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商鞅在秦國變法,死而政不熄,而吳起在楚國變法卻人死政熄?

首先界定下楚國是個什麼國家。

中央集權式帝國出現前, 人類歷史上就出現過不少帝國形式, 不說歪果了, 就說中國。 如商朝, 以首都城邑為中心, 以聯盟或者威服的手段搞幾個諸侯做盟友, 基本沒有領土概念, 只區分敵人還是自己人, 對敵人一般進行屠戮或者俘虜為人殉奴隸, 而不是試圖將被征服者納入自己的統治, 直到商朝晚期, 商朝對河北一些地區的統治才有了將被征服者納入自己統治範疇的意思。 而對山東、兩淮之間的東夷國家, 只能靠口頭盟約和武力壓迫來維繫其主從關係。

到了周朝,

由於吞不下商帝國的全部遺產, 周朝發明了分封制, 派自己人在新的土地上世襲分封建立國家, 然後由宗法制來維繫天子和諸侯的主從關係, 基本從商朝這種城邦式或者坐寇式帝國進化成了有領土概念的聯邦式帝國。 當然我用詞不準確, 但大略就是這麼個意思。

楚國對於周朝的存在, 極其雷同周朝對於商朝的存在。 商朝時期, 周朝作為臣服商朝的夏朝遺留諸侯存在, 與商朝的關係是盟約式的主從關係, 這種關係維繫的前提就是商朝必須一直強大, 周朝必須一直弱小, 一旦周朝翅膀硬了, 就開始不聽話, 最後推翻商朝做天子了。

楚國對周朝既是如此, 楚國在商朝晚期就出現了, 當時還是弱弱滴, 甚至一度是周朝很忠實可靠的臣屬盟友。

如果周朝繼續跟商朝一樣, 楚國完全能複製周朝的老路, 最後取代周朝成為天子。

而楚國的確就在走周朝的老路。 周朝從山西南部遷徙到陝西立國, 第一件事是什麼?就是從西戎裡打地盤, 先鞏固自身。 楚國從河南遷徙到湖北立國後, 第一件事也是打擊當地原住民荊蠻人, 鞏固自身。

周朝的第二步就是巴結商朝天子, 取得協助或者代替商朝征討西方的承認權, 既能發展自己, 吃力的時候還能問商朝討要援助。 楚國也是, 楚國在西周前中期極力巴結周天子, 楚國國君甚至數次主動跑到鎬京侍奉周天子。

第三步, 周朝感覺自己翅膀硬了, 滅掉商朝指派負責監視自己的諸侯崇國。

楚國同樣,

翅膀硬了, 滅掉了漢陽諸姬。 接下來路就不一樣了, 周朝是一舉滅商, 然後分封可以依靠宗法制維繫的自己人為諸侯, 並竭力壓迫甚至滅掉舊的野生的與周人沒有關係的諸侯。

楚國也準備這樣走, 可是跟周人打了幾次後, 發現周朝不是商朝那樣的原始帝國了, 周朝是有許多依靠宗法制維繫的忠誠度較高的諸侯盟友的新式帝國。 楚國妄圖學習周朝賭個博一舉翻身, 那是不可能了。

於是楚國就想到了既然無法滅周, 那我就跨越式發展, 我先分封諸侯, 我也有一批能用宗法制維繫的可靠盟友後, 我再滅周, 豈不妙哉?

於是楚國的戰略轉變為繼續吞併小國, 在吞併小國後分封自己人來消化勝利果實。 然而, 可能是語言不同,

也可能是怕周朝指責自己僭越。 楚國分封的東西不叫國, 而是叫縣。 沒錯, 縣。 赤縣神州的縣就是這個意思, 和“國”是同義詞。 直到新的沒有分封意義的縣出現在晉國並迅速風靡天下後, 縣的意思才逐漸從“國”的同義詞矮化成現在這個意思。

楚國分封的縣, 也有自己的“諸侯”, 在最初, 縣的“諸侯”叫尹。 尹, 是商朝到楚國延續的, 類似宰相管家之類的職務。 而負責一個縣的“尹”, 其實就是世襲的諸侯。

