這句話,朱棣終於下決心起兵造反。

推恩詔下後,諸侯王紛紛請求把土地分給子弟,西漢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過數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這樣基本解決了。

高巍勸朱允炆“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與卓敬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應是解決明初藩王強大難制問題的良策。但朱允炆優柔寡斷,“嘉之而不能用”。他堅決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燒到燕王朱棣身上。

朱允炆失誤之三:講仁義重蹈宋襄公覆轍

西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京師後,朱允炆決定出兵伐燕,並佈告天下。他任命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以附馬都尉李堅、都督甯忠為副,率師三十萬北伐。又命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使盛庸、平安等分道並進。當時朱允炆方銳意文治,每天與學士方孝孺等人討論周官法度,把軍事決策權交給齊泰、黃子澄二人。在部隊出發前,朱允炆告誡將士:“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甚。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諸將不得傷害燕王,相信是真心之言。但他沒想到這句聖旨直接關係到這場戰爭的勝敗。俗語說,擒賊先擒王,只有消滅了敵人的首領,才能徹底戰勝敵人。燕王以逆犯順,全靠他個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難之師”便失去了靈魂,燕軍便會不戰自潰。朱允炆在將士出征前說出這樣的話,給朱棣提供了保護傘,使將士面對朱棣時不敢放手一搏。

在長達數年的戰爭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雖然“瀕於危者數”,但明軍諸將“莫敢加刃”。在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戰中,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燕師敗退時朱棣獨自一人殿后,追者數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戰中,朱棣竟然在對方陣地中野宿,被明軍發現後又穿營而過,而官軍將士“莫敢一矢相加遺”,眼睜睜地看著朱棣揚長而去。

春秋時期,宋襄公用仁義道德指導戰爭,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中坐失戰機,被楚軍打得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義”的犧牲品。朱允炆不懂得戰爭的規律,在關鍵時刻講仁義,重蹈宋襄公的覆轍,最終被朱棣打敗,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燕王朱棣福大命大:幾場關鍵戰役均得風助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實在是逼於削藩的無奈之舉。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實力相對較弱的朱棣竟打敗了實力強大的朝廷軍隊,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總結其原因,除了朱允炆用人不當、指揮失誤和朱棣善於用兵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就是“天時”對朱棣的眷顧,在幾場重大戰役中,天氣都幫了朱棣的大忙,使他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戰爭初期,朱棣在北方戰場進展順利,燕軍先後攻下通州、薊縣、懷柔等地,屢挫朝廷軍隊。面對耿炳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朱棣厲兵秣馬,出奇兵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敗耿炳文。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以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五十萬大軍伐燕。

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四月,雙方戰于白溝河。在鏖戰之際,突然刮起一陣旋風,吹折李景隆的大將旗。燕軍乘風縱火,官軍大亂,奔聲如雷,李景隆狼狽逃竄。九月,朝廷再次換將,命盛庸代替李景隆。次年三月,燕軍與盛庸戰於夾河,燕將譚淵戰死,燕軍不利。次日,朱棣整眾再戰,雙方從早上打到中午仍不分勝負。正在雙方難分難解之際,又刮起一陣東北風,兩軍咫尺不相見,燕軍乘風大呼進擊,盛庸軍大敗,退保真定。過了幾天,兩軍又在槁城(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相遇,官軍列方陣于西南,燕軍從四面攻擊,朱棣率精銳攻其東北隅,“會大風起,髮屋拔樹,燕軍乘之”,官軍大潰,朱棣乘勝追擊,斬首六萬餘級。

燕軍在白溝河、夾河和槁城三場大戰中皆得風助,朱棣深感慶倖,他認為:“此天授,非人力也。”後來,朱棣改變以往只顧攻城掠地的戰略,揮師南下,疾趨京師,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攻陷南京。朱允炆縱火焚燒宮殿,不知所終。傳言朱允炆從地道逃出皇宮,追隨者有翰林院編修程濟、禦史葉希賢等四十餘人。

“靖難之役”源於“分封太侈”

明初叔侄相爭的“靖難之役”之所以發生,表面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起的,而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分封太侈”。

是否分封諸子或功臣為王是歷代開國皇帝都要面對的重大問題。秦朝開國之初,丞相王綰等人曾向秦始皇提出分封諸子為王,理由是國家幅員遼闊,“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之。”秦始皇叫大臣們討論分封諸子為王是否妥當。廷尉李斯提出反對,他說周初大封同姓子弟,但年代久遠之後,親屬關係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主張不必分封諸子和功臣,用“公賦稅重賞賜之”就可以了,他認為這才是“安寧之術”。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見,結果留下了天下大亂後王室孤立無援的後患。

