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金帛珠玉裡的宮廷:幸福指數最高的皇太后

誠孝張惶後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 作者:佚名, 原題為:金帛珠玉裡的宮廷世界:誰是明清幸福指數最高的皇太后?

為延續前兩冊精彩內容,

本書將視野集中於對明清最高權力鬥爭有巨大影響之皇室宗親, 及密切影響宮廷政治生活之宮女太監, 詳解其成敗關鍵與命運走向, 並透過對禦藥禦膳之解析、國寶文物之品鑒, 真實再現一個縱橫捭闔、飲食男女、金帛珠玉裡的宮廷世界。

一生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者, 這在明清五百多年的歷史上, 僅有兩位, 即明仁宗洪熙帝張惶後和明憲宗成化帝王皇后。 她們既外在機遇好, 也內在修養好。 她們自身的共同特點是:積德行善, 心淨身靜, 胸懷寬廣, 品節高潔。 因此, 她們成為古代女性的典範。

皇帝的母親(不一定是生母)稱太后, 祖母稱太皇太后。 這是秦漢以來的傳統:“漢興, 因秦之稱號, 帝母稱太后, 祖母稱太皇太后。

”太后, 尤其是太皇太后, 在皇宮裡, 地位最尊, 榮譽最高。 皇后要受皇帝和太后兩層制約, 皇太后則在皇帝和皇后之上。

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 永城(今河南永城市)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朱棣世子朱高熾妃。 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 洪熙帝繼位, 冊張氏為皇后。 明宣宗宣德帝即位, 尊為皇太后。 明英宗正統帝即位, 尊為太皇太后。 張惶後的特點是:

一、會處公婆關係。 作為王妃, 首先要會處同公婆的關係。 《明史》說她“後始為太子妃, 操婦道至謹, 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 就是說她能嚴謹遵循婦人操守, 頗得公婆永樂帝與徐皇后的喜歡。

二、會處叔嫂關係。 她的兩個小叔子是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 都“謀奪嫡”, 想取代太子的地位,

太子多次被漢王和趙王所離間, 她從中保護、勸慰、解釋, 幫助丈夫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沒有被易儲。

三、會處夫妻關係。 太子“體肥碩不能騎射”, 永樂帝很不高興。 她就“減太子宮膳”, 就是讓太子減少飲食, 加強運動, 減輕體重, 頗有成效。

四、會處母子關係。 兒子宣德帝初繼位, 凡軍國大政, 多稟聽裁決。 時海內太平, 皇帝侍奉起居, 陪伴游宴, 四方貢獻, 先奉太后。 皇帝與太后, 慈孝聞天下。 太后游西苑, 皇后皇妃伴隨, 皇帝親自扶輿登萬歲山, 奉觴上壽, 獻詩頌德。 去永樂長陵和洪熙獻陵, 經過河橋時, 皇帝下馬扶輦。

五、會處祖孫關係。 子宣德帝死, 孫正統帝九歲繼位, 宮中流言四起。 太后急召諸大臣到乾清宮, 指著太孫哭泣說:“此新天子也。

”群臣呼萬歲, 流言乃止。 有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 太后說:“毋壞祖宗法。 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時時勖勉正統帝, 勤奮學習, 委任股肱。 大太監王振于太皇太后在世時, 不敢專權, 違法胡為。

六、會處君臣關係。 從英國公張輔, 尚書蹇義, 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所請, 見於行殿, 太后慰問諸臣, 並說:“爾等先朝舊人, 勉輔嗣君。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 病危, 召大學士楊士奇等入, 命太監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 楊士奇列舉三件事:一是“建庶人雖亡, 當修實錄”, 即建文帝雖然死了, 但應當纂修《建文實錄》;二是永樂帝曾詔諭“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 宜弛其禁”;其三還沒有來得及奏上, 太后就咽氣———死了。 遺詔勸勉大臣, 輔佐皇帝, 惇行仁政, 惠及百姓。

她的善政, 受到讚譽。

七、會處娘家關係。 對娘家兄弟, 按規矩辦事, “太后遇外家嚴”, 不輕易升官賞賜, 不許他們搞特權, 也不許他們理國事。

八、會處百姓關係。 到十三陵謁陵, “畿民夾道拜觀, 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 太后回頭對皇帝說:“百姓戴君, 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老百姓愛戴國君, 因百姓能得到安居樂業, 皇帝應當牢記。 回程時路過農家, “召老婦問生業, 賜鈔幣”。 有獻蔬食酒漿者, 取以賜帝, 說:“此田家味也。 ”諭誡皇帝, 不忘農家。

史書所說的“洪宣之治”, 張太皇太后也有一份歷史功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