到了楚國開始公開和周朝叫板的年代, 楚國國君已經完成了子爵、自稱公爵、自稱王爵的轉變。 於是楚國對自己的“諸侯”也晉級了, 縣的“諸侯”開始叫公、侯。

當然在整個華夏國際交流中, 楚國的“諸侯”一般是作為大夫的身份參與的,

所以有時候也被混同稱為大夫。

譬如大夥耳熟能詳的成語“葉公好龍”的主角葉公, 就是楚國在葉縣的自稱“公”的“諸侯”, 是楚國王族的血親羋姓沈氏(後變為葉氏)出任的。

譬如白公勝, 這就是權力爭奪失敗的楚國王子, 被分封在巢邑, 成了白公。

譬如楚靈王滅陳國、蔡國後, 在兩國分設陳縣、蔡縣, 各自分封了陳公、蔡公。

很顯然的是, 靠摸著西周過河, 楚國在春秋時期已經成為翻版西周, 由於西周已經完蛋了、東周威權不再諸侯各自為政, 所以楚國在春秋時期的每一次的軍事行動, 都不啻為統一的聯邦式帝國對一個名存實亡的邦聯的征伐, 若非齊國、晉國的崛起, 楚國會繼續蠶食, 然後坐等中原諸侯歸順, 楚國完全就可以當新的聯邦帝國的天子了。

然而一味模仿已經走入死胡同死翹翹的西周,雖然崛起很快,但這個副作用也是很大滴。

那就是國家領土看似很大、人口看似很多,但還真不都是楚王一個人的,而是楚王和其他縣公一起的。其他的縣公或者比縣公低等的領主、采邑主不忠於楚國,甚至賣國的現象比比皆是。

譬如楚才晉用的申公巫臣,申地的世襲縣公哦,由於看上了美女夏姬反了。但楚王到底是最大的領主,於是在楚國令尹自反的打擊下,申公巫臣只能流亡晉國,最後再流亡吳國,幫助吳國訓練士兵,一心要顛覆自己的祖國。

譬如在楚國王室擔任太傅高職的伍奢之子伍子胥,同樣也是羋姓王族,但爹被殺了。於是一怒投吳,繼續顛覆祖國。

而楚國在面對吳國的入侵時的不堪一擊,以及複國的迅速程度,都賴了分封制。

面對吳國入侵時,抵抗的兵力幾乎只有楚王自己的軍隊。其他縣尹、縣公、縣侯呢,除了在楚國王室擔任左司馬的沈縣的“諸侯”沈尹戌寥寥幾人外,幾乎都沒人搭理。

幾乎就是周幽王被犬戎吊打,中原諸侯看熱鬧的翻版。

然後楚國為什麼複國這麼迅速?

不全靠秦國援軍,秦國援軍的作用只是重新樹立了楚王的威權而已。就算沒有秦國援軍,吳國毆打的只是楚國最大的領主楚王,其他的領主手裡可各有重兵呢,一旦有人挑頭願意驅逐吳國,這些原本看熱鬧的領主一發威,吳國只好灰溜溜地撤軍了。吳國入侵楚國為什麼這麼快就成功。這麼快就夭折,全賴了楚國的分封制。

同理,犬戎在滅了西周後為什麼消失了,這也全賴了周朝諸侯們都很強大。

地方上有獨立性的領主也就罷了,關鍵是楚國不但在學習西周的同時染上了分封制的後遺症。還受到了春秋時期卿族崛起的傳染病的影響。

大夥耳熟能詳的,楚國幾大出自羋姓王族的卿族:鬥氏、昭氏、景氏、屈氏。以及出於外姓的卿族:黃氏、項氏……

這些卿族基本都與楚國的領主“諸侯”重疊,也就是這些卿族在地方上都是楚國的小諸侯,在中央又是架空楚王攬權的權臣家族。

大楚國藥丸啊!

所以看,在戰國初期,七雄分立。無論領土、人口、政治規模。楚國對其他六國幾乎都沒法比,簡直是碾壓式的啊。為毛不統一中國啊……

因為楚國此時已經是日暮窮途的老大帝國了,在中央卿族崛起,在地方領主林立,而且卿族和領主們還都是一夥人。楚王的政令能否得到執行都是問題,此時的楚國看似有幾個能攬權有作為的楚王,可是在這種背景下能攬權有作為有個毛用!

國人暴動前的周厲王就很有作為、就很會攬權,結果還不是被大夥一齊坑了?