漢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訓,“大封同姓以填撫天下”。起初是同姓王與異姓王並存,後來劉邦逐步除掉異姓王,只保留同姓王。由於當時同姓王勢力太大,後來終於造成“七國之亂”。晉初,武帝司馬炎也大封同姓子弟為王,這些同姓王都握有軍政大權,結果釀成“八王之亂”。唐代採用折中措施,雖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宋代對唐代的做法稍作改動,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元代封皇子為王,並將他們派往各行中書省,專制一方。

朱元璋總結歷代經驗教訓,最終決定封諸子為藩王。他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但朱元璋封諸子為藩王只考慮到有利的一面,對其弊端考慮不周,而且在具體分封措施上也有失妥當,藩王雖無行政權,但封國很大,還握有軍權,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都遠遠超過萬人,導致後來朱允炆不得不削藩。

葉伯巨上書直言“侈封”弊端

對於朱元璋“分封太侈”的弊端,當時很多大臣都看不出來,反而在平遙縣當訓導的葉伯巨看得一清二楚。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星變屢次出現,欽天監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朱元璋下詔“求直言”。葉伯巨應詔上書,直言“當今之事,太過者三”。

葉伯巨所說朱元璋做得太過分的三件事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對於“分封太侈”一事,葉伯巨認為,古代聖王分封諸侯,其目的是“強幹弱枝,遏亂源而崇治本”,而今天“裂土分封諸王”,是“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但在具體措施上,“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于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葉伯巨指出:“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葉伯巨說:“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然獨不觀于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無他,分封逾制之過也。”他認為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八王之亂”及劉淵、石勒擾亂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

葉伯巨建議:“昔賈誼勸漢文帝盡分諸國之地,空置之以待諸王子孫。向使文帝早從誼言,則必無七國之亂。願陛下及諸王未至國之先,節其都邑,減其衛兵,限其疆域,以待諸王之子孫。此制一定,世為屏藩,與國同休。割一時之恩,制萬世之利,消天變而安宗社,莫先於此。”葉伯巨的意思是趕在諸王赴國就任之前,把他們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只給他們一份,其餘先空置下來,留待以後分封給他們的子孫。這本是有利於明朝長治久安的建議,但朱元璋閱罷大怒,罵道:“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把葉伯巨抓來後,大臣見朱元璋“怒稍懈”,建議先把葉伯巨關起來,後來葉伯巨終因此事死於獄中。“靖難之役”發生後,朝中大臣都很佩服葉伯巨的先見之明。

袁珙稱朱棣有“太平天子”相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元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洪武九年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帝接受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後,矛頭直指擁有重兵的朱棣。朱棣雖然暗中防備,但仍不敢公開與朝廷對抗。促成朱棣起兵的是僧人道衍和著名相士袁珙。

道衍即姚廣孝,蘇州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精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和陰陽術數,對《易經》和兵法也頗有研究。在嵩山寺認識袁珙。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之儔也,幸自愛!”劉秉忠是輔佐元世祖忽必烈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也是僧人,故袁珙把道衍比作劉秉忠。

後來,道衍經人推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朱棣至北平後,道衍住持慶壽寺。他常常“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及高祖崩,以次削奪諸藩,周、湘、代、齊、岷等皆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燕王起兵”。朱棣覺得起兵沒有把握取勝,他說:“民心向彼,奈何?”道衍回答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為了打消朱棣的疑慮,堅定他起兵的信心,道衍還給朱棣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相士袁珙,一個是卜者金忠。《明史》稱袁珙生有異稟,嘗遊海外,遇異僧別古崖,得相人術真傳。相人“百人一謬”,在元末已很出名。朱棣對袁珙的相術將信將疑,袁珙到達北平後,朱棣混雜在九個和自己長得很像的武士當中,統一裝束手拿弓矢飲於市肆中,沒想到還是給袁珙一眼就看出來,從沒見過朱棣的袁珙直接走到朱棣跟前跪下,說:“殿下何輕身至此。”朱棣不出聲起身就走。回宮後召袁珙入府。袁珙審視了一番朱棣,說:“龍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聽到這句話,朱棣終於下決心起兵造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