然後我們對比一下其他六國:

韓趙魏,卿族起家,在躋身諸侯之前都各自在內部完成了集權,在立國後還都進行了變法和新政。基本上早就是集權式政權了,分封制遺存影響不大。國王的意志能得到貫徹執行。

齊國,卿族起家。雖然田氏代齊一家獨吞齊國投機取勝的概率很大,但齊國在齊威王時期採取了加強威權的吏治整頓。齊國的集權程度雖然不如韓趙魏,但遠勝楚國。

燕國,本來是個活化石,但這個活化石被破壞分子齊宣王毀了。重新複國的燕國靠著燕昭王的武功樹立了新的集權政治,燕國已經浴火重生了。

秦國,秦國是一個很獨特的,直接從城邦式國家一步躍進為集權國家的,基本沒有經歷過分封制和類似分封制的卿大夫分封。後遺症最小,商鞅變法的阻力看似很大,但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其他諸侯國要敢這麼變法,造反幾個領主大夫你試試?而秦國,就沒幾個領主大夫有造反的實力。

然後就是我們的楚國,不難看出。楚國要變法,根本上就是要搞掉這些勢力龐大的領主貴族,可搞得掉嘛?吳起變法無論手段如何、條款如何,他們面對的出路只有兩種:

一種是如歷史走向,楚悼王和吳起先刮皮毛慢慢偷著減弱領主的許可權,然後強化中央軍隊。領主們坐觀其變,然後吳起練兵成果還不錯,外戰取得了一些勝利,這時候最困難的來了,得對付內部敵人了。然而楚悼王卻很幸運也是很不幸地……死了……於是變法夭折。吳起和楚悼王的屍體被射成了人肉臊子。

第二種就是楚悼王不死,然後君臣齊心協力。這時候大家腦補一下加強版的七國之亂、安史之亂、三藩之亂這些東西……然後其他諸侯國趁火打劫,楚國能不能浴火重生……這個難度恐怕是九顆星。恐怕還沒等楚國浴火重生,在其他諸侯入侵和內亂之下,楚國提前完蛋了。

最後再說一下楚國為什麼最難滅。

這又賴了分封制,大夥知道,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基本都是一戰定乾坤。因為其他諸侯都已經完成了集權,決戰後就沒有其他抵抗勢力了。

而我們大楚帝國,你還想一次決戰就搞掉?幼稚。

所以消滅楚國,王翦說要六十萬兵,但沒說要精兵還是弱兵,而是六十萬。

為毛……

因為要一個個拔掉楚國各地各自有各自的軍隊和地盤的領主們,十幾萬精兵的話累都累死了。而籠統地要六十萬,才能真解決問題啊。

楚國滅亡後,項燕為什麼還能跳騰,還不是他自己本就是楚國一大領主,而且其他領主陸陸續續也加入抗秦了。

也就是說,楚王要改革,要面對一群壞蛋阻攔。

秦國要滅楚,這群壞蛋同樣會站出來。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變法想成功,算了吧。

然而一味模仿已經走入死胡同死翹翹的西周,雖然崛起很快,但這個副作用也是很大滴。

那就是國家領土看似很大、人口看似很多,但還真不都是楚王一個人的,而是楚王和其他縣公一起的。其他的縣公或者比縣公低等的領主、采邑主不忠於楚國,甚至賣國的現象比比皆是。

譬如楚才晉用的申公巫臣,申地的世襲縣公哦,由於看上了美女夏姬反了。但楚王到底是最大的領主,於是在楚國令尹自反的打擊下,申公巫臣只能流亡晉國,最後再流亡吳國,幫助吳國訓練士兵,一心要顛覆自己的祖國。

譬如在楚國王室擔任太傅高職的伍奢之子伍子胥,同樣也是羋姓王族,但爹被殺了。於是一怒投吳,繼續顛覆祖國。

而楚國在面對吳國的入侵時的不堪一擊,以及複國的迅速程度,都賴了分封制。

面對吳國入侵時,抵抗的兵力幾乎只有楚王自己的軍隊。其他縣尹、縣公、縣侯呢,除了在楚國王室擔任左司馬的沈縣的“諸侯”沈尹戌寥寥幾人外,幾乎都沒人搭理。

幾乎就是周幽王被犬戎吊打,中原諸侯看熱鬧的翻版。

然後楚國為什麼複國這麼迅速?

不全靠秦國援軍,秦國援軍的作用只是重新樹立了楚王的威權而已。就算沒有秦國援軍,吳國毆打的只是楚國最大的領主楚王,其他的領主手裡可各有重兵呢,一旦有人挑頭願意驅逐吳國,這些原本看熱鬧的領主一發威,吳國只好灰溜溜地撤軍了。吳國入侵楚國為什麼這麼快就成功。這麼快就夭折,全賴了楚國的分封制。

同理,犬戎在滅了西周後為什麼消失了,這也全賴了周朝諸侯們都很強大。

地方上有獨立性的領主也就罷了,關鍵是楚國不但在學習西周的同時染上了分封制的後遺症。還受到了春秋時期卿族崛起的傳染病的影響。

大夥耳熟能詳的,楚國幾大出自羋姓王族的卿族:鬥氏、昭氏、景氏、屈氏。以及出於外姓的卿族:黃氏、項氏……

這些卿族基本都與楚國的領主“諸侯”重疊,也就是這些卿族在地方上都是楚國的小諸侯,在中央又是架空楚王攬權的權臣家族。

大楚國藥丸啊!

所以看,在戰國初期,七雄分立。無論領土、人口、政治規模。楚國對其他六國幾乎都沒法比,簡直是碾壓式的啊。為毛不統一中國啊……

因為楚國此時已經是日暮窮途的老大帝國了,在中央卿族崛起,在地方領主林立,而且卿族和領主們還都是一夥人。楚王的政令能否得到執行都是問題,此時的楚國看似有幾個能攬權有作為的楚王,可是在這種背景下能攬權有作為有個毛用!

國人暴動前的周厲王就很有作為、就很會攬權,結果還不是被大夥一齊坑了?

然後我們對比一下其他六國:

韓趙魏,卿族起家,在躋身諸侯之前都各自在內部完成了集權,在立國後還都進行了變法和新政。基本上早就是集權式政權了,分封制遺存影響不大。國王的意志能得到貫徹執行。

齊國,卿族起家。雖然田氏代齊一家獨吞齊國投機取勝的概率很大,但齊國在齊威王時期採取了加強威權的吏治整頓。齊國的集權程度雖然不如韓趙魏,但遠勝楚國。

燕國,本來是個活化石,但這個活化石被破壞分子齊宣王毀了。重新複國的燕國靠著燕昭王的武功樹立了新的集權政治,燕國已經浴火重生了。

秦國,秦國是一個很獨特的,直接從城邦式國家一步躍進為集權國家的,基本沒有經歷過分封制和類似分封制的卿大夫分封。後遺症最小,商鞅變法的阻力看似很大,但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其他諸侯國要敢這麼變法,造反幾個領主大夫你試試?而秦國,就沒幾個領主大夫有造反的實力。

然後就是我們的楚國,不難看出。楚國要變法,根本上就是要搞掉這些勢力龐大的領主貴族,可搞得掉嘛?吳起變法無論手段如何、條款如何,他們面對的出路只有兩種:

一種是如歷史走向,楚悼王和吳起先刮皮毛慢慢偷著減弱領主的許可權,然後強化中央軍隊。領主們坐觀其變,然後吳起練兵成果還不錯,外戰取得了一些勝利,這時候最困難的來了,得對付內部敵人了。然而楚悼王卻很幸運也是很不幸地……死了……於是變法夭折。吳起和楚悼王的屍體被射成了人肉臊子。

第二種就是楚悼王不死,然後君臣齊心協力。這時候大家腦補一下加強版的七國之亂、安史之亂、三藩之亂這些東西……然後其他諸侯國趁火打劫,楚國能不能浴火重生……這個難度恐怕是九顆星。恐怕還沒等楚國浴火重生,在其他諸侯入侵和內亂之下,楚國提前完蛋了。

最後再說一下楚國為什麼最難滅。

這又賴了分封制,大夥知道,秦國消滅其他諸侯國,基本都是一戰定乾坤。因為其他諸侯都已經完成了集權,決戰後就沒有其他抵抗勢力了。

而我們大楚帝國,你還想一次決戰就搞掉?幼稚。

所以消滅楚國,王翦說要六十萬兵,但沒說要精兵還是弱兵,而是六十萬。

為毛……

因為要一個個拔掉楚國各地各自有各自的軍隊和地盤的領主們,十幾萬精兵的話累都累死了。而籠統地要六十萬,才能真解決問題啊。

楚國滅亡後,項燕為什麼還能跳騰,還不是他自己本就是楚國一大領主,而且其他領主陸陸續續也加入抗秦了。

也就是說,楚王要改革,要面對一群壞蛋阻攔。

秦國要滅楚,這群壞蛋同樣會站出來。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

變法想成功,